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红色根据地走笔
丁峙
(接上期:晋察冀红色根据地走笔/连载上)两车终于会合,我们在平型关公社食堂简单地吃了午饭,接着直奔下一个景点悬空寺。按照我的理解,既被称为悬空寺,那么该寺庙的建筑肯定是悬于空中了。这个地方很有趣,入口处有两个不同方向的通道,向左的通道通往北岳恒山,而向右的入口则通往悬空寺。
远远望去,悬崖峭壁上的寺庙若隐若现,工作人员告诉我,那就是悬空寺,正在从入口排队上山的人络绎不绝。悬空寺面朝西南,庙宇一字排开,紧贴岩石悬空而建,从下向上仰望,可以看见底下有许多粗壮的立柱支撑着,或许这就是它的地基吧!我在心中暗自琢磨着,随着人流进入那条漫长的走廊通道。走廊下方,游客熙熙攘攘。
悬空寺前小广场上,有人在拍照打卡,也有人跨过前方的小桥,一步步向前挪动,准备进入寺内。收门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上悬空寺必须提前预约。我们没有预约,只能到此为止。再向上望去,排队的人蜿蜒起伏,足有半里地长。哎呀!这么多人,上去后下不来怎么办?还是算了吧。于是我们合计着以悬空寺为背景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到此一游。拍照时,同事老石的礼帽成了一个特别道具,大家纷纷借来戴上拍照,留下了欢快的瞬间。悬空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了大同市,准备第二天一早赶往云冈石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凡是景点,似乎都这样,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到达云冈石窟后发现,这里的人可真不少,去景区还得先坐一段景区的摆渡车,由于车子停在距离景区约一公里的地方,所以每一个游客都得步行进入目的地。
去石窟首先要走过那条气势恢宏的礼佛大道,这条大道两旁矗立着高大的千佛柱,均用六牙大象驮着,显得雄伟壮观。听导游讲,这条礼佛大道原本并不存在,而是景区在后期特意建造的。石窟的游人真多啊!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里有大大小小45个石窟,每个石窟前和石窟内都是拥挤不堪,想要靠近石像只能趁着间隙顺势挤入,看完要从人堆里挤出来也同样很费劲儿。在挤来挤去的人群中,不由使人感叹,云冈石窟的魅力果然无可抵挡,几乎在每个窟内的佛像中,都蕴藏着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越往里走,后面的几尊大佛显得既高大又直观,站在前面远远就能看到。这里的第20窟露天大佛尤其值得打卡,而第5窟则是一个最大的窟,内有释迦牟尼坐像,高度竟达13.75米。就连康熙皇帝都在第一次观看后有感而发,吟诗赞美道:“大佛如山高,手在半山腰,耳上能摆棋,手上能摆席。”从他的最后一句诗中,可以看出康熙大帝在赞叹这座佛像的同时,也显露了他的小幽默,从佛像巨大的手掌,联想到了可在掌心摆席面的场景,宛如一个爱吃美食的“吃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云冈石窟的佛像亦间接的地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帝王思想,佛像的气势与工艺更是冠绝古今。在这种历史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环境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同时也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在大同石窟游玩了四个小时后,我们便直奔火山地质公园。这个地质公园既壮观又美丽,是典型的第四纪火山群。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只是粗略的欣赏了一下最高大的金山,远远望去,整个山头都呈现出一片醒目的赭红色,岩石的色调也显得非常独特。我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学地质的老杨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块石头的属性和种类,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地质知识,也算是一个意外收获。
