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哮喘也进入高发季节。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全球哮喘患病人数估计约3亿人,很多国家哮喘发病率超过10%,甚至更高。哮喘已成为危害世界公共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近年来,我国哮喘患病率持续增长,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势起伏、人口密度、生活环境、经济情况等的区别,不同地区哮喘患病率和控制率存在较大差距。对哮喘的有效防治措施是正确认识哮喘的危害,进行早期规范的积极治疗,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哮喘患者健康教育赋能。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在遗传和激发因素共同作用下,由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常在晚间或凌晨发作,经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1]。喘息、胸闷、气急反复发作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有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痒;慢性咳嗽可能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唯一临床表现。
哮喘的发作往往和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阻相关,主要临床特征为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当哮喘得不到有效控制时,哮喘患者发炎、肿胀、狭窄的气道仍可允许空气通过;当哮喘发作时,气道变得更加肿胀,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周围平滑肌痉挛,导致空气受阻于肺泡,难以通过狭窄的气道,甚至可能引起气道阻塞。在临床中,我们常把临床症状和客观性检查相结合作为哮喘的诊断依据,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等[2]。
早期治疗、长期持续且个体化规范的治疗原则是哮喘治疗的关键,以期达到最佳的长期控制。重点在于预防和控制炎症,应急治疗主旨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慢性发作治疗侧重于预防和控制炎症。
临床实践中,平喘治疗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通过扩张气道、减轻支气管痉挛、抑制或减轻气道局部炎症来缓解发作时的喘息症状,提高机体供氧;二是通过抑制气道局部变态反应和减轻气道敏感性,预防和减轻喘息发作,提高哮喘病人的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合理用药、将药物风险降至最低显得至关重要。临床治疗中我们通常以最低有效剂量达到哮喘有效控制,减少药物副作用。吸入给药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和静脉/口服给药相比,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给药方法包括定量型气雾剂、干粉剂、雾化吸入。
临床根据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及控制水平,确定具体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方案,对患者症状和风险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及全面评估,逐步调整为最低治疗用量维持哮喘控制治疗。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可应用于轻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缓解治疗,联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治疗。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的同时,早期静脉或口服使用较低剂量的全身型糖皮质激素对于中重度哮喘发作时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重度哮喘发作时,如果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可以选择茶碱类药物静脉给药[3]。
全球哮喘倡议指南已推荐用按需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吸入制剂取代吸入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作为哮喘初始控制治疗的首选[4]。哮喘的长期治疗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当现有治疗方案未能有效控制哮喘发作时,可选择升阶梯疗法以达到哮喘治疗目标:包括升级维持治疗、短程加强治疗及日常调整治疗。当哮喘症状得以有效控制,肺功能正常并持续维持3个月以上时,可考虑降低治疗强度,采取降阶治疗方案。分期、分级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哮喘症状的长期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安全起见,通常每3个月减少25%~50%糖皮质激素剂量,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药物、缓解药物及附加药物是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主要治疗用药。控制药物需要每日长期使用,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缓解药物一般按需用药,用于缓解哮喘症状,首选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可迅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附加药物以生物制剂为代表,比如度普利尤单抗,作为12岁及以上的中度至重度哮喘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附加疗法,通常不单独使用。生物制剂为中度至重度哮喘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是哮喘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随着更多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应用,也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支持。此外,过敏原免疫疗法也是重度哮喘患者附加治疗的可选方法[5]。
值得关注的是,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诱发哮喘,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药源性哮喘。较多药物可以引发哮喘,其中以解热止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抗菌药如青霉素、磺胺类药、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含碘造影剂和蛋白制剂等较为常见,其中以阿司匹林哮喘最为常见,据统计12%左右哮喘的发作由服用阿司匹林诱发[6]。
哮喘需要综合评估、治疗以实现患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使风险最小化。在采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多方面考虑和选择,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哮喘常识)、加强自我监测和管理、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定期随访评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吸入技术,同时重视对药源性哮喘的认识及预防,避免加重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 石硕川,曾荣,张锦涛,等.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支气管哮喘中的潜在差异免疫基因和免疫浸润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62(05):43-53.
[2] 宿英豪,耿立梅,谷红霞,等.宣肺平喘化痰通络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痰哮证)的临床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1,32(07):1036-1041.DOI:10.19378/j.issn.1003-9783.2021.07.019.
[3] 林苏杰,王芳,郝月琴,等.《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12):1406-1408.
[4] GINA.ASTHMA G I.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EB/OL].(2024-05-22)[2024-10-11].https://ginasthma.org/2024-report.
[5]《GINA 2024哮喘防治指南》药物更新要点[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4,32(6):6.
[6]姜俊滨,于淑娟.药源性哮喘[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0):11-12.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简介
高家荣,主任药师,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方向:医院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