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健康丨长期面色潮红可能是癌症?肤色变化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健康   健康   2024-07-31 20:30   江苏  





↑↑看累了?直接听吧↑↑

以前,大家追求“一白遮百丑”,现在,许多人追求健康的小麦色肌肤。

皮肤颜色可不只和“颜值”有关,还可能提示疾病。发现自己的皮肤有这4种颜色变化,可得小心哦!



皮肤发蓝:警惕中毒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女主角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的皮肤变成了蓝色,惊恐万分的她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后来医生发现,她前一晚牙疼,一口气用掉了一整管含苯佐卡因成分的止痛凝胶所致。

过量使用苯佐卡因会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上的亚铁被氧化成三价铁,失去携氧的功能,导致血液颜色加深,使皮肤呈现蓝色。

苯佐卡因是一种常用的止痛药,也是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速效局部麻醉剂。因其是非处方药物,可在市面上的药房买到,服用此药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 严格遵医嘱用药,防止过量使用出现一些不良后果。

除了过量使用苯佐卡因,银离子和亚硝酸盐中毒也可能使人变蓝。

过量使用含胶体银离子的保健品或眼药水、喷雾剂等会引起银离子中毒,导致全身皮肤变成蓝色。

严重的亚硝酸盐中毒不仅会使我们的皮肤变蓝,还会使血液呈现蓝黑色。



皮肤发红:警惕癌变

面色红润一般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健康的象征,但有些异常的“皮肤发红”可能是疾病,甚至癌症的信号。

有统计数据表明,当患有胃癌时,约有10%—18%的人会出现皮肤长期发红的情况,且发红部位往往集中在脸颊部、鼻部,看起来好似喝多了酒,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叫做“红皮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的潮红和脱屑。

如果你平时总是面部潮红,还伴有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疼痛、柏油样黑便等症状,应警惕患胃癌的风险,及时去医院检查。

当然,大部分人的皮肤异常发红,多是由皮肤疾病引起的。

炎炎夏日,最需要做好防晒,避免日晒伤。还需要警惕一种癌前病变——日光性角化

1

日光性角化多由常年日晒引起,一般表现为非对称性分布的红斑,红斑表面会附着鳞屑,即使外涂相应的药膏,也会持续存在,难以自然消退。日光性角化会随病情发展,严重者演变为严重的鳞状细胞癌,应尽早就医检查,及时治疗。



皮肤发紫:警惕血液病

人体皮肤出现紫红色的斑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过敏了,但这也可能是“紫癜”

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或黏膜下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斑点或斑块,这些斑点或斑块通常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可单发也可多发。

紫癜的皮损压之不褪色,不伴有疼痛或瘙痒。在某些情况下,紫癜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关节疼痛、腹痛、血尿等。

临床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一般多见于下肢的伸侧,表现为略高于皮肤的鲜红色至紫红色的斑丘疹,大小不等,成片出现,可伴有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斑和瘀点,一般是针尖至粟粒大小,皮损的发病范围较广泛,可以遍及全身。


皮肤变白:警惕贫血

对比前几种肤色变化,皮肤变白大概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变化,毕竟在多数人心中,皮肤白皙才能美美哒。

不过,如果脸色白得毫无血色,就可能与疾病相关。

皮肤苍白的主要原因是贫血,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

营养不良

减肥、挑食、胃肠虚弱人群,体内易缺铁元素,会导致面色苍白,可伴有头晕眼花、指甲变脆变薄、注意力难以集中、总是身怠懒言等症状,多食用些猪肝、红肉、毛血旺等富含铁的食物即可恢复。

慢性失血

如胃溃疡、痔疮等疾病会导致患者处于一种慢性失血却不自知的状态之中,女性月经量过大等,都可引发失血性贫血,造成面色苍白。


此外,如果皮肤上是一块一块发白,肤色不均,要警惕白癜风

白癜风是黑素细胞被破坏或黑素合成障碍导致的皮肤病,与遗传、免疫、神经、分泌及代谢功能等有关。

儿童和青少年的面部有时还会出现一种表面带有细小皮屑的白斑,这很可能是白色糠疹(单纯糠疹)。这是一种病因不清的慢性鳞屑性皮肤病,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用药,做好防晒可自行消退。



本文部分引用自《“查”颜观色知健康》。原文刊登于《祝您健康》杂志2024年7月,原作者为王幸。


↑↑点击卡片订阅↑↑


↑↑点击卡片开始学习↑↑



点击关注

公众号

点击关注

头条号

点击了解

福利群

点击访问

健康学苑

点击访问

健淘汇

长按二维码

加入福利群


推荐阅读

吃药时该怎么喝水?感觉这些年的药都白吃了!

4-14 特稿

立冬开始吃这5道养生膳,一个冬天疾病绕着走

11-7 特稿

你可能在吃过期药!药品有效期≠使用期限!

3-10 特稿



快把我分享给身边的亲友吧!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内容策划 / 排版:朱菁菁、顾欣雨

编辑:王幸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祝您健康杂志
1980年创刊,40年来致力于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多次获得省级优秀科普期刊称号,并建立全媒体医学科普矩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