在从火山地质公园去应县木塔的途中,我们的车快没燃料了,老高紧张得不行,一路唠叨着找加油站,一直担心车在路上抛锚。在来到应县木塔前,终于给他的爱车加满了油,这才觉得踏实多了。说起应县木塔,真是令人惊叹,在小学课本中,就有应县木塔的描述,让我一直心向往之。这是一座与法国埃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的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完全采用木质榫卯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优质的榆木和槐木,整体重量达到三千多吨,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座高大的塔身上装饰着许多不同的牌匾,精美的斗拱设计不仅美观,还具有很强的抗冲击性和出色的抗震性能。近千年来,木塔的材料已经到了应用的极限,其造型和结构之美,让人叹为观止。该塔始建于辽代,有20多层楼高,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木质建筑的巅峰之作。虽历经多次地震和人为破坏,依然屹立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当我靠近并仰视这座宏伟的木塔时,仿佛能深切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真的是雄伟壮丽,令人震撼!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是我们这次旅行的重头戏,因为它是中华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雁门关不仅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站在这里,不禁眼前一亮,一股无形的力量仿佛油然而生,似乎能感受到杨家将的忠诚与勇敢,霍去病的英武与无畏。历史的回响让人倍感振奋,从杨家将的英勇奋战、霍去病的赫赫威名,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与顽强,都有雁门关铁的见证。她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抵达关前广场,顺着入口宽广的大道上行,映入眼帘的是以金刀令公为首的杨家将石刻雕像,他们手执兵器,气宇轩昂,按照男将在右,女将在左的顺序一字排开,分立两侧。仰望着这些高大的石刻雕像,耳边仿佛传来古战场的厮杀声,杨家将的忠烈形象令人动容。
雁门关这个关隘的历史沉淀,犹如一座无法逾越的屏障,彰显着“万夫莫开”的雄壮气势,仿佛身临那段久远的历史,感受到了抵御外敌的紧迫感。走在粗石铺就的甬道上,我们边走边谈论着历史的沧桑和雁门关的重要性。突然响起阵阵鼓声,咚咚咚的节奏不断在耳边回响。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古老而雄伟的瓮城,已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侧耳倾听,这鼓声时断时续的,而且节奏感也大不一样,不像是那种铿锵有力的战鼓声,那么又是谁在上边敲呢?
我心里这么想着,难掩此刻的激动、好奇之心,于是便转向右侧的城阶,加快脚步,试图找到这声音的来源,一探究竟。很快我就先自来到了瓮城的中心亭台,找到了鼓声的源头。原来,这是效仿古人的做法,在瓮城的东西两侧紧贴城墙摆上架子,在架子上各放一面大鼓,就成了游客们戏耍的道具。大家一个个地走向大鼓,热情而有力地击打着,仿佛在用这种方式传递着对历史的敬意,向他人传承着勇气与精神。每一通鼓声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激励,令人振奋不已。就像是在呼唤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这种互动不仅增添了游玩的趣味,更让人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关隘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仰。
置身于这个富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的厚重,更是那份勇敢与无畏的精神传承。看着两侧摆放的古战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联想起他们在古战场上与敌方激烈交战的场景,那些金戈铁马间的相互叫阵,以及响彻每个战场的厮杀声似乎在耳边回响,仿佛整个雁门关都沉浸在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之中。见鼓槌静静地躺在大鼓的下方,周围的人也没有再敲,我忍不住上前试探性地抡起鼓槌,在鼓声复又响起的瞬间,似乎唤醒了沉睡的古战场,我顿时有了一种奋进的力量。
没想到我敲得有模有样的鼓点,引起了旁边一个年轻女孩的注意,她上去照我的样子敲了几下,大概自己也觉得找不到节奏,便主动把手中的鼓槌递给我,要我再示范一下甚至想拜我为师,学习鼓点。她的渴求让我感到惊喜,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也纷纷露出笑容,我心里一阵得意,但也有些不好意思,便借故快速开溜了。
