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X
第四届环境经济学论坛
出席嘉宾合影
2024年10月11-12日,第四届环境经济学前沿论坛“环境经济学+X”在香港大学北京中心举办。本届论坛旨在将不同领域的工具与方法应用于环境经济学,打破学科壁垒,以期带来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14位青年学者,分享他们最新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论坛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以及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
朱俊明
致辞
论坛首先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CIDEG兼职研究员朱俊明发表欢迎致辞。朱俊明首先回顾了环境经济学前沿论坛的历程和初衷。他表示,目前环境经济学论坛已成功举办第四年,每年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资源生态、环境规制等多样议题。今年的主题“环境经济学+X”再次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多样性和活力,强调了解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朱俊明提到,会议恰逢中国的重阳节,他希望借此机会向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先驱们致敬,如对比较经济体系和经济转型的贡献而闻名的Martin Weitzman,以及Herman Daly和Bob Ayres,他们最初在主流经济学期刊如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表文章,随后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将生态视角融入经济理论。
最后他期待本次论坛能展示多位学者通过跨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应对气候与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朱俊明副院长致欢迎辞
何国俊
致辞
随后,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国俊表达了对论坛支持者及组织者的深切感谢。他回顾了四年前筹备论坛的背景,特别感谢了CIDEG团队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全力支持,论坛已经作为环境经济学家们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环境经济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
何国俊指出,本次论坛的独特之处在于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关。他提到,过去三年中,论坛所展示的论文已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ature Sustaina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或接受。他强调,这些成果展示了论坛在提高学术质量方面的卓越成就。
对于本次论坛的主题“环境经济学+X”,何教授解释说,论文的选择并不基于固定的主题,而是基于其方法论和跨学科的影响力。本届论坛的议题涵盖了环境经济学与贸易、实验研究、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交集,展示了环境经济学的广阔视野和多样化发展,这种跨领域的视角有助于学者与更广泛的学术群体对话。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讨论,能够激发更多的学术创新与合作,共同推动环境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何国俊教授致欢迎辞
10月11日论坛内容回顾
10月11日的论坛,分别由何国俊教授和朱俊明副院长主持。
饶德宇分享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饶德宇的发言主题为“Water Woes in a Woven Worl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Impacts of Water Stress”,研究聚焦于气候变化、水资源压力和全球贸易动态对经济的多重影响。他通过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详细分析了局部气候冲击如何传导至国家层面的农业生产力,模拟了不同降水情景下对农业部门的福利影响。研究揭示了降水冲击对各地生产力的异质性影响,这种影响通过贸易网络和生产联系传播,可能缓解或加剧不同地区的经济后果。研究强调了水资源压力和气候变化在全球经济动态中的重要性,呼吁政策制定者重视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贸易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慕天实分享报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助理教授慕天实的发言主题为“The Dynamic Effects of Renewable Subsidies in the Green Energy Transition”,报告探讨了可再生能源补贴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中的长远作用,尤其是对传统燃煤和天然气发电厂的进入和退出决策的影响。通过对德克萨斯州电力市场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短期补贴通过加速风能投资、增强煤电行业早期竞争,可更高效地实现碳减排目标,减轻税收负担。该研究为全球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推进能源转型的关键过程中,如何协调短期激励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赵浩分享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助理教授赵浩发言主题为“An efficient mechanism to mitigate stock externalities in rights-based common-pool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and experiments”,研究致力于解决基于权利的公共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效率损失问题,尤其是在一个用户的资源提取增加其他用户的成本时出现的“存量外部性”问题。他提出了名为“去中心化权利分配机制”(DRAM)的创新方法,该机制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加权多数投票确定每个周期的提取目标,第二阶段是市场中资源权利的自由交易。赵浩老师通过理论模型证明了这一机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社会最优分配。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工具,以改进基于权利的资源管理系统,并促进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刘梦迪分享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梦迪的发言主题是“Better Targeting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 in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研究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了一种能够精准识别环境违规行为的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环保督查记录的分析,研究证明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在不增加督查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违规检测率,或在保持同样违规发现率的前提下减少督查资源。她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执法模式,即通过建立“白名单”机制,将合规概率高的企业筛选出来,从而优化执法资源的配置。该模式在模拟实验中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为环境监管部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执法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张达分享报告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清华三峡气候与低碳中心副主任张达的发言主题为“An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global forest carbon offset projects”。研究评估了六大主流碳信用计划中的森林碳补偿项目,尤其是造林和森林管理项目的碳减排声明的可信度。研究表明,项目规模大、所在国发展水平较高的项目往往偏差较小,这为碳信用市场的透明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张达老师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对碳信用项目的监督和审计,以提升全球碳补偿项目的可信度,促进投资者对自然碳移除方案的信心。
李智分享报告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副主任李智分享了主题为“The Ratchet Effect and Its Amendments in Threshol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的研究,研究探讨了“棘轮效应”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在气候政策中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弱棘轮机制下,参与者在早期往往减少贡献,以避免未来的高贡献义务,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为此,李智老师提出了两种修正机制:强棘轮机制(SR)和集体最低贡献机制(CMC)。实验结果显示,SR机制虽然能够在后期弥补早期贡献不足,但整体效率仍然有限;而CMC机制则通过在开始时设定最低贡献目标,显著提高了初期的贡献水平,减少了“棘轮效应”的负面影响。研究为公共物品供给和气候政策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如何在短期和长期贡献之间取得平衡。
