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蒋建国、许高勇:《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全三卷)

文摘   2024-10-31 09:41   安徽  


2024.1 0
.3 1 | No.7 8 0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全三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报刊阅读史》(16AZD222)研究成果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全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现代报刊阅读史的著作。

近现代报刊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的镜像,报刊阅读则是新闻消费和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读者在读报时分的所思所言所记,也就是在观察自我,想象他者,阅读社会。

阅读史特别强调读者“读什么”,本书广泛采用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年谱、文集等多类型史料,尤其注重稿本、抄本珍稀史料的运用,以读者留下的“零碎”文本为基本线索,呈现不同时空中的阅读个案,通过文本的聚合、链接与穿插,结合特定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在时空变奏中多角度呈现具体的阅读场景和社会话语,探究读者的新闻解读、知识获取、家国情怀与心路历程。

读者的报刊阅读本身便是“事件”,存在多元的“复调”,报刊对读者的影响可谓“月映万川”。读者的意愿、想象、观念与主义,在阅读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意义的节点,编织成纵横交错的意义网络,展现了近现代社会的复杂“面相”。

作者简介


蒋建国,1970年出生,湖南东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任教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和媒介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独著第1、3卷,合著第2卷)《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网络消费、社交与文化变奏》等。

许高勇,1987年出生,湖北应城人,文学(新闻学)博士,现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史研究,在《新闻记者》《编辑之友》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新青年〉阅读与社会影响研究》。

1
第一卷  晚清时期(1815—1911)
蒋建国 著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阅读产生知识,知识催生信仰。晚清的报刊阅读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本卷以晚清社会变革为背景,以报刊发展为线索,以读者阅读为中心,在时空交织中建构报刊、读者和社会变迁的多元“图景”。

晚清“时势”对读者的报刊阅读有着直接影响。从早期少数开明士绅通过宗教报刊对“世界知识”的理解,到甲午之后新学新政的“蔓延”,乃至清末学生阅读革命报刊的热潮,报刊是社会的风向标。读者在日记中“再现”阅读的场景,记录他们的阅读经历和心理体验,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他们的阅读实践,在日常叙事中得以展现,充满了丰富的情感经历和文化想象。

晚清社会“书-刊-报”形态的演变,意味着报刊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其“毛细血管”作用逐步得以显现。报刊内容从早期的宗教知识、科技知识到新学新政的变化,决定了读者的阅读来源,影响了读者的认知水平,反映了晚清社会新陈代谢的进程。

晚清读者阅读报刊,接受新闻信息,是“我读故我思”的呈现方式。他们所书写的阅读文本,则是“我在故我写”的意义延伸,为后人的阅读史书写留下“旁白”。

2
第二卷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许高勇  蒋建国  著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时局波谲云诡,读报人在大变局中呈现何种“面相”?作为“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的报刊是意义呈现的窗口。

本卷以北洋政府时期报刊为研究背景,以新闻事件史为线索,通过深描政治阅读、文化阅读、社会阅读的联动机制,勾勒政党性报刊、思想类报刊与商业报刊阅读的阶段特征。

大变局催生复杂的阅读景观,在具体文本中得以展现。本卷提供了五个观察视角:从报刊媒介与思想的角度,探讨“报战”“思想战”之间的因果关联;从报刊“政治纸”“文化纸”的角度,探讨大变局中读者阅读的政治思想文化意涵;从新文化运动与阅读革命的角度,研究新思潮对阅读观念的深刻影响;从阅报组织和阅报教育的角度,探讨公共阅读发展及其大众阅读推广;从读者阅读机缘和交往网络的角度,探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报刊传媒是观点与思想的汇集,冲击着读报人的头脑。从分裂到和平,从主义到问题,从合群到分群,读报人的所思所念,揭橥了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的激烈冲突,他们被席卷其中,又各有特色。

3
第三卷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
蒋建国  著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提要

如果说报刊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像”,读报人的记录是“镜像”投出的光影,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报刊阅读呈现出何种图景呢?

纷乱时局创造出蓬勃且多元的阅读景象。青年学生的读报活动与思想转变,报刊舆论与学生运动,抗日宣传与读者反响,民主观念传播与知识分子读报活动,社会思潮与报刊多元化,都市报刊与读者文化生活,政党报刊与群众运动,地方报刊与基层言说,学术刊物与知识分享,等等,都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深入的展示。

翻腾的社会声浪从未脱离时代命运。政治主题与家国情怀在每一位读报人的记录中回想、共振,汇成高昂激越的主旋律。从读者群体到党派群体,从党报的影响力与意识形态斗争,从统一战线到抗日烽火,从国共分裂到三年内战,读报史贯穿着一条主线:救亡图存。

本卷通过对内战、抗日、第三条道路在报刊传播中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大量个案为依托,描绘出“报刊地理”、“接受政治”与读报活动的复杂勾连。

内容来源:未曾读

特别说明

1、本公众号所发布的所有内容皆用于学术交流,不做商业用途,不代表本人观点,转载会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编者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2、本公众号接受出版史、书籍史、阅读史与知识史相关文章或内容投稿,由公众号编辑排版发布,有意者可以通过后台联系。其他合作也请通过后台联系。

3、转载本公众号内容请标明出处。


书籍史与阅读史
本公众号主要用于传播文献文化史、出版史、书籍史、阅读史和知识史相关的学界资讯与学术动态,旁及其他主要的史学分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