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连载2)/ 作者:余杰

旅行   2024-09-07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临港新城
开发始末
(连载2)

余   杰


艰难前行

(2002年7月)

我们的车从芦潮港码头出发到建设工地现场,开了不到五分钟,就进入了泥石路。坑坑洼洼的路面,面包车就像一只大海里的小舢板,尽管戚师傅灵巧地打着方向盘,可我的额头还是被车顶狠狠地撞了二下,屁股被颠疼了,索性站着。真没想到,在我们上海还有这样的路!
车子艰难地颠簸了约二十分钟就到了路口尽头,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滩涂,大海的波浪在阳光下泛着黄亮的涟漪。
“到了,这就是人工湖的工地”戚师傅说:“再向前走,车就要陷到泥沙里了。”
下了车,我们对眼前情景一片茫然:“这就是未来的海港新城?!”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除了泥沙、芦苇、潮水还有一群群自由飞翔的海鸟。 
在人工湖的施工现场,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是建设者们忘我的奋斗!

(图为人工湖施工现场)
工人们自豪地说:这是上海人民给我们的机会。能有幸参加人工湖建设,是我们的光荣,我们一定要在这片滩涂上创造奇迹!
是啊,当这些“先头部队”来到这里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呼啸的海风和一望无垠的芦苇。要在这里挖湖建城?这对于转战过无数个围垦疏浚工程的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他们开始了“寻湖”之旅。
技术人员组成的“先遣队”每天要背着上百斤重的GPS定位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在一片片芦苇和泥沼中跋涉。几天来,初夏的蚊虫疯狂叮咬着他们,个个被咬得浑身起包,有的还出现了皮肤溃疡。水深处,他们用小气筏手拉浆推,漂浮着前进。泥水和着血汗洒在这条不寻常“寻湖”路上。从湖心到湖的四周,一个个原始的数据和坐标,完整而精确地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在他们心中,未来的人工湖似乎已展现出了它美妙多姿的神态。

(图为鲍铁鸣(左一)等同志在现场听取汇报)
再过十天,港城的建设就要正式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之中。当我们离开人工湖工地时,我看见了鲍铁鸣正在滩涂边与陈银祥在交谈着。在正午火辣辣的太阳下,他们浑身上下淌着汗水,目光却注视着大海。作为指挥者,此时他们有了雄兵百万和战役方略。他们急切地期待着一场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将要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了。
在正式开工前,鲍铁鸣同志和南汇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同志们一起去了一趟浦东国际机场,学习机场建设中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和实践。
面对如此大的工程,作为一名指挥员不仅仅要具备高超的指挥才能和指挥艺术,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些年来,有多少工程建起来了,但干部却一个又一个倒下了。贪污、受贿像蛀虫一般侵蚀着共和国的大厦。那么,联想到眼下的港城,这可是一个由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组成的一个系列大工程啊。我们应该怎么办?
好在港城建设开工之前,我们已经把构筑廉洁自律的防线列入了工作日程表。浦东机场建设者开展了创“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活动,把这项活动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载体,这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重大工程建设中成功的经验。
6月18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世谦同志在中共南汇区委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人工湖建设工地。鲍铁鸣向罗书记汇报了工程准备情况和港城未来发展的规划。