张鹏龙分享报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鹏龙分享的主题为“Heterogeneous Cleaners: Firm Exports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研究探讨了中国出口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生产模式差异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他提出出口企业为了满足外国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会选择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而影响碳排放行为。研究发现企业出口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异质性,小型和大型出口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较高,而中型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较低。这一结果揭示了企业规模和生产模式对碳排放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进一步表明,政策制定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例如为小型企业提供碳减排补贴,而对大型企业实施更严格的碳排放监管,以推动整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0月12日论坛内容回顾
10月12日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张明昂和何国俊教授主持。
张明昂主持论坛
李硕分享报告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后李硕分享了主题为“Redesign China’s Air Pollution Abatement Scheme”的报告,研究基于中国2015至2023年间的空气污染数据,探讨了PM2.5污染的溢出效应。通过高频污染传输数据的分析,他发现不同城市之间的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传导效应,而过去中国的污染减排目标主要基于城市的PM2.5浓度水平,而非全国范围的污染贡献。研究表明,这种基于局部浓度的目标设置在全国范围内的减排效率较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污染目标分配方案,考虑到污染的跨区域传导效应,确保每个城市的减排成本都能带来均衡的全国效益。这一方案能够提升空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效率,为中国未来的空气污染政策提供了新的方向。
宋冉分享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宋冉的发言主题为“Can Return Migration Reshap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references: Evidence from the Great Recession in China”,通过研究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后中国的回迁人口现象,探讨了跨区域人口迁移如何影响地方环境意识。他通过回迁人口与原居地居民环境态度的匹配分析,发现从环境意识较强地区回迁的劳动力能够显著提升原居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尤其是在方言相同的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明显。研究显示,跨区域的环境意识扩散现象在中国广泛存在,并且具有长期效应。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促进环保意识较强地区的环境态度传播,来提升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动。
黄开兴分享报告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开兴分享了关于“The Unexpected Impac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on Global Carbon Emissions”的研究,研究揭示了转基因作物对全球碳排放的复杂影响。研究发现,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反而增加了全球农业碳排放量。主要原因在于,转基因作物提高了复种指数,挤占了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了森林覆盖,并扩大了农业用地,这些变化导致了更多的化肥和能源投入。黄老师指出,转基因作物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出口增加产量至高排放强度的国家得到部分缓解,但现有数据表明,大部分转基因作物用于国内畜牧业,进一步推高了全球碳排放。
季曦老师做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季曦分享了题为“Measuring Sustainable Growth under Limited Substitutability”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增长测量框架,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增长之间的有限替代性。这一研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了新视角,强调了平衡结构在长期可持续增长中的重要性。
秦雨分享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房地产系院长讲席副教授秦雨分享了关于“The Impacts of Board’s Unexpected Flood Experiences on Corporate ESG Performance”的研究报告,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了董事会成员的洪水经历如何影响企业的ESG表现。研究发现,当董事会成员在商务或个人旅行中经历严重洪水事件时,其所在企业的ESG表现会在未来两个季度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表明,自然灾害的亲身经历不仅影响董事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还能够通过企业决策反映在公司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中。研究为理解公司治理与环境、社会、治理(ESG)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王欢欢分享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教授王欢欢分享的主题为“Dirty Trade War: The Effect of Trade War on Carbon Emissions”,研究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探讨了贸易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摩擦导致了出口企业向国内市场转移生产,进而提高了碳排放强度。两个主要机制驱动了这一效应:一是城市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压力,放松了环境监管,导致企业增加了煤炭的使用;二是资源重新分配使得国内生产的碳排放强度上升。定量分析显示,这种碳排放的增加对中国、美国及全球的福利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为未来的贸易与环境政策协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Alberto Salvo分享报告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院长讲席副教授Alberto Salvo分享了“Incentivized personal carbon scores lower the carbon intensity of urban mobility and spill over to pro-science climate attitudes”主题报告,他的研究通过一项针对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验证了个性化碳足迹反馈与奖励机制对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在为期一学期的实验中,参与者的出行选择被量化为个人碳分数,并通过碳减排的联益效应(如空气质量改善、健康出行等)进行反馈。研究发现,提供碳积分奖励显著减少了单人驾车出行,增加了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进而降低了碳排放强度。此外,实验还显示,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和态度在实验后期有所提升,表明这一激励机制具有跨领域的正向外溢效应。该研究为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激励公众参与气候行动提供了新思路。
陈 玲
论坛总结
陈玲教授总结致辞
论坛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主任陈玲发表了总结致辞。她对所有学者的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并指出环境经济学前沿论坛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她对通过论坛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发展的众多学者和学生表示由衷的祝贺。
陈玲表示科学经济学这一交叉领域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来研究知识生产的组织、资源分配和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促使她反思跨学科如何创造新的学科,甚至是生产知识的新的范式。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有其固定的范式,各位学者在此范式下的研究表现卓越。她指出本次论坛主题“环境经济学+X”体现了跨学科的尝试,许多论文使用了创新性数据集和研究方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跨学科学者参与论坛,并通过更包容的研究环境,推动“知识产生的新范式”。
最后,陈玲教授对所有与会者的分享卓越的研究成果表示感谢,期待明年迎来环境经济学前沿论坛的五周年和CIDEG成立的二十周年,并向所有学者发出诚挚地邀请,期待学者们再次相聚!
两天的论坛活动吸引了众多高校学生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共有200余名观众现场参会,同时论坛通过清华大学CIDEG、香港大学北京中心、学说、寇享等直播平台同步播出,共有75762人次线上观看直播。
欢迎关注香港大学北京中心视频号
观看直播回放
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