从瓮城继续往长城上爬,攀登了约百十个台阶后,忽然听到从右侧城墙下的树丛中隐隐约约传来了唱戏的声音,接着又响起了一阵开场的锣鼓声,难道是有真人在做戏曲表演?诧异之余,正想继续向长城上爬的我很快便被这悦耳的戏曲声所吸引,于是放弃了登长城的计划,转身下长城开始朝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寻找唱戏的地方,希望能在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关隘中,感受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下了长城,很快又回到了在瓮城敲鼓的地方。这次,我循声沿着右侧一条用城砖铺成的斜坡走上去后,眼前出现了一个小戏台。走近一看,戏台一侧有一个人在放录音,显然不是真人版的现场表演。正当我犹豫是走还是留时,忽然一个化好妆的演员从戏台幕布后面走了出来。此时,同来旅游的老杨和老石也刚好赶来,我们就和这个演员聊了起来。老杨问:“你在戏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我扮演的角色是孟良” 这个演员自信地回答道。”好,我们一起合个影行不行?” 说着我就坐在审案的椅子上让老杨给我拍照,然后又和扮孟良的演员一起拍了几张合影作为纪念,聊的非常开心。
就在我们要走下舞台时,演员告诉我们戏十点钟就会正式开演,大概还有13分钟。听他这么一说,我的期待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与“孟良”的偶然相遇,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精彩瞬间。十三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能顺便欣赏一下这台戏的开场锣鼓,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然而其他两个同伴却急着离开,弄得我也失去了耐心。只能一步三回头地跟在他们后头,匆匆忙忙结束了本次雁门关之行。难怪他们着急,因为一起来旅游的另外两位早已在停车场等着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多久,从来到走两个小时的雁门关之行,恐怕连走马观花都算不上,更别说畅游了。
上午十点多到停车场会合,午饭时间又太早,到达忻州古城仅需要两个多小时,所以决定午饭赶到下一站忻州古城解决。我的外甥周松林在古城停车场接到我们,已经快一点钟了,先到他的甑糕店,每人先品尝了一碗甑糕,味道还真不错。随后,他又带我们去了古城一家南方人开的火锅店,说这家火锅特别好吃,我们吃得也很尽兴,还有人喝了酒。
下午,松林带着我们参观了忻州古城书院,该书院巳有近千年历史,保存得也非常完好。在这里上上下下地转了一大圈,最后从书院左侧广场绕行,来到了赵氏孤儿的遗址,本想进去看看,不巧的是遗址没有开门,所以只能在外边看了看这座小房子,随后就离开了。
晚上,小外甥女任珍的公婆,我们也互称亲家,要招待我们一行吃饭,据说是山西颇具特色的传统火锅。到包厢里落座后,只见铜锅周围垒满了肉和其它食材,加热后冒着腾腾热气,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顿时勾起了我的食欲。本以为这样直接涮锅就可以了,但服务员进进出出的还在不断上菜,有凉菜,也有热菜,除了火锅,还点了二十多道菜,硕大的圆形桌上顿时摆得满满的。看到这么多菜,我还真有点犯愁,上了这么多饭菜,根本吃不完啊!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这场饕餮盛宴,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美食,也彰显了山西人的热情和忻州古城的魅力,这还不算,亲家还在忻州宾馆为我们安排了五间套房和第二天的早餐,主动承担了所有费用,怎么给钱都不要,让我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几个同事也纷纷夸赞说:“你这亲家可真好,实在是太热情了!”
晚饭后,亲家还带我们一起看了忻州的带状公园夜景,河水在灯光的照射下波光潋滟,给人以美仑美焕的感觉。第二天早上,在宾馆用完早餐后,亲家老刘还特意驾车送我们到忻州的高速公路入口,让我感动不已!
(连载完)
作者简介
丁峙,原名丁志俊,陕西礼泉县赵镇人,赵中高72一班学生 。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现为教授级译审,廊坊市大友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作者丁峙(丁志俊)
作者本刊近期原创作品可点击:
责编 雷小河
大美西部观察所刊原创文章均系作者授权发布,文内所持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非本平台观点。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欢迎分享本文!转载开白请移步后台留言联系。
了解有关投稿详情,可点击下面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