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应急救援圈”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应急救援力量能够在接到报警后半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的应急响应机制,这种机制旨在通过优化应急救援体系的组织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发生时的响应时间,从而迅速控制事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半小时救援圈”的建设重点由
单一依靠公务船艇、专业救助力量
发展到
搜救资源多方面整合
救援力量广泛分布
搜救行动高效协同
专业化和智能化救援设备应用
群众的广泛参与
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领导多次对
“半小时救援圈”建设提出工作部署
2023年第四季度安全工作例会暨局
安委会全体成员视频会议
要全面掌握辖区搜救资源和救助力量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突出“大流量”客运航线、“小三通”重点航线和滨海旅游景区、景点布防,采用“沿岸+近岸”“双保险”应急布防模式,通过船艇巡航、人员巡查、无人机空巡等多种方式,全力打造涉客安全“半小时”救援圈。
2024年福建海事工作报告
加快完善应急建设。推进实施《福建省海上搜寻救助条例》,完善海上危化品应急预案体系,探索建立沿海无人机空巡队伍,统筹海上搜救力量分片布防,打造涉客应急“半小时”救援圈。
进一步加强水上交通
安全监管工作视频会议
妥善应急处置海上险情。动态调整船艇力量部署,保证船艇可用、人员待命,确保发生险情时应急力量出得去、动得了。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滨海救援行动中的优势,统筹志愿队前期调配部署工作,协调志愿者队伍分区包片进驻沿海景区、非景区景点,一支队伍要负责防护一定数量岸线和滨海险情防范点,联合乡镇政府船巡队、岸巡队,打造重点时段滨海涉客半小时救援圈。
水上交通安全重点风险防控
大摸排大检查大警示行动部署会
要对辖区应急力量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一些近岸救援力量和搜救志愿者力量布点、人数要心中有数,以便对滨海险情快速调度、科学施救。
漳州市海上搜救中心坚决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全力推动滨海“半小时救援圈”建设。
全面掌握辖区搜救资源和救助力量情况,突出“大流量”客运航线和滨海旅游景区、景点布防;协调志愿者队伍分区包片进驻沿海景区、非景区景点;联合乡镇政府船巡队、岸巡队,共同打造“半小时救援圈”。
东山县海上搜救分中心通过组织召开东山县水上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暨沿海半小时应急救援圈能力建设座谈会,推动了14个部门、机构、队伍参与,建设成了9个“半小时”救援圈,由48艘应急待命船艇和12处应急待命点组成;救援力量主要为辖区3家游艇俱乐部所属的船艇以及海事和渔业的公务船艇。
古雷开发区海上搜救分中心“半小时救援圈”建设通过推动乡镇船管站,古雷海盾见义勇为救援队在重点区域布防,建设成了5个“半小时”救援圈,由24艘救援船艇、5个应急待命点组成。
龙海区海上搜救分中心“半小时救援圈”建设通过推动乡镇船管站、海警、渔业等部门在重点区域布防,建设了7个“半小时”救援圈,由24艘救援船艇、12个待命点组成。
现阶段漳州市海上
“半小时”救援圈工作成效
2024年以来,漳州市海上搜救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上级领导部署,统筹海上搜救力量分片布防,对搜救力量,特别是民间救助力量进行全面梳理,着力于“建机制,强队伍,广分布,快响应”,梳理了漳州11个滨海景区及非景区,节假日期间对上述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布防,调派民间救助力量进驻实行包区分片,有效构建了海上涉客半小时救援圈。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据统计,2024年民间救援力量参与救助近岸乡镇船舶搁浅,游客被困礁石险情7次,成功救助12人。
漳州市海上搜救中心
稳步推进“半小时”救援圈建设
动态调整完善近岸搜救力量,特别关注辖区景区、非景区、偏远地区和新增网红打卡点,扩大救援圈覆盖面。
联合地方政府加强引导党员、退役军人、船员,广泛发动景区非景区附近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小组等成员群体加入近岸救援队伍,引导其利用专业特长熟悉当地海况特点为救援事业作贡献,不断建强应急待命队伍。
针对性地开展了岛礁救援演练活动,全面提升民间近岸救援队伍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的快速反应、组织协调及现场处置能力,确保在遇到危机时搜救队伍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策划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培训涵盖了基础的水上安全知识、急救技能、以及先进的救生设备操作技巧,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人员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有效提升整体救援效率与成功率,确保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应急反应能力始终保持在高水平状态。
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滨海区域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整改力度;在重点水域周边因地制宜设置防护设施,推进落实“一个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根救生杆、一键报警装置”“五个一”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上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船主、船员、游客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供稿:漳州海事局 陈健 曾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