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的意义不仅在培养孩子“成人”,更在于保留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窗口

文摘   2024-10-29 21:11   广东  



在国际教育行业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于80年代,在2010年国际教育发展蓬勃期进入国际教育行业,坚守到现在,已位至中高层,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对比70后的前辈们,他们突破传统框架,敢于尝试新技术、新理念的冲劲;对比90后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多了几分沉稳与坚韧。


对于这一群在国际教育行业中冉冉升起的新锐力量,我们希望透过他们对于国际教育行业的观察和判断,以及透过他们作为家长角色的育儿价值观及教育思考,可以一瞥未来中国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轨迹。





本期嘉宾

Michelle 张晓芬

EDUTalk专访


人物素描


带着好奇心不断链接更多的机会

持续描绘理想中的教育蓝图



1

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上大学时,Michelle被调剂到「国际关系」专业,从小想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她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但是四年的学习让Michelle养成了宏观思维方式,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世界各地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2

与人链接看到不同的世界


由于Michelle天生喜欢跟人打交道的性格,她找到了可以从与人链接的过程中多元视角看世界的工作机会——留学行业的市场推广。


在世界各地的访校中,与教育管理者、老师、学生和家长不断地深入沟通,Michelle逐渐在心目中“画出了一个理想中的教育模样”。


3

带着教育使命开启新世界


“在国内做国际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Michelle坚持留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教育还有另外的选择”。


随着国际教育的发展,Michelle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校一定会在未来出现,她也很希望能够参与和见证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为此她加入了某国际教育集团在广州的第一所双语学校,从创校开始参与学校工作。


个人金句



“我觉得世界的未来一定是走向‘一个地球村’,不同的国家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小,人才是自由流动的,因此,培养孩子以多元文化视角看待世界非常重要。”



“国际教育最大意义是让孩子拥有对自己人生的决定意识,看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无限的可能。”



“做规划,你一定要回到孩子本身,在陪伴他成长过程中慢慢观察孩子的特点,综合评价他更适合哪种方式。”




以下是张晓芬在采访中的自述:




我从2008年开始进入国际教育行业,17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国际教育行业的变化。前几年我在留学教育机构里工作,当时很明显的变化趋势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阵留学目的国家选择的风潮,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政策引导的影响。


国际教育发展的第一个10年间,当时中国刚加入WTO引发了一波留学潮: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大部分是希望送孩子去国外上大学,所以当时不少公立学校开始设立国际部;培训机构开设高中预科课程班;留学中介也为家长提供了很多留学、移民申请的服务。



2010年之后,国际教育进入第二个阶段: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达新高度,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公立学校的教育竞争更加激烈,家长们渴望寻找能够改变下一代教育成长的新路径,不满足于只在大学阶段接受国际教育,从而开启了“低龄留学”之路,从中学甚至小学阶段选择就读国际化的学校。


随着家长对于全人化教育需求的增加,2015年-2019年期间,提供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起来。在这个阶段,由海外教育品牌落地中国的学校与国内教育集团新办的学校形成了两大办学力量,新兴的国际化学校让家长看到了更多教育选择可能性。


疫情结束后,国际教育的市场进入到了“存量竞争”的状态,这是国际教育行业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只要你的教育质量足够好,教育理念、教育服务真正契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你依然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



具体到国际学校的发展变化,我觉得最开始的一种国际学校形态是公办学校的国际部,这些学校是带有传统教育的基因的——以升学成绩为结果导向。另外一种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它的设立目标是为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员子女服务,让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过渡回到自己国家的学校上学。


随着80后人群慢慢成为了家长,他们逐渐追求传统教育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在中国国家课程体系上融合国际课程的双语学校也应运而生。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科技的发展,80后家长群体看到了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他们希望能给孩子更多全面发展的机会,这种市场需求也吸引了海外教育集团进军中国市场办学



我认为国际教育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一种趋势:未来会有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出现。作为教育者,我们也需要去不断地面对挑战:整体格局和视野要不断扩大,对文化的包容程度要不断加强,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要不断提高。这些能力也是二三十年后我们孩子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师生沟通、家校沟通中,我们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习这些能力。


另外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未来世界的发展一定是会走向“一个地球村”。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冲突其实是地缘政治导致的,是资源的掠夺和文化的冲突。作为推动文化融合的重要动力,国际教育是推动各国人民理解多元文化、减少争端的重要途径。




当我成为一名妈妈,我发现80后、90后家长开始“当家作主”后,“家庭教育”逐渐变得多元化,每个家庭开始根据孩子的特点去选择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公立路线、国际路线、“公立”+“国际”路线,甚至“Home School”这类小众的教育产品……


我很高兴能看到这种趋势,这是前20年国际教育成果的一个体现:我们这一代人走出去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把更多元的视角引进来。国际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帮助孩子成人,他能慢慢培养做自己人生的决策者的意识,去探寻更多未知的可能。这种能力是在当今时代洪流激荡里个人必不可缺的。



关于孩子的成长“规划”,大家常常说“父母是怎么想的?父母要怎么做?”但我觉得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孩子本身,家长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去进行个性化的路径选择。


教育是流动的,培养一个孩子并不像是捏粘土,你给他圆形的模具,他就长成圆形。孩子有自己的成长生命力,不被外力所左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去经历,一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当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我也在慢慢地认识他、观察他:他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他很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时他的思考会超乎我的想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有很强大的内驱力;他渴望跟不同的人沟通、分享,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基于多年来对教育模式的了解,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我选择了国际教育的赛道,希望能给孩子更多可发挥的空间。



无论是国际教育还是传统教育,未来教育的整体方向都是会往“全人教育”走的。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并不是“做题机器”,而是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够为社会带来创造性的财富,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人。二三十年后,这些孩子长大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那时,一定是有创造性思想、独立性思想的人才能推动我们国家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因此,比起“规划”,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孩子一种“从容”的能力:无论在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他都能从容地面对世界、面对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找到自己的路。很多家长会说“我希望给到孩子一张更好的牌”,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拿到什么牌就怎么打”的能力。



写在最后


在张晓芬的眼里,在“全球化”风潮下,国际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人”,更在于促进世界的多元文化互动。


在提倡陪伴孩子共同经历的同时,她也主张根据孩子特点个性化定制成长路径。“拿到什么牌就怎么打。”这是一门教育工作者、家长、孩子需要共同研读、共同成长的课程。


一起期待接下来的教育新锐力量系列专访。

往期精彩:成为与孩子一起探索多元世界的教育者



- THE END -


文字 | 佳恂 Melody

编辑 | 炫铮

审核 | 超逸



上下滑动了解更多学校

EDUTalk小湾
用最真实的例子,传递最实用的经验,打破教育围墙,关注孩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