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电影《阿甘正传》
不少女孩子,可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每个月,都会被痛经折磨得死去活来
坐着、站着、躺着……怎么样都痛
不知道还要痛多久
不知道怎样才能不痛
有的女生痛得实在不行了,只好去医院检查。
一做B超,发现报告上写着“巧克力囊肿”。
巧克力?囊肿?这是一种什么病?
听起来可爱,但这个病其实一点也不“甜”,更不是因为巧克力吃多了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女性的子宫内膜每个月都会脱落,通过阴道排出体外——这就是月经(“大姨妈”)的原理。
但有些女性体内的子宫内膜组织,并没有“安分守己”呆在子宫里,也没排出体外,而是通过输卵管逆行到卵巢上,包裹成团,“安营扎寨”,月积月累,就形成了囊肿[1]。
这种囊肿中的血液,呈现出棕褐色和粘稠的焦油状,类似巧克力浆。
所以才被俗称为“巧克力囊肿”(官方名字叫“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身体里有了这颗“巧克力囊肿”,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个病多见于25-45岁的育龄女性,尤其是经期不规律的女性,发病率可能达到10%至20%[2]。
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痛经(多数为慢性钝痛)、月经异常、下腹痛、性交痛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还会逐渐加重。
囊肿还可能影响卵子的正常运输,改变盆腔环境,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甚至可能影响卵巢的功能,导致排卵障碍。
研究发现,处于育龄期的巧克力囊肿患者,不孕率可达50%[3]。
此外,这也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剧烈运动、外力挤压、性生活等也可能使囊内压增加,导致囊肿破裂。
囊肿破裂可能引起急性的、严重的、剧烈的腹痛,有些还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坠胀感等,甚至需要紧急手术治疗[1]。
破裂后的囊液流入盆腔,可引起输卵管、卵巢、大网膜以及肠管的粘连,也会影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影响患者自然受孕。
现实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严重程度等来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
对于囊肿直径小于4cm、没有或临床症状轻微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药物治疗,定期(每6至12个月)复查随访,监控囊肿大小和症状变化[4]。
对于尚未怀孕但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如果囊肿较小可以尝试备孕,并结合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提高怀孕的机会;如果囊肿过大,建议进行手术,并在术后辅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再考虑积极备孕[5]。
对暂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排除恶性病变的前提下,可选择口服短效避孕药或地诺孕素,也可放置曼月乐环,以减少复发或减缓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巧克力囊肿像一只挥之不去的“小恶魔”,有一定的复发概率。
所以,听医生的话,规范、长期的术后管理也很重要。
还是那句话:如果痛经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时,千万不要硬撑。
就算真的被诊断为“巧克力囊肿”,少一些焦躁,多一点信心,积极与医生沟通,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诊疗方案。
想第一时间了解更多健康内容,记得把腾讯医典她知设为星标🌟哦,我们每天都等待着与你的相遇!
审稿专家
陈晓悦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内容制作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