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书船贸易活动主要由购书、换书、藏书三维构成,贸易活动催生出特定的“书客” 制度,并成为政府课税的对象。明清水运环境的极大改善是书船贸易繁荣的重要原因,其归结于运河体系、程图路引和船舶的成熟。在地理学视域下,明清书船至少出现在5个省份的16个城市,借助CHGIS地理信息系统和QGIS制图软件,发现书船活动的地域分布表现出“大中心”“范围广”的特质,且书船贸易与明清书籍商业出版的关系网络呈现出正相关性的特点。
关键词
书船活动 运河 程图路引 地域分布 贸易网络
书
船
书船贸易是一种借助书船进行流通的书籍贸易形式,繁盛于明清,畅行于南方水乡泽国,与书肆贸易一水一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书籍民间贸易的中坚。书船贸易历来是出版史、书籍史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外学人肆力于此者,代表有三:郭孟良先生发凡于先,启牖后学,对书船的背景、实态、功用与影响条分缕析; 徐雁平先生的研究聚焦于清代环太湖地区的书船,翔实深入; 日本学者井上进先生虽肯定了书船流通,但依然保持谨慎态度。
对学术史的回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去试图揭开一些被忽略的历史面纱。针对书船贸易,回到繁盛伊始的明清,至少有三个话题亟待深入:一是明清书船贸易的活动构成;二是书船贸易在明清走向兴盛,最关键的水运环境并未得到深究;三是书船的地域分布和贸易网络具体如何,尚缺地理学层面考察。今围绕此三部分,论述如次,就教于方家。
1
书船贸易活动的多维构成
书船贸易活动往往由购书、换书、藏书三维活动构成,虽侧重购买一维,但并不偏废一方。为有利可图,书船贸易活动生成特定的书商——“书客”,走入士大夫的书房,推销、购入书籍。水乡泽国往来繁忙的书船,成为政府课税的对象。
首先,明清江南文人多从书船购买制义、传奇、小说、方志、诗文集等。如购买旧抄本方志,清宣统元年(1909)汇刻本《(弘治)太仓州志》的卷末著录有缪朝荃(1841—1915,字衡甫,太仓人)的一篇识记,内容为其从湖州书船购得海虞瞿氏所藏《太仓州志》旧抄本。其文曰“右《太仓州志》十一卷,明桑思玄先生悦著。旧有弘治刻本,今不得见。前在湖州书船购得海虞瞿氏旧钞本,间有脱误,从叶归庵师手钞本以朱笔改正。”《(弘治)太仓州志》系桑悦(1447—1503 ,号思玄,太仓人)主持修订,弘治刻本亡佚,书船有旧抄本可供选购。再如购买明清文人别集,著名印学家魏锡曾(1828—1881,字稼孙,仁和人),在题跋扬州八怪之一金农(1687—1763,号冬心先生,钱塘人)《冬心续集》时,提及吴兴书船(吴兴也指湖州)曾售卖此集,《跋〈冬心续集〉自序后》云:“按《续集》世未传播,尝于吴兴书船见先生自书此序,楷隶小册,审为真迹。后得刻本,乃丁先生书,末署山阴陈又民刻字,小板阔行,刊印极精”。书船购买各种书籍已经是明清文人读书的必然选择。
其次,明清江南文人可在书船进行换书。以书易书一般针对的是秘本、旧本或珍本之书,这种发生在书船上的流通活动也较为常见。如清人范韩《范氏记私史事》以私家之视角,记录了在清初“庄廷鑨明史案”中出现的书船易书活动。文曰:
余曰:庄鑨之弟廷钺,婢出也。鑨知弟轻佻,不克绳祖业,自谋为不朽之事,乃购朱氏史稿,寿之梨枣,沽身后名。朱氏稿至□宗朝,绝无忌犯,真一代良史也。不意庄鑨刻至大半,双目失明,继以疯疾死。廷钺拥兄数十万之资,骄侈无状,日与年少相游戏,置此书高阁矣。下路书船,往来门下甚伙,无知好事之辈,怂恿刻完此书,与坊客兑换书藉,将来其利不窃。
按照范韩所论,庄廷鑨(1585—1655,字子襄,湖州人)重金购买了朱国祯所撰《明史》之文稿,整理刻印,不料刻至大半失明患疾,其弟在好事者的怂恿之下,全刻此书,与来往之书船书商兑换书籍。尽管范韩之论存疑,但亦可见当时书船兑换书籍是常见的商业活动。
