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快成长的老师,都在练就这个慢功夫丨启示录

教育   2024-10-30 07:03   重庆  

我刚工作的第一年,是在一个包含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学,教师平均年龄四十多岁,我的办公室里,绝大部分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我最爱的事是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情。

他们讲起那些已经毕业了多年的学生,表情是轻松愉悦的,曾经折磨自己的苦恼,都随着学生的毕业一笔勾销,言语之间添了调侃幽默。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翻山越岭变得云淡风轻。

但往往一个故事讲到关键处,那讲故事的人却开始迷糊了:我是不是记错人了?事是这个事,人好像不是那个人?算了算了,不讲了,记忆力一塌糊涂!以为自己记得牢牢的,讲出来却发现细枝末节都忘记了。

次数多了,他们便认认真真教育起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师来:你可不要像我们,你要随时写下来。以后退休了自己翻翻,也是很好的回忆。你看着我们,想回忆都没戏了。

这大概就是我能坚持写教育日志的初衷:写吧,风干了,等老了下酒。

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写。记得第一次写的时候,煞有介事买了个软面笔记本,那时候算是高档货了,很贵的。但真要落笔,却思绪万千,似乎可以写的很多,但似乎能写出细节的很少。我知道,问题出在我的观察不细腻、素材不丰富。

比如我想写某个学生最近有些进步,那么之前他为何不认真?是什么促使他认真了?他会不会只是一时认真没有常性?作为老师,我该如何以此为契机,激励其他类似的学生也认真起来呢?

于是我不急于动笔了,可以先认准一个学生仔细观察一阵子,再把一些素材写在本子上,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素材的不断丰富,我可以一路在原有教育日志上接续下去。

这个发现和实践,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原来对某个学生的各种不良状态苦恼怨愤,只觉得他是我的麻烦,一心想着如何一烙铁下去烫平了这个顽劣分子,但自从为了写作而观察后,反倒是真的开启了把生源当资源、把问题当课题的教育之旅。

当顽劣分子站在我身边时,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恼羞成怒地训斥,期望三下五除二让他认错;我反而诚恳地问他:“你怎么会那样做的呢?你没有想到后果会很糟糕吗?”

当老师诚恳地询问时,我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桀骜不驯和破罐破摔状态顿时改变,老师成为一个采访者,带领着学生梳理事情经过,回忆心路历程,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这个过程,特别有成就感。

事情就在这个类似于采访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结果:师生没有了从前的剑拔弩张;没有厉声怒吼,和风细雨中事情得到了解决;回去写下这段事情经过时,我的心情平静祥和。

如今回忆起来,最初那些写在软面笔记本上的文字最为朴实,没有任何文采的讲究,几乎等同于流水账。没有起任何题目,相当于每天写了一篇教育日记。没有任何读者,唯一的读者是自己。没有想过发表,没有一丝功利之心。

流水账写多了,渐渐笔下不再艰涩。有时候热乎乎的事情刚发生,心里急得不得了,恨不得有时间马上把经过写下来,生怕自己一转身忘记了某个精彩的细节,生怕时间稍微过去一些自己就没有了当时那一腔饱满的情绪。

这是真的开始主动地撰写教育故事了。

作为写作者,没有读者是万万不行的。有谁愿意做我的读者呢?有几次写到兴头上,恨不得马上抓个人来看我的文字,但真的把那些文字读给某人听了,换来一个点头或者一句称赞“嗯,不错,挺好”,又觉得太不过瘾,仿佛看到一个笑话觉得好笑得不得了,但真的复述出来讲给对方听的时候,又觉得一点也不好笑了。

直到有一天,我写到了班级里的一些进步和一些不足,写完后意犹未尽,于是在班级里把自己的文字读给了学生们听,他们的专注以及脸上的讶异——“没想到老师会观察那么仔细”,让我这个作者有了莫大的满足,没想到最好的读者就是我笔下的学生!

