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案例写作纲要(二)动力学取向案例报告需要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组织它们?

文摘   健康   2024-10-19 13:42   浙江  

这篇文章是关于案例写作的一个系列文章,第一篇【如何写出一篇不会折磨死督导的案例】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2022年月27日修订:之前有学员反馈7月25日发的版本比较难以理解,今天的这个版本加入了易馨和苏奕虹两位学员反复阅读前文画出的易读版模型图,有助于大家理解。

在之前的随笔里面我写道:“案例写作的情境本质就是一种冲突:精神分析的工作过程是模糊的混沌的,而案例写作是清晰的明了的。”

这就造成了案例写作的一大难点:“如何以有形的形式写作无形的过程?”。

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好几周——自从我第一期写作班开课(第二期目前开放报名【新!招募第二期丨精神分析取向案例写作小组(周五组)),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和刚开始督导新手咨询师一样,我又遇到了那个困境:

如何把一件你做得很自然的事情拆解、教会给其他人?

如何去复刻这些很独特很个人化的经验?

每次考虑如何教人的时候都是自己对自己的梳理,也促进自己的理解,也促成了一系列文章的诞生。

这同样涉及到一个问题:写作是可以被教授的吗

倪匡觉得不能,天才肯定是无法学来的,那么“地才”可以努力吗?

不能否认的是案例写作水平很多时候甚至和咨询师的案例经验都不成正比,天赋可能在其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面试《起手定式》正课学员的过程里面我看过很多案例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刚开始工作没有多久的新手咨询师。她的案例报告并不完整,但是我能清楚看到她在仅有的几次咨询基础上形成的对来访者的整体状态的把握,也能看到她对移情反移情动力变化的理解和反思。写作课也有学员第一稿就让我觉得:“这么好的理解,好荣幸是我的学生啊。”

但是案例的写作一定是和咨询师本人对案例理解的深度结合在一起的。

而写作班进行到第六次,一路忐忑到现在的我还是发现在每周一练的情况下,还是看到了很多同学的进步,这个直接对比第一稿和第五稿就能看出来。(唯一被我低估了的事情就是,没想到15个同学,4次之后好多人都写了14000、13000字,也就是我一周要看十几万字案例报告。之后大家的主要任务是大规模删减和增加,估计所有同学背后凉飕飕的。)

我有一个最深的感触:案例写作和督导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和自己的督导讨论案例写作的原因。

讲课过程里面有正课学员举手打断我说我讲课太多了,所以直接推荐我的《心理咨询师的起手定式》正课课程丨十年磨一剑:咨询师的起手定式

一位同行说:“案例写作还是靠的对案例的理解,理解足够深刻,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前几天和一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聊起这个,他也说:“你在咨询师对评估缺乏基本概念的情况下教他们写作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而我们在工作中,总是希望这个咨询有越多的自由联想越好,也就是说越是无结构越好,越混乱越好。真正人在山中的时候,你是说不清楚的。做得一目了然的,那可能不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了。

回到题目上来,既然写作过程与咨询工作过程如此冲突,我们要怎么办?

作为搞精神分析的,我们并不害怕冲突,相反精神分析就是搞冲突:有冲突才有动力,这是弗洛伊德时代奠定的精神分析的基础。所谓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就是为了理解动力。

好在反复琢磨了几周之后,我搞出了这么一个“有形”的模型,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案例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易馨把我的这几张图结合在一起,整体上来看模型全貌是这样的:

1.案例报告包括了个案描述、个案概念化和咨询过程,就是上图最中间的这个T。

2.T的这一横,就看工字形,路径是从现在到过去。见最上面的两张图,箭头表示左右两张图其实是互为90度旋转得来的。

3.T的这一竖可以是另外一个T,是微观到宏观的整体,就是下面的这个T字型。


我们先来看工字形:

这上面一横:,即在目前的水平面上进行展开:

对来访者的问题困境或者说症状

现在的生活状况

亲密关系

人际关系

职业/工作/学业

兴趣爱好

身份认同进行一遍足够系统的扫描。(具体见书《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性治理》:结构化访谈的部分。这本书的导读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虽然贵,但是非常推荐买这本书丨人格病理的精神动力学治疗】)

工字形下面一横,是来访者的成长史、原生家庭情况。

这一竖,是过去和现在的联系。

过去和现在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就包括了我们说的防御机制、自我功能、理论相联系的假设,大家的经典、客体关系、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的假设就是在这里使用的。

经常看到的案例报告,往往在两三行的主诉之后就跟着来访者的个人历史。就比较像一个倒T型。

而我这个工字形,比较多借鉴了卡巴尼斯的《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里面的模型。附上我之前整理的PPT,具体见我写过的这本书的导读:【追星成功是什么样的体验?在线见到了《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作者


大家也可以发现工字形如果描述得非常完整,也就包括了个案概念化部分。

那么T字形是什么呢?

T的这一横,和前面工字形的这一横有很多重叠之处,就是我们的评估,这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T的这一竖就是我们写案例的时候写到工作过程的主线,案例里面包括很多线索,如果梳理得比较清楚,应该能看到这样的联系

症状-
某个模式
什么原因造成的(核心冲突等个案概念化)
咨询中咨询师体会到的反移情(enactment)
移情
咨询师怎么理解
咨询师如何干预(此处的干预是系统化干预,具体的参考《起手定式》正课干预部分参考今天第二条推送,涨价在即
《心理咨询师起手定式正课》涨价倒计时

来访对咨询师的干预是什么反应
这个干预是否起效
咨询师的反思和下一步干预计划

大家也可以参考苏奕虹同学整理的这个图,哑铃、糖葫芦和花朵模型。


这也是我《起手定式》高级班讲移情反移情、阻抗工作的时候,反复讲到的整体过程

看到这里,大家也不难发现,比较能体现咨询过程和咨询师水平的逐字稿一定是包含这样的互动的:从移情反移情入手、理解咨访双方之间的enactment、理解动力、干预、干预有效或者无效、咨询师的反思。

案例的结构如此,我们工作的整体框架也是如此。

有了这个有形的框架,是不是对自己的工作也有更多的反思了?

想更多学习按照这个框架进行案例写作,可以查看【新!招募第二期丨精神分析取向案例写作小组(周五组)】





>>>>课程    

>>>>相关文章    


遇见心理咨询师club

添加“遇见心理”客服企业微信入群





文章目录

陆·续·更·新


1.新手咨询师有得选吗?(上)——基于投入资源模型与产出资源模型的视角
2.新手咨询师有得选吗?(下)——新手咨询师要选些什么?
3.为什么我虽然知道却没有办法做评估?
4.我们要评估些什么?【正课】
5.咨询目标有什么用?——咨询目标发挥作用的时间点和如何发挥作用
6.咨询目标包括哪些内容?【正课】
7.来访者早期脱落怎么办?——两个关键点和三个时间点帮助你早识别、早处理脱落问题
8.从工作联盟的角度来理解来访者的角色分配
9.如何把咨询做得更加深入
10.姑息性心理治疗
11.微观-宏观水平视角


心理课代表
作者单雨佳,接受8年精神分析师训练(受训于费城精神分析中心)、持续7年接受著名精神分析师、前IPA主席Otto Kernberg督导、私人执业十余年。起手定式标准组、进阶组、高级组、写作课、新手咨询师成长地图训练营、飞轮读书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