再次,江南尤其是湖州的书船与藏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书船贸易,藏书家的书籍收藏数量与质量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没有藏书家购、卖书籍,让书籍流动起来,书船贸易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清代汪曰桢(1813—1881,字仲雍,湖州人)的《湖雅》记录了明代中叶湖州藏书家与书船的紧密关系。自南宋以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录藏书甚夥,其后周密(1232—1298,号弁阳老人,湖州人)书种堂、志雅堂承其绪,藏书亦富,及至明中叶“花林茅氏,晟舍凌氏、闵氏,汇沮潘氏,雉城臧氏,皆广储签帙,旧家子弟好事者,往往以秘册镂刻流传。”这些湖州家族不仅广储书籍,且多刊刻秘册,因此藏书日渐丰富,这也是书船常常游走于湖州的主要原因。再如张鉴(1768—1850,字春冶,湖州人)所作《秀水计氏泽存楼藏书记》也 记载了清代藏书家计光炘(1803—1860,号二田,秀水人)的泽存楼从书船购买书籍进行收藏之事,记曰:“二田承余绪非一世,筑泽存楼,缩衣节食,引而弗替。凡得自书贾、书船以及长塘鲍氏借抄者,总经、史、子、集为卷六万二千有奇。”这也就是说,书船贸易是藏书家书籍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书船贸易诞生出“书客”,所谓书客,指的是专攻士大夫读者群的书商。由于多主动拜访士大夫之门,出示其所掌管书船中的书籍秘册与旧本之目录,供官员士大夫优先挑选,因此每每被礼为宾客,叨陪末座,故称书客。如元末明初朱吉(1342—1422,字季中,长洲人)在其文集中就有赠书客的诗作《赠书客朱孟起》,诗云:“虹彩腾奎壁,光逐泛书船。道载无今古,经存富简编”。朱孟起今无考,不过该诗较早揭露了书客群体。在书船贸易中,书客的记载还有很多,如汪曰桢所撰《湖雅》记录了明代中叶江南书船的书客现象。文曰:
于是织里诸村民,以此网利购书于船,南至钱塘,东抵松江,北达京口,走士大夫之门,出书目袖中,低昂其价,所至每以礼接之。客之末座,号为书客。二十年来,间有奇僻之书,收藏家往往资其搜访。
湖州人汪曰桢,以第一视角观察到湖州织里村民,在书籍贸易中扮演“书客”角色:先于书船购求秘册珍本;既而走士大夫之门,出示其于书船所统计之书目,供给士人挑选;所示书籍多是秘册,故常被士大夫礼为宾客。由于书客的活动能力强,所收往往有“奇僻之书”,江南的藏书家甚至“资其搜访”,出资请求书客代为搜索。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书船营利空间很大,因此,书船在经过钞关比如江苏淮关时,需要向政府报纳税费。如明清编修的《续纂淮关统志》就记载了书船报纳一事,志云:“南来书船不纳分单,如应报正单之船,照前例报纳正单。”淮关位于江苏淮安城北,淮安是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是明清时期漕运的指挥中心,而淮关始建于明初永乐年间,是明廷所设立的户部钞关,其税收影响甚巨,“淮关额税二十万,而岁征于商者,莫知其数”。淮关一般收取货物税、粮食税、船料税。书船过淮关,照例应该报纳正单税费。
2
水运环境所涉三要素 :
运河、程图路引与船
水运环境的极大改善是书船贸易在明清繁荣的重要前提,清承明制,不妨分析明代水运环境的关键三要素,进而助益书船贸易的研究。
明代运河体系也即漕运体系,日益繁荣,其水路运输,承袭元代,有了长足发展。据《明史 ·河渠志》统计,明代运河有以下各段之类别:大通河(即通惠河);白河;卫水;汶水;泗、洸、小沂河、山东等泉水;黄河;淮扬等湖水;长江;松、苏、浙等运道;转运河、南河、中河、北河、通济河等。以上总称为漕河。漕河又可分为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等七类。运河对于明代的运输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漕运功能对于明王朝而言不可或缺,明廷通过运河将官粮运送到朝廷和分派到边关卫所。据史念海先生所云:“元代重视海运,但海运最盛的时候,每年所运的漕粮并没有超过四百万石。明代的情形正是相反。……宪宗成化八年,才规定每年需运足四百万石,其后即以为常”。明代专管治水的称为都水司,其职掌据白寿彝先生考查,较元代都水监更为广泛,除河渠、堤防、桥梁外,还有制造、券契、量衡之职。