(图为鲍铁鸣、陈银祥同志向罗世谦同志(左三)汇报开发进程)
罗世谦同志听取汇报后十分高兴地表示,一是来感受一下大开发的气氛,准备工作能够进展到今天这种状况,大家付出了大量艰苦的劳动;二是来给你们鼓鼓劲。他希望全体港城建设者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靠事业心把大事做好。
作为上海市主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纪委书记,在海港新城开工之际,罗世谦同志要求―――
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决不能“大楼树起来,干部倒下去”。要从源头治理好,从机制、体制上搞好,抓制度、抓教育、抓出成效。越是大的项目,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是严峻的考验。越是这种标志性的建设工程,越应当在党风廉政上树立榜样。要开展创“双优”活动,即“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打一场硬仗,出一批优秀的干部,而且要出一套好的办法、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和好的反腐倡廉措施,提供一整套党风廉政的先进经验。
以工地和蓝天为背景合影留念,背景是吹泥管内喷吐的泥沙,气势恢弘,勇往直前。领导们殷切的目光在期望着我们全体建设者把新城建起来,把队伍带出来。
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廉政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应该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项伟大的工程注定了会有巨大的考验,也只有在这种考验中方能显出建设者的英雄本色。
从6月26日开工后,十来天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但天公不作美,台风“威马逊”呼啸而来,至7月4日,台风达到高潮,港城建设工地面临着首次巨大威胁。
这时,港城建设工地外仅仅只有一条起促淤作用的抛石坝和一道便于开挖人工湖的围堰。靠这样的抛石坝和围堰,要抵抗“威马逊”是不可想象的。施工现场10多艘大小挖泥船随时有被风浪掀翻的危险。挖起的泥沙也会在风雨中被吹散成淤,现场指挥部和工人们的临时住房刚刚盖好,还没来得及加固……
台风警报发出,港城分指挥部就紧急行动起来。
抗击台风的方案在现场指挥部中形成:调集力量对新盖好的房子紧急加固;转移重要施工设备;人员马上后撤……
所有的挖泥船靠浅滩抛锚,并打桩定位,防止台风袭来时发生倾覆……
组织一支精悍的抢险队,由指挥部统一指挥,随时应付突发险情……
领导们冒着风雨,淌着海水逐一检查。风雨中,他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所幸,“威马逊”来去匆匆,第二天就风停雨歇。由于防范及时,人员安然无恙;湖区内施工船只没有一艘走锚;住房受损不大,修补一下就可以住人。然而,那道刚刚筑起的人工湖隔堤,在一夜狂风暴雨袭击下被撕开了约50米宽的缺口,约20万立方米的泥沙被回淤到已开挖的湖内。

(图为鲍铁鸣等领导在现场指挥抗击台风)
无需动员,没有命令,建设大军马上出动,一齐奔向受损的隔堤。为了堵住隔堤决口,工人们轮番冲锋。肩扛手提,一批人上去了,另一批人马上启动。他们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与无情的海潮抢时间。潮进人退,潮退人进,全力抢修被损毁的隔堤。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已经好多年没见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了,东海的滩涂边,港城的建设者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



重任在肩

(2002年8月)

2002年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下发了81号文件《关于同意授权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海港新城范围内进行建设和滩涂圈围的批复》。批复指出:因国家重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建设需要,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府同意授权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海港新城范围内进行建设和滩涂圈围。
批复明确:南汇东滩汇角至石皮泐约4.7万亩滩涂和已经圈围成陆的1.3万亩土地交由上海海港新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开发。
任务明确,重任在肩。
新城的开发建设开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多少时间建成一座临港新城?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按照规划,实现一期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功能开发全面展开,让一座新城的雏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上海的新城建设(卫星城)从1958年开始起步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1958年以机电工业为主的闵行卫星城首先开始兴建。同时还有以煤炭化工为主的吴泾卫星城;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为内容的依托嘉定县城建立的嘉定卫星城;从机电工业基地过渡到汽车工业基地的安亭卫星城;以仪表轻纺工业为主的松江卫星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上海又兴建了金山和吴淞两个新城,即石化城和钢铁城。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跳出了现有的行政辖区深水航道和深水岸线的自然局限,在距上海市区30公里的小洋山岛建起国际深水枢纽港,在连接深水港的东海大桥入海口旁建起了一座新城――上海临港新城。
与上海其他卫星新城不同,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有其特殊的、复杂的、艰巨的一面。
其一,临港新城是在无人口依托的情况下,先建城,再导入人口。
根据上海市规划局的资料,以上海三个新城为例,松江新城的规划人口30万,实际已有15万,需要导入人口15万;安亭新城的规划人口10万,实际已有3万,需要导入人口7万;临港新城规划人口30万,实际为0,需要导入30万人。哪里来人?规划中确定是市区疏散人口、农民进城、外地流入人口,但实际情况表明,这三种情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这种情况分析,临港新城的建设是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图为人工湖吹填现场)
其二,港城是在无旧城依托情况下的拓荒型建设。
同样是上海的三个新城建设,松江和安亭已有近五十年的建设过程。安亭一开始是作为机电工业基地开发建设,1959年时已经是一个三千人的小镇。在这个基础上一批企业相继入驻,到1982年已有人口1万5千人,上海汽车厂当时已形成年产5000辆轿车的生产能力。到了1984年,随着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这里被确定为汽车工业城,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0至15万。
松江本身就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城。从1959年开始,依托老城,建起了7.2平方公里的新城。城东是仪表、轻纺工业,城西是机床工业。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有常住人口近8万。九十年代后,又开始兴建大学城。同样,上海其他卫星城的建设基本上都是依托旧城的开发建设而以一种渐进方式推进的。
我们临港新城则是在一片东海的滩涂上建立起来。距新城最近的芦潮港镇也有十多公里。这种无依托的新城建设不仅仅给工程建设带来了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新城的后续发展上,在人口导入、产业集聚等都会带来一系列难题。无论是开发的成本还是建设周期,拓荒型的新城建设无疑是一次创举。

