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李玫瑾:怎么养好一个孩子?小时候斗勇,长大了斗智
文摘
2024-10-23 18:43
河南
俗话说的好,“养儿方知父母恩”,当自己有孩子后,才明白父母当年的不易,因为养孩子实在太难了。
这个难,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不让孩子饿着冷着,就算是成功,但到了80、90后这一代父母,已经升级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来了。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简单,不听话?打,不好好学习?打,不吃饭?不存在的,因为根本就吃不饱!
现在的成年人,小时候有几个没挨过打?可如今的小孩,如果还是简单沿用打骂教育,很容易出现极端情况,现在各个平台上这种案例层出不穷:
成都一名8岁女童因为看电视与家人发生争执,赌气从21楼一跃而下;
一位父亲在街上教训责打15岁女儿时,遭女儿结交的社会青年殴打,十多个人拎着铁棍追到了家门口……
妈妈送女儿上早自习,到楼下了发现孩子没带齐书本,就言语数落了几句,没想到孩子直接从顶楼一跃而下,母女瞬间天人永隔……
这样的例子现在真的是太多了,给家长们的印象就是:
孩子是玻璃心,骂不得更打不得,吃不得一点苦;叛逆起来连父母都不认,视生命为儿戏,头脑一发热,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
原本天真可爱,善良淳朴的孩子,俨然变成了一个炸药包,而引线在哪里,父母们根本不知道!
问题的根源肯定是出在家庭教育上面,可翻开各种教育书籍,还有如今的各种教育直播,所谓的教授老师们有推崇惩戒式的,也有反对打骂,要温柔相处的。
一路看下来,好像都很有道理,弄得父母一脸懵,最后还是按老套路来,问题依旧不断。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个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她分享3个论点:
一、从小要让孩子有敬畏心
何为敬畏?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个同事,小的时候特顽皮,自然也没少挨打,他最怕的就是奶奶门后放的一根藤条,每次只要见奶奶把门关上,露出藤条,他就立刻跪下说奶奶我再也不敢了
其实我们80后小时候,尤其是男孩子,大多数有过这样的经历,这就是一种敬畏,让孩子知道怕,他才会收敛,这其实是一种及时的保护,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
但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要钱不给就辱骂,不让看电视就砸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缺少敬畏之心。李玫瑾教授说:“
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会尊敬你的。”
那这“畏”从哪来?自然是从惩戒的教育中来。
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太过溺爱,别说打了,几句重话也舍不得说,生怕吓着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养出个“小霸王”。
孩子小时候犯错,该打还是要打,不能一味放纵,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乱揍一通,容易把孩子打坏。
首先是告之底线,也就是让孩子清楚父母动手打人的边界在哪,一旦越过边界就要受罚了。划出边界之后,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而父母也能避免一生气就打孩子的冲动。
打的过程还要注意,雷声大,雨点小
我小时候犯了错,妈妈要揍我,我撒腿就跑,妈妈在后面追了半个操场,动静闹得很大,许多邻居都出来围观,可是直到回家,妈妈一下也没打过我。
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而绝不是为打而打,目地达到了,就不一定要真打,把“样子”做足就行了。
如果真是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当然还是要打,不过打的时候也要避开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头部、腹部,注意下手轻重,孩子认错了,就及时收手。
二、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
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带她逛超市,小家伙看到琳琅满目的美食两眼放光,都想往购物车里放,如果我不同意的话,就坐在地上哭
刚开始我不得不满足她的要求,但后来我开始制定规则:每次买东西,只能二选一,要A就得舍弃B。
起初她还不乐意,不过我也没松口,后来次数多了,她也就接受了这个规则,现在出去买东西不会多要,也没再出现撒泼打滚的情况。
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不懂道理,其实小孩子是最讲理的,只要你提前把规则告之,孩子都是愿意遵守的。
孩子小的时候几点看动画片、几点睡觉,吃完饭自己送碗筷,到大一些自己穿衣服、写完作业再去玩儿等等,这些规矩都是立的越早越好
定规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父母要说到做到,起表率作用,答应孩子的就一定要实现,不能骗人,否则孩子也会反过来骗你
无论是惩戒教育还是立定规则,最好在“儿童叛逆期”之前进行,也就是8岁之前,为什么越早越好?
