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老药就必定安全吗?
一、甲氨蝶呤的历史
直到20世纪40年代之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还属于不治之症。后来,儿科病理学家法伯医生发现叶酸对癌变后的淋巴细胞增殖至关重要,恰好生化学家苏巴拉奥博士于1945年合成一种抗叶酸药物—氨基蝶呤。1947年,法伯医生决定尝试这种药在16名患儿身上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10名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两年后,更安全有效的甲氨蝶呤被研发出来,直至今天它仍在临床使用。
二、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经过七十年考验的老药,是否就说明它足够安全、足够可靠呢?
当然不是。
用于治疗肿瘤的甲氨蝶呤比常规剂量大20倍以上,提高了抗肿瘤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肝肾损伤、黏膜损伤、血液毒性等。不过也不必担心。临床医生会在抗肿瘤治疗后及时给予亚叶酸钙解救正常细胞,使DNA及蛋白质生化反应继续进行,保障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把握解救的时长和剂量
那临床医师如何把握亚叶酸钙的使用剂量和时长呢?
2019年发布的专家共识指出每日至少监测1次患者血清中的甲氨蝶呤浓度,再根据浓度高低来确定亚叶酸钙的剂量和频次,一直使用到小于0.1 uM。2021年,我院药学部引进检测仪器配套,并开始接收内科患者血清标本用于检测甲氨蝶呤浓度,医师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地把握每位患者的亚叶酸钙解救时长和剂量。与常规的72小时解救时长比较,60%人次的患者需要调整解救时长,最短36小时,最长500小时,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或保障用药安全。
四、结尾
最后做个总结。
我们了解到甲氨蝶呤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抗肿瘤“老药”,但使用超大剂量治疗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需要通过监测它在血液中的浓度来实现亚叶酸钙的个体化解救方案,达到最大化治疗效果、最小化不良反应的目的,较顺利地进行后续的疗程。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