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前,我在原中学负责教师培训、科研和继续教育工作。原来的我,每学期开学前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工作计划和手中现有的专家资源认真规划好一个学期的教师培训工作,然后按计划每周组织召开全校大会。每学期开学时我还收集教师作业、总结、论文并负责上交。
合校的第三天,在学校餐厅里吃早饭,我跟新来的艳萍校长说:“今天有全校大会,您要参加,您是不是需要说几句?”校长惊奇地看着我:“为什么要开大会?”“教师培训哪!”我也感到很惊奇!难道十一学校不开大会吗?十一学校不做老师培训吗?校长说:“教师培训一定要开大会吗? 有实效吗?以后不要开大会了,想想其他的培训形式。”
我当时没敢明确反对,但心里暗暗嘀咕“不开大会咋培训哪”。后来几次汇报工作时,得到的回复都是“不要收官话、套话的总结”“不要收没有意义的论文”,等等。我就犯愁了,这些都不让干,我该做些啥?校长还时不时蹦出一些我不能理解的话 ——“用学术引领教师成长”“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等。
如果说开始我还能忍住,到后来真是有些崩溃了,在家里痛哭过两场。然后就是将近一个月的纠结——有对新工作内容的心理抵触,有不知方向的迷茫,更多的是焦虑。
读书点亮一盏灯
突然有一天,校长找到我,让我做一个方案,并在方案中加了一句话:“让读书撬动教师思想观念,让读书与分享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下点醒了我,我似乎看到了一点光亮 ——无从下手的培训就从倡导读书开始。
读书嘛,这个比较简单。刚刚合校,大家对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太熟悉,也渴望了解,于是我就统一购进了一批书。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找人分享,搞读书沙龙,但报名者寥寥。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位愿意分享的老师,居然没几个人来听。当时真的好尴尬。好恼火!怎么办?校长又定位在教师因需自由参加,不许强行组织。
好吧,那我就想办法“诱惑”大家来参与!于是,我将读书沙龙主讲人的美照做成海报,将分享内容用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述出来。分享过程中,我会在圈里不停地发照片、发感悟;沙龙结束后写报道,做宣传。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这样做后愿意分享的人就多了,然后我又想办法激励老师们自愿参与。活动刚开始时,我还准备了小礼物。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激励老师们读书。
慢慢地,当读书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后,类似赠送礼物的事就没有必要了。现在,我们每个月给每位教师发两本书,读书已成为一分校教师的一种习惯。
拓展平台助人成长
大量阅读,开拓了教师的视野,老师们慢慢有意识也有能力思考“好的教育”了,大家开始关注学生的世界,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课程、课堂和教室建设。
一些好的做法不断涌现,校长一再提的“教学沙龙”就在这个时候清晰地成为我的工作内容。
我又开始四处求人来分享,但少有人响应——老师们不愿或者不太会梳理。我又陷入了困境。怎么办?我可以帮助他们挖掘和梳理呀!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开始利用各种机会与老师们沟通,吃饭时、学生做操时,“刘老师,您的这个方法太好了,好多老师遇到这类问题时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您给大家讲讲吧!我可以帮您归纳和提炼,帮您整理课件、做海报。如果分享遇到困难了,您随时可以来找我。”
老师们不好意思再推辞,也就陆续参与进来。这时,我忽然发现自己的工作思路变了,不再被动地四处求人,而是主动服务、帮助教师成长。后来,我又发动学科主任和学部主任们参与到“一起发现,一起寻找”中来。老师们的分享越来越精彩。我又开始想,这些精彩的内容只有每期参与的老师能够亲耳听到,如果能让更多的老师听到该多好!这时,我脑中开大会的念头又蹦出来了。
但此时我要开的大会再也不是传达工作、专家讲座那样单一的形式了,而是人人参与的全校型的教育年会。
后来,年会成为一分校的分享盛会,每年一次,次次创新内容和形式。从第四届年会开始,我们向全国同行发出了邀请。
为每个人发展设计课程
刚有点沾沾自喜工作的进展,就被一条朋友圈的消息泼了冷水。一位青年老师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状态:“……种种活动和课堂设计得到的反馈都不好……学生压根不配合……感觉真是糟透了……我的内心基本告别教师行业了。”
教师成长遇到这样严重的问题,我们却没有及时跟进帮助,我们的“供”并没有完全满足教师们的“需”,很多人依然在痛苦地挣扎。所以,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发现和分享,要认真分析教师个体成长的需要,私人定制发展课程。
2016年1月,经过近一年需求调研、反复论证的《十一学校一分校教师发展课程(试行)》出台了。这套课程充分考虑了教师发展阶段、年龄阶段、成长需要的不同,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方面,充分体现了“个性化”与“选择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辅之以科学的评价,教师发展课程采取积分制。这个积分是柔性的,不与任何利益挂钩,但会反馈教师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因需而设的课程,才会有持续长大的生命力。
用项目研究推进科研
一分校的综合变革给老师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选课走班、分布式领导、跨学科、综合、导师制,等等,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管理模式,冲击着每个人的教育生活。
面对改变,老师们有更多的痛点出现了,原有的经验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难题又摆在了眼前。怎么办?
于是,我们就制定了解决日常教学工作中痛点的项目研究机制,项目研究开始了。怎么做项目,我也不会。不会我们就向本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现在,我们理解了项目研究就是要从自己的“痛”开始,从“困惑”和“抱怨”里,从学生最不满意之处,寻找项目研究的课题;要致力于行动的改变,避免空泛与纸上谈兵;注意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寻找内在原因。因为是工作中出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老师们于是就自发地组织项目组协同研究。
现在,项目研究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形式。每年,老师们都会积极申报项目,我则负责寻找各类资源为老师们项目研究提供帮助。对项目研究的成果,我们会定期分享。项目研究变得让科研变得更加真实、有效。
李希贵校长说,让教师在某个领域,特别是学术领域有发言权,甚至能够主宰学校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学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这项事业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学术引领就这样实现了。
现在的我,不会只想着用开大会的方式组织培训,我们的培训变得更加富有实效了。现在的我再也不会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教师交论文,老师的科研能力却在不断反思、解决痛点中提升。现在的我再也不会为沙龙分享的参与度纠结了,即使沙龙只有一两个人参与(当然这种情况从未出现过),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任何学术活动都关乎老师内心的丰盈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