李玫瑾教授提到了一个“脱敏教育”的概念:管教孩子要从小循序渐进,惩戒和规则都不要放松,孩子习惯这种教育方式后,遇事就不容易出现偏激行为。
如果不“脱敏”,小时候爱得不行,百依百顺,等到初中高中了,面对升学压力,父母突然变得异常严苛,孩子就很难适应,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时候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这两年很多热门电视剧里都有这种场景,《少年派》和《小欢喜》这两部剧中都展现了这个问题,平时不管不问,到了高考这一年,父母展开“批发式”的关爱和管制,导致亲子矛盾不断升级。
所以,8岁之前,对孩子适当行使惩戒教育,甚至打几下都是可以的,让其有敬畏心,遵守规则,也避免了“玻璃心”,这就是“斗勇”,此时孩子小,适应快,也不会记仇。
三、父母也要学会示弱
这里主要是用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父母要学会示弱
正如上面案例所说,中学生因为妈妈一句言语辱骂直接跳楼,还有新闻上说的,17岁孩子因为和家长拌嘴,不顾还在行驶的车上,直接就要下车跳桥,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事情,令人唏嘘不已……
青春期(指12-18岁)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听不得重话,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事。
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们就不能再简单沿用以前的方法了,而需学会“斗智”,首先就是改变沟通的方式,话要少说,点到即止。
李玫瑾教授曾说:“
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烦父母唠叨?因为他觉得父母讲的那些东西他都懂,听十多年了,翻来覆去都是些老话,自然不想听。
要学会“换位式”交流,先表示能体会孩子感受,然后再提出建议,全程没有批评也不强迫。
比如孩子早恋,父母先夸孩子有喜欢的人或被人喜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接着说下自己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然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同一个意思,换个说法,收效大不同
作家“马宁”曾说:
“
真理就像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在别人脸上,就会造成伤害;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装,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必定会欣然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心,也想突显自我价值,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处的。
比如让孩子帮着修下电脑,手机有些功能不会让孩子教教,家务活请孩子帮帮忙等等,都是很好的一种示弱方式,能让孩子收获一定的成就感。
“叶圣陶”也曾说: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得法。”
这个“得法”就是父母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也要改变。
虽然不容易,但做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可是只要基础打好了,孩子将会受益一生,这难道不值得么?
往期精选
李玫瑾:10年后,运动和不运动的孩子,真的差别巨大
孩子做事情磨蹭,父母总是忍不住催促,到底应该怎么办?
