北大医院龚侃教授团队在肾癌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文摘   2024-09-19 08:35   北京  


中国人群冯·希佩尔-林道综合征肾细胞癌的代谢组学景观


Metabolomic landscape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in 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 in a Chinese cohort



文章类型:original article

影响因子:4.6

JCR和中科院分区:Q1,中科院2区




  Part.01 文章简介

Introduction

2024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龚侃教授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罕见肾癌代谢组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分析冯·希佩尔-林道(VHL)综合症相关肾细胞癌患者的血液和组织样本,揭示了新的代谢标志物和相关代谢途径。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VHL综合症肾癌代谢特征的认识,还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基础。研究成果有望改善全球VHL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管理,为国际肾癌研究领域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数据。

该研究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iScience》。


本研究对61名VHL-RCC患者的外周血和31名健康个体的体检血样,以及19对VHL患者的RCC肿瘤与癌旁组织样本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确定了关键差异丰度代谢物,并据此构建了一个高性能的诊断模型。本研究在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分别发现了238和24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和组氨酸代谢等通路。甘油脂(PC(16:0/16:0))和半胱氨酸硫酸酯在血浆和组织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AUC>0.9),可能成为预测VHL综合征肾癌发生的有效标志物。特定的血浆代谢物变化如糖磷脂、L-苹果酸等与VHL基因突变类型相关,且血浆N2,N2-二甲基鸟苷水平能独立预测该类患者RCC的发病时间。此外,研究还发现次黄嘌呤和芸苔素内酯分别与中枢和胰腺的首次病变发生时间相关。这些发现促进了我们对VHL-RCC疾病机制的理解,为VHL综合征肾癌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诊断模型的优化有望显著降低漏诊或误诊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和生活质量,对于罕见病的临床管理和治疗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Part.02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处处长,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中心副主任,中国泌尿系统遗传及罕见病联盟主席。

在泌尿系肿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尤其是肾癌的发病机制、精准治疗新靶点及免疫治疗新途径的探索研究中取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相关领域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在国际知名肿瘤学及遗传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牵头制定中国首部遗传性肾癌专家共识并推广全国。研究成果在 Cancer discovery, PNAS, Cancer Research 等杂志发表。

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泌尿系统肿瘤进展的分子调控机制及临床转化应用。

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基金8项,目前在研国家级课题3项及省部级课题2项,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1项(课题负责人)和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1项(项目骨干);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基金5项。

近五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Advanced Science, Molecular Cancer. Ebiomedicinek, Clinical Chemistry, Cell Death&Disease 等杂志发表SCI论著28篇。

作为完成人之一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6项。








END


撰稿丨张泽丹

编辑丨赵禹

审核丨郝瀚



IUPU
IUPU是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官方英文简称(Institute of Urology,Peking University) ,分享科室最新信息,普及泌尿医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