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亚洲首家全球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将举办贝聿铭的首次全面回顾展“贝聿铭:生活即建筑”。贝聿铭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展览将于2025年1月5日(周日)在博物馆西厅向公众开放。
贝聿铭于1917年生于广州。17岁时前往美国,最初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并于1940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
香港银行家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四年级学生项目
1938-1939
不久后贝聿铭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并有机会师从德国建筑师、包豪斯设计运动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二战期间休学在家,为国防研究委员会工作。1944年重返哈佛,两年后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贝聿铭还担任了哈佛的助理教授。
1948年,贝聿铭加入纽约的韦伯·克纳普建筑公司,担任建筑总监。1955年,他离开公司,创办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现更名为贝聿铭-科布-弗里德建筑设计事务所)。他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英里高地中心。在此期间,贝聿铭还为华盛顿特区、波士顿和费城等地区设计了多项城市改造计划。
贝聿铭拿着展示模型向一位市政府官员解释他对俄克拉荷马市新市中心的建议 1964年
从纽约伊萨卡康奈尔大学艺术四区看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效果图。
约1968年,J. Henderson Barr插图画家牛皮纸上铅笔画
在肯尼迪总统逝世后的几年里,贝聿铭与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就其总统图书馆的设计进行了会面。项目建于马萨诸塞州的多切斯特,遇到了一些挑战,其中包括地点的变更。图书馆于1979年竣工,是一座九层高的现代建筑,采用玻璃和混凝土结构,贝聿铭还设计了后来的加建部分。
在肯尼迪图书馆落成后,贝聿铭继续在世界各地设计奇妙的建筑,包括1980年的波士顿美术馆西翼和1983年的中国香山饭店。
官员观看香山饭店模型
北京,1979年
1983年被授予普利兹克建筑奖,以表彰他在建筑领域做出的贡献。在其官方公告中,委员会说道,他有能力“将不同的人和学科汇聚在一起,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贝聿铭用奖金设立了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建筑。
在此期间,贝聿铭还着手振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他为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设计的新入口颇具争议,自此成为贝聿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贝聿铭让游客通过一个巨大的玻璃金字塔进入博物馆,将他们带到现有庭院下面的一个新楼层。
20世纪90年代,贝聿铭还设计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比如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和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摇滚名人堂。
贝聿铭在七十年间完成了众多备受瞩目的项目: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大卢浮宫的现代化改造、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和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他的生活和工作交织出一幅权力动态、地缘政治复杂性和世界文化传统的织锦。
回顾展从六个方面对贝聿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贝聿铭的成长经历;对城市的态度;与艺术的接触;与客户的关系;几何、材料和结构的巧妙运用;以及对过去的深刻反思。
第1部分 贝聿铭的跨文化基础
第一部分展示了贝聿铭的成长经历和建筑教育如何奠定了他在不同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调和多种影响来源的能力。
第2部分 房地产与城市重建
这部分揭示了贝聿铭作为纽约市房地产开发商韦伯&克纳普公司(Webb & Knapp)一员而鲜为人知的职业生涯阶段。探讨了贝聿铭在20世纪60年代对美国的多功能规划、住房和城市复兴项目所做的贡献,以及随后在美国境外所做的贡献。
第3部分 艺术与公民形态
这里介绍了贝聿铭的博物馆设计,以及他与亨利·摩尔(Henry Moore)、赵无极等艺术家的频繁合作。这一部分展示了他对博物馆作为公民空间的信念、艺术与建筑之间对话的重要性,以及他与当时当代艺术的深厚感情。
第4部分 权力、政治和赞助
这个部分揭示了贝聿铭如何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巧妙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在其职业生涯中成为备受瞩目的委托项目中值得信赖的合作者,这些委托项目既赢得了巨大的支持,也引起了公众的争议。
第5部分 材料与结构创新
这部分展示了贝聿铭和他的团队在材料使用和施工方法上的一贯创造性,尤其是在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钢材方面。
第6部分 通过设计重新诠释历史
这里探讨了贝聿铭长期以来对现代建筑与不同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尤其是与其出生地相关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的兴趣。贝聿铭提炼文化和历史原型的精髓,为当代需求提供形式或空间策略。
这次展览得到了贝聿铭遗产管理公司和贝科布-弗里德建筑设计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的支持,展出了400多件展品,包括原始图纸、建筑模型、照片、电影以及其他来自机构和私人收藏的档案文献,其中许多从未展出过。
以下是部分展览图片:
贝聿铭的装置艺术:生活即建筑,2024年
中国战时与和平时期的标准化宣传单元:3号立面
1940年
格罗皮乌斯的文章《上海中国美术馆》
载于《当今建筑》第28卷,1950年2月出版
巴黎Tête de la Défense效果图
1970-1971年 未建成
新加坡金融区摩天大楼中的华侨银行中心
约1976年
上海中国艺术博物馆剖面图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论文 1946年
艾弗森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和公共广场效果图
赫尔穆特·雅各比(插图画家)
巴黎大卢浮宫黎塞留翼的普热宫内景
1983-1993年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勿商用
排版 / 编辑 | Z
祝你开心
往期推荐
01
柔软城市
02
场馆还是主题公园
03
火人节十大装置
04
奥运会不能再办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