溪朵碎碎念
30+中年少女,分享带娃教育理念,读书写作感悟,记录个人成长,感恩遇见
最新文章
《人民日报》:“最好的教育是赋能。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不在大事上放纵孩子,琐事不争、小事不责、大事一起扛”
《人民日报》:一个好的家庭的意义,不在于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人民日报》:70%的病跟情绪有关!大部分人都是被自己最亲的人给慢性折磨死的,很多人的病都是长期与不舒服的人在一起得来的
《人民日报》:运动与不运动,过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你流的每一滴汗,都不会被辜负;你在运动上花费的每一秒,都不会被浪费。
《人民日报》:人间的饭,吃一碗少一碗,身边的人,见一面少一面,脚下的路,走一天少一天,其实人生就是个减法,来日并不方长
《人民日报》:人生路上,别指望谁帮你,谁陪你。靠别人,永远没有出息。靠朋友,朋友也有私心。我们能靠的,也只有自己而已。
《人民日报》:现在的你,是十年前你的决定,十年后的你,是现在你的决定。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从此刻改变,一切还不晚
人民日报:“你已经很幸福了,没病没灾,家人安康,偶尔能吃顿好的,偶尔能睡到自然醒。不要灰心、沮丧,你拥有的,比你没有的多得多。”
《人民日报》:待在优秀的圈子里,尽管你什么都不做,都会变得比原来更好,因为会被他们的行为、处事方式所影响
《人民日报》: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会比一年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会比一年更难
《人民日报》:婚姻,找对了人,陪你一起荡秋千,一生浪漫;找错了人,陪你华山论剑,奉陪到底,遇到对的人是爱情,遇到错的人是渡劫
《人民日报》: 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好好珍惜。请把最好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因为,他们最值得。
《人民日报》:一个人真正的成熟,莫过于懂得耐住寂寞,深耕自己,不拘泥于已有的成绩,不觊觎他人的果实,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
《人民日报》: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也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无论当下你在经历什么,都要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进,继续努力
《人民日报》:情绪就是你的风水,不要带怒气出门,不要带怨气处事,不要带烦恼睡觉,不要带急性办事。
《人民日报》:一个家最好的样子,常沟通、多陪伴,能理解
《人民日报》:人到中年才发现,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贫穷,也不是生病,而是互相埋怨和不会好好说话
《人民日报》:人到了一定年纪,真正决定你生活质量的,其实是家庭,永远要记得,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比赢得这全世界更有意义。
《人民日报》:“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有人在感恩,有人在抱怨。如果没有躺赢的命,那就站起来努力奔跑。”
《人民日报》: 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好好珍惜。请把最好的情绪,留给最亲的人。因为,他们最值得。
人民日报》:“忙,能治愈一切矫情;钱,能治愈一切自卑。你要瞬间清醒起来,定好目标,行动并坚持下去,时间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人民日报》:2024最后一个月,愿你沉得住气、静得下心、铆得住劲
《人民日报》: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吃亏和吃饭一样,吃多了就会成长
《人民日报》“不要把自己逼到抑郁,不要把自己气的一身病。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不值得一提。人这一生,过的是日子,活的是心态。”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坚持运动?因为运动起来,就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人民日报》:一个家庭最好的相处模式,莫过于“小事不争,大事不责,遇事一起扛,事过不翻账”。
《人民日报》,不要提前焦虑,也不要预知烦恼,生活就是见招拆招,天大的事情,顺其自然,也不过如此
《人民日报》:“人,一旦勤奋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再笨的人,也能起飞。这个世界很公平,你越勤快,人生才会越顺。”
《人民日报》:读书、运动、早睡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人到中年,别忘了好好爱自己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多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人民日报》: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唯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个日出日落
《人民日报》:当你开始运动起来,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个更良好的心态、一个更健康的体魄、一张更阳光的脸庞,还有一段开挂的人生。
《人民日报》:迷茫时读书,烦躁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人民日报》:运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中年以后,最高级的养生就是:好好吃饭、早点睡觉和坚持运动
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正在经历战争!家长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我有点懵
《人民日报》:好好运动,真的就是在赚钱!
《人民日报》:“最好的抗抑郁药是运动,最好的养生是养心,最好的睡眠是不失眠,最好的生活是活在当下”
《人民日报》:“让孩子把时间分给睡眠,分给运动,分给书籍,分给山花湖海,分给对世界的热爱”
我发现,人一定要运动和读书!
孩子小学6年级“小升初”,学习任务很重,该如何平衡学习、运动?
36岁,我终于觉醒了!唯有搞钱才是打败一切的魔法!
孩子越到高年级,父母才发现:体育运动才是提高成绩的最佳捷径和不二之选
我发现,运动和阅读才是普通家庭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给孩子辅导作业四年,被气成了神经病……
未来五年,单干才是我们普通人唯一的出路
15岁男孩儿玩手机玩出脑梗,李玫瑾:孩子手机上瘾,要从根上解决
开学一个多月,一千多个孩子还在家不上学,家长究竟在等什么?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