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我们通过之前的分享,基本了解MOS管的工作过程:当Vgs>VT(阈值电压,Vgs(th))时氧化物-半导体界面会产生电子反型层,此时如果在漏极(D极)和源极(S极)之间加一个较小漏电压,反型层中的“自由电子”将从源端流向漏端,理想情况下并没有电流从氧化层(沟道)向栅极(G极)流过。
当然电流也可以是S->D的方向,一般我们习惯于打开NMOS管后电流导通方向是D->S,而S->D方向由于MOS管寄生二极管的存在,在无需打开MOS管情况下就可导通。
反型层电荷数量是栅压Vgs的指数函数(10的幂次),因此MOS管的工作机理为:栅极电压对沟道电导的调制作用,而沟道电导决定了漏电流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分析下当Vgs>VT条件下,随着VDS电压的不断增加,ID-VDS特性曲线以及反型层电荷密度的变化,来深入理解MOS管的工作原理:
1. 当Vgs>VT且VDS较小时,如上图(a)所示;图中的反型沟道层的厚度表明了其相对电荷密度,此时相对电荷密度在沟道长度方向上为常数(固定值),其ID-VDS特性曲线为ID随VDS线性增加,其MOS管导通电阻为一固定值。
2. 当VDS继续增大,如上图(b)所示;由于漏极电压VD增大,VDB电压增加,导致衬底空间电荷区增加;又由于漏端附近的氧化层的压降减小(VGD减小),所以沟道反型电荷密度减小,从而漏端沟道电导减小,ID-VDS特性曲线斜率减小。
3. 当VDS增大到漏端的氧化层压降等于VT(阈值电压)时,如上图(c)所示;根据之前分析此时漏极处的反型层电荷密度为0,漏极电导为0,这意味着ID-VDS特性曲线斜率为0;此处的条件是: VDS(sat) = VGS-VT,这个点也称为预夹断点。
此时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里没有“自由电子”了,那么ID=0么?
这显然跟实际应用的经验不符,也跟ID-VDS特性曲线不符,这里只是ID不再增加,而并非ID=0。
那么既然“自由电子”已经被夹断,ID电流是从哪里来的呢?
1, 首先,我们看到VS一直都是GND,那么在VGS不变的情况下,S端的沟道反型电荷密度就不会变,而且只要VDS之间有电场,“自由电子”就会向D端移动;说明“自由电子”从S端发出来是没有变化的。
2, 其次,我们再看D端,VDS增加即VD相对GND的电压增大,当VD=VDS(sat)时,氧化层压降等于VT不足以吸引到“自由电子”形成反型层,所以D端附近是一个空间电荷区。
3, 我们再来回顾下NPN三极管的B-C结:当B-C结反偏时(B-E结正偏),此时B区大量的少子-“自由电子”跨越B-C结到C区(反偏时,是少子的运动);所以此时MOS管D端与反型层的情况与三极管B-C结反偏一样:“自由电子”从S端发出,其浓度按梯度递减,到达D端的PN结时浓度为0,然后被空间电荷区电场“瞬时”推到了D端。
4, 所以这些“消失”的、被“夹断”的“自由电子”去哪了?我猜是被漏极提前“拉”走了吧。
4. 当VDS >VDS(sat) 时,沟道中的反型电荷为0的点移向S端,如下图(d)所示;随着D端电压的继续增加,其空间电荷区的范围增大,所以反型电荷为0的点也不断被向左推,但此时漏电流不会再增加(ID是常数),MOS管进入饱和区。
当VGS改变时,ID-VDS特性曲线也将有所变化,我们看到若VGS的增大,那么ID-VDS特性曲线的斜率也增大;如下图所示为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曲线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