至此,教育日志成为我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法。我可以用细腻的观察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练就我的火眼金睛;我可以在撰写中发现自己的言语行为不当之处,一边写一边后悔自己当时的不冷静,一边想着后续如何挽回;我可以把教育日志读给学生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细小优点都被我放大了,在我的文字里狠狠夸赞;教育日志成为一座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我多了一条走进学生心中的路。

也曾有过懒惰懈怠的时候,尤其是一个忙碌的白天结束后,人很疲累,到了晚上总想着放松一下躺一会儿,这一躺时间也就哗哗过去了,没一会儿就该睡觉了。

2006年的时候我开始撰写教育博客“三年的缘”,学生、家长、同行,都成为我的读者。有时候忙碌,有时候懈怠,便有学生问我:“老师,你啥时候也写写我呀?”有同行问:“你怎么不更新了?我挺喜欢看的。”

这些询问类似于小小的鞭策,让稍有懈怠的我又勤快起来了。我如今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于洁沙龙2020”也是等同于给大家递了小鞭子,麻烦大家常来抽抽我,使我不至于懒惰懈怠。

在博客上写了几百篇教育日志后,我发现有点随性杂乱,有时候想找曾经写的某个教育日志,还真的一时半刻找不到,就想着要分类方便寻找。于是就在后期的撰写中开始了分类,有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的是眼中都是美的户外教育,有的是教学日记。

当撰写到一定数量时,忍不住自己打印了出来,拿个缝衣针装订成古代线装书的模样,自己画了插图,写了目录,做了封面,薄薄的一本,摩挲出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的文字。”心中很快升腾起一个强烈的对自己的认可:这是我做的教育。

一本一本装订出来后,放在办公桌上也有厚厚一沓了。有同事说:“你可以出书了呀!你写得很好哎,人家肯定喜欢看!”

一言惊醒梦中人。

这么多年来,撰写教育日志的字数有几百万了,一本一本的书正式出版了。

有老师好奇地问:“你怎么写得出来这么多文章的?你出一本书要关在房间里写很久很久吧?你是不是一直要写到半夜三更凌晨几点?”

你爬过山吗?当你站在山脚下的时候,看见高山巍峨,山顶遥不可及,是不是也会生出畏惧之心?但是当你真的开始一步一步前行时,路就在脚下,似乎也就这样了,慢慢爬着就慢慢接近山顶了。

当然也会有累得想退缩的时候,可是想想一路走来看到的美好风景,还有同路人一起互相鼓励,也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过了极限点,后面也就只有快乐的  感觉了。

将近20年撰写教育日志,我的橱柜里依旧保存着最初的那些简朴的线装本手写稿,我时常拿出来翻翻,仿佛对着一张张旧照片一样,辨认着那个年轻的、意气风发的自己,端详着岁月的风尘里自己的教育之心有没有老去。这些文字忠实地记录着我自己一路走来的每一个脚印,我常常对着它们感慨万千。

全国知名班主任王立华老师曾撰文说:“教育日志是班主任在定期记录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记录的有价值的事件、细节、体会进行深入反思、批判,提高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非常赞同。不过我很想在“批判”这个词语的后面加上一句“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味、享受”。也许曾经的一些教育行为不那么聪明有技巧,甚至笨拙又劣质,但是一路记录着,还真的有点像一个孩童蹒跚学路到稳步行走最后可跑可跳,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自己一路看着自己走过来的,无论怎样的一个我,都那么真实,酸甜苦辣都是真实的教育滋味。

所以,撰写教育日志的核心追求是“成长”。文笔的越发老练,教育行为的越发艺术,教育理念的越发纯粹,都是成长。

我如今除了像这样撰写长长的教育日志来总结与反思,更喜欢上了和学生同写师生日记,我写了给学生们看,学生们写了给我看,我们像师生,但更像平等的朋友,在日记里互相欣赏,互相调侃。

博客不能再发文了,公众号不断更新,微信朋友圈里照片加文字,录音加视频,撰写的形式越发多样化了。当然约稿也多起来了。

我于是常常自问:你还记得当初手写教育日志时的初心吗?

答曰:记得,不停地写,记录真实的教育人生,风干,等老了下酒。

作者丨于洁(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班主任、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州市“圣陶园丁奖”获得者、苏州名优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来源丨籍《给青年班主任的建议》,本文已获得授权。


作者:于洁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2024年第三届“与美好班级同行”班主任主题峰会即将启幕
邀请您继续赴一场“美好班级”之约~





智识教育研究院
智识教育研究院是一家专注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培训的机构,为区域、K-12学校提供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