大运河又在明代运河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明成祖永乐皇帝迁都以后,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官粮,仰给东南,大运河的地位急剧凸显,“转运河、南河、中河、北河、通济河、白河、大通河(即通惠河)联络而成的大运河,遂颇呈活跃”。一般而言,京杭大运河北抵北京,南连杭州,它是大运河的一条干线与一个部分,两者有一定的区别。黄仁宇先生曾有严格区分,他对杭州作为支流纳入大运河进行了辨析:“其(大运河)分支,从长江出发,继续往南延伸,把杭州连接起来。但该分支(杭州段)并不认为是大运河主干线的一部分。”因此说明代的京杭大运河是大运河的一支,而大运河又是运河体系(即漕河体系)的一部分。经历通惠河的疏浚、会通河的重开,明代的京杭大运河对水路运输的作用不言而喻。卜正民先生曾借助弘治元年(1488),朝鲜使臣崔溥(1454—1504)带领使团经由京杭大运河来到北京的案例,剖析京杭大运河水路运输的重要性。卜正民认为“通常水路是驿传的首选路线。崔溥解释说,‘凡往来使命、贡献、商贾,皆由水路。若或因旱干闸河水浅不能通船,或有火驰星报之事,则由陆路’”。
在前文交代了明代的水路环境的基础上,观察明代现实世界的水路道路情况则需要考虑水路的程图与路引。程图也称路程图,记录水陆两种路程的里程,有文字记录也有地图。而路引指的是道路指南,是古代士商旅行的文字说明书。程图与路引是商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商外出旅行,必须熟悉道路,了解各地的商情和民情,否则困难重重”。明代水路的路线有多少呢,囿于材料记载的缺失,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全面,但依据现有材料,杨正泰先生有过统计,称“《一统路程图记》辑有水陆(水路和陆路,笔者加)路引143条,《士商类要》辑有水陆路引100条,它们详细记载了明代的水陆交通路线,各地的行程里距和道路的起迄分合,是研究16世纪中叶我国交通路程的重要文献。”另外,山根幸夫先生有《明代“路程”书考》,可资参考。一言以蔽之,程图与路引中的水路路线,是明代现实世界的水道路线。
有了程图与路引作为水道路线的指南,还需要考察水路交通的载体——船。明朝对水路的利用远超前代,造船的需求急剧增加,造船工艺也极大地提升。南京的龙江船厂是明代造船工艺和水平的典型,其建造于明洪武年间,是明朝官营船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亦在此打造。明中期李昭祥(1512—1572,字元韬,上海人)编纂的《龙江船厂志》八卷,系统著录了龙江船厂的历史,书分训典、舟楫、官司、建置、敛财、孚革、考衷、文献共八志。其中卷七详细记载了官方船只的类别与建造,其类别如“战船(三板船、划船)、巡船(安庆哨船、九江哨船、轻浅利便船)、湖船(壹号楼船、贰号楼船、平船)、南京大黄船、小黄船、肆百料战船、贰百料战船、壹百伍拾料战船、壹百料战船、肆百料巡座船、贰百料巡船、贰百料巡沙船、浮桥船、抽分座船、金水河渔船”。除了官船,民船也有多种类型,如“三吴浪船、扉履船、东浙西安船、福建福清梢篷船、四川八橹、黄河满篷船、广东黑楼船”等。实际上,在江南水乡泽国,船只无所不用,十分普及。这给书籍的水路运输提供了直接运载条件。
3
地理可视化视域下
书船的地域分布与贸易网络
对历史文献记载的明清书船进行统计,借助地理可视化的方法,对书船出现的地点进行现地研究,可立体直观地厘清书船的地域分布。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明清商业出版地,可进一步分析书船贸易与商业出版的关系网络。
首先,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明清书船至少出现在5个省份的16个城市。针对书船的活动特性,历史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确记载书船活动的范围,也即地理学上的“四至八到”,一类是明确记载书船活动的地点。前者如汪曰桢《湖雅》,文曰:“以此网利购书于船,南至钱塘,东抵松江,北达京口,走士大夫之门,出书目袖中,低昂其价,所至每以礼接之”, 这表明书船南至杭州钱塘,东至上海松江,北至镇江京口。后者如元人傅若金(1304—1343,字与砺,新余人)所题《书船入蜀图送黄尚质赴蔓州蒙古教授》,诗云:“方译渐通巴俗语,国书新绝汉人传”, 表明书船到过成都。另外郭孟良和张舰戈对历史文献记载的书船也有详细梳理, 助益良多。16个书船出现的城市如表1所示。
