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男性朋友们,别再气你们的伴侣了!
长期生气可能真的会导致“冠心病”。
之前刷到一篇文章说,冠心病患者一般由以下5点导致,来看看你占了几个?
1.气出来的
情绪过于激动、紧张、焦虑或是兴奋,都对心血管有影响。
2.懒出来的
长时间不运动导致心肺功能下降,易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3.喝出来的
酒精会导致心脏肌肉力量减弱,收缩力减弱,心率过快,加重心脏负担。
4.熬出来的
长期失眠或熬夜,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很容易引起冠状血管痉挛。
5.胖出来的
长期进食高盐油腻食物体脂血脂升高,体重过大导致心脏负荷过大。
好吧,不得不承认,这五个点,小编全占。
冠心病这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致病率高,在中老年人群中盛行。
冠心病主要由脂质代谢异常引起,机体血液中多余脂类物质的堆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冠心病。冠心病易反复发作,并且病情逐次加重,会由心绞痛逐步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发展,不仅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较大经济以及心理压力。对于冠心病我们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而高血压也是影响该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高血压对冠心病的影响。
高血压与冠心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疾病,无论哪种都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其中不少患者同时受到这两种疾病的影响。只有同时关注这两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什么是高血压并发冠心病?
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指患者同时患上高血压与冠心病两种疾病。临床医学统计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要比普通人高3~6倍,而高血压则是导致冠心病这种疾病发生的第二大危险因素,第一大危险因素则是糖尿病。正因如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时刻考虑另一种疾病的影响,只有同时针对这两种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影响。
在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的日常防护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防治重点:
1.饮食控制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低盐低脂肪饮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水钠潴留现象的发生以及避免血脂的升高;另一方面,患者需要多吃一些柔软容易消化且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生便秘的情况,进而避免患者在排便时因腹压上升而加重心脏的负担。
2.戒烟戒酒
根据医学研究发现,烟酒对高血压以及冠心病这两种疾病都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其中,烟草燃烧产生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与血压升高,而一氧化碳则会影响血液的供氧效果,加重患者心肌缺氧的状况;而饮酒不仅容易导致血压血脂上升,还会使患者的动脉硬化加重。因此患者应当坚持戒烟戒酒。
3.关注天气变化
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于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冬季寒冷的气候会导致人体的血管收缩与血液循环减慢,这很容易使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加剧并导致心肌梗死,因此人们在冬季应当注意防寒保暖;而夏季炎热的气温虽然会导致血管的扩张,但同时也会导致人身体为了降温而排出大量的汗液,导致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失衡的状况并引发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等情况,因此人们在夏季也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
4.坚持服用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服用药物控制病情对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但经常会有一些患者在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后看到自己的血压稳定且没有发作冠心病症状后放松警惕,擅自停药或换药,而这只会导致高血压与冠心病出现更加严重地反复发作。因此,只有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在日常生活当中坚持定时定量地服用药物,才能更有效地远离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威胁。
5.定期健康体检
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冠心病患者,亦或是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都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血糖、血脂、血流变等方面。只有定期检查,才能更好地掌握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治疗措施,提前预防发病风险,让患者更好地远离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影响。
什么是钙化积分?
钙化积分可以作为独立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史等经典危险因素的新的危险分层因素,特别是对于无症状的中危人群,应用钙化积分可以有效评价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梗)的发生率。通过冠脉钙化积分技术计算的Agatston积分越高,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概率就越高。
胸部CT与钙化积分
在冠心病筛查上的应用
胸部CT结合钙化积分评估是一种用于冠心病风险评估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胸部CT是一种检查冠状动脉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详细结构和狭窄程度信息。通过胸部CT,医生可以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和阻塞,并了解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这有助于确定冠心病的程度和风险。
胸部CT结合钙化积分在冠心病风险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钙化积分评估是通过胸部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中的钙化斑块来评估冠心病的风险。钙化斑块是冠状动脉内的钙化物质,其存在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通过计算钙化积分,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
重要提示:上述内容仅为医学科普信息,目的是提供一般性的健康知识,并不针对个体情况,内容仅供参考。您若发生任何健康问题,由于疾病发病情况的特殊性和个体情况差异性,请务必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和治疗建议。上述科普内容不能替代医疗建议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