其次,借助地理可视化的方法,发现书船活动的地域分布表现出“大中心”“范围广”的特质。其方法具体而言,即利用CHGIS给书船活动城市匹配经纬度数据,然后利用QGIS制图软件绘制书船活动的地域分布地图。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中国历代(公元前221—1911年)地名和历史行政单位的免费数据库,由复旦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开发,运用地图矢量化的方法获得中国历史纸质地图的地理信息,所有中国古代历史地名,都可以通过查询CHGIS得到经纬度。QGIS是一项开源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利用经纬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地理分析。明清书船活动城市的地域分布可从制图的可视化结果显示。主要有三点启示:第一,这16个城市基本紧密围绕着河流、湖泊,这是书船活动的关键要素。这一点也揭示出地理可视化的价值,这是因为底图来自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时期》的矢量化地图,在制图中着重凸显河流、湖泊的矢量化数据,即可发现每一个城市所紧密联系的河流湖泊。第二,书船活动呈现“大中心”特点,即太湖流域中心。江苏的7个城市,由北到南分别是镇江、常州、江阴、无锡、常熟、苏州、太仓;与上海的1个城市松江;以及浙江的6个城市,由北到南分别是海盐、嘉兴、桐乡、钱塘、湖州、吴兴,这14个城市将太湖环绕起来,围成一个书船活动大中心。第三,书船活动呈现“范围广”的特点。从书船活动城市的地域分布来看,四川成都书船贸易,主要借助长江水域进行活动;北京的书船贸易,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这一点郭孟良也有论及。
最后,书船贸易与明清书籍的商业出版的关系网络呈现出正相关性的特点,即商业出版越发达的地域,书籍货源越充足,水路交通便捷,促进了邻近地域书船贸易的繁荣;与之相对应,书船贸易的活跃,也带动了邻近地域商业出版中书籍的售卖。笔者曾统计明清商业出版共58家,主要分布在5个城市。其中,南京最多,共31家,建阳12家,杭州7家,苏州6家,徽州2家。
将这5个城市的商业出版机构数量,按照每5家进行等距划分,分为7个层级,进而制作密度图,可发现商业出版机构数量越大,该地的密度越大。从密度图的可视化结果来看,主要有三点发现:第一,与书船分布一致的是,商业出版机构同样围绕“大中心”太湖流域,从北到南分别为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地;第二,苏州与杭州分别有6家和7家商业出版机构,同时,这两个城市又是书船贸易所在地,表明书籍的生产与销售高度吻合;第三,太湖流域中,南京、苏州、杭州三地商业出版机构共44家,约占整个商业出版的76%,可辐射此流域书船所活动的14个城市。总之,书船地域分布与商业出版地域分布形成的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正相关性特点,两者高度相互吻合、相互滋补,且围绕太湖流域分散开来。
明清书船贸易是出版史和书籍史绕不开的话题,它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水运环境、商业经济和书籍文化的整体面貌与特殊现象,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关照与研究;而萦绕在书船背后的书客、文人、商人、藏书家和地域等的复杂网络,更需要借助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切入。
作者简介
温馨提示
《印刷文化(中英文)》
订购我刊,邮发代号:80-790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
联系电话:010-81282738
邮箱:printculture@163.com
排版|张莉
审核|章泽锋 赵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