(港城,拓荒型的开发)
其三,临港新城是在无产业支撑下开始建城发展的。
从上述安亭新城和松江新城的建设过程看,建城过程中已经有相当规划模的工业产业在支撑着新城的发展,上海的其他卫星城同样如此。闵行建城时有机电产业,金山建城时有石化产业,宝山则有特大型钢铁企业宝钢。而我们的临港新城是无产业支持的,规划中要建起产业区、物流区,与新城的主城区同步建设。产业对这座新城的支撑现在还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处于一个摸索和发展阶段。
因此,临港新城的建设在时间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人工湖开工了,接着是大堤工程、吹填工程。当这些工程有序推进的同时,紧接着是城市道路工程,开挖河道水系工程。我们习惯于做一个单体工程,而今是建一座城市。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其复杂性、艰巨性是任何一个单体工程无法比拟的。说实在,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头一次,有的项目以前也没接触过,只有在工作中努力学习,边学边干。

此时此刻,参与这片土地开发的所有人都明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东海的一片滩涂上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南汇的人民在看着我们,上海的人民在看着我们。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只有这一片潮涨潮落的滩涂。历史的奇迹就要在我们这一批人手中诞生!



强者为胜

(2002年9月)

上海东海的滩涂上,今天已成为一片大工地。在海滩上筑堤、吹填、挖湖、建城,这是一种拓荒型的城市开发建设。
已经是九月了,秋意已起。但滩涂上依旧在骄阳的笼罩下令人难以忍受。人工湖的开挖已经三个月了。我们来工地听到的是项目经理的一句话:“在人工湖工地,就是什么也不做的人,能坚持下来就是强者。”
为什么?
人工湖建设项目部,就是一排简易的工棚。四周是荒滩芦苇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从南芦公路进来,如没人带路,根本无法找到这里。因为这里还没有路标,只有用铁板砂堆起的临时小道。项目部的工棚在这茫茫的滩涂上,就像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
说起人工湖建设项目部的这个工棚,硬是吓退了胆小的。据项目经理介绍,曾经招聘来一位搞宣传报道的女大学生,她一看此情此景竟吓得哭了,行李都没有解开扭头就离开了。
这个项目部工棚,白天还能坚持,一到晚上就难熬了。滩涂上的蚊子特别多,而且毒性大,人被咬了以后皮肤上会隆起一个个小红包,痒痛难忍,而且红肿一下子不会消退。晚上睡觉,小毛蟹会抓到人的脸上把你吵醒;天亮起床,你就会看见窗户的纱门上全爬满了小毛蟹。
这是就是临港新城拓荒者们的生活驿站。
9月5日,第16号台风袭击临港新城工地,这是今年第三次台风了,对已经完成的人工湖隔堤造成了严重破坏:13米宽的隔堤被冲毁一半以上,最严重处仅剩下1米宽;已经完成的泥结碎石路面被海浪基本都冲毁,汹涌的海水从决口处进入刚刚合拢的施工区域,从决口处进出的海水日流量超过600万立方米方,给封堵工作造成了十分的困难。
建设者们险情为命令。

(图为奔袭而来的台风)
于是,人工湖建设项目部组织了一千多人运送碎石块进行人工抛石进行封赌。填埋下去的砖石、石袋被潮水吹带走后,他们又发起第二次、第三次的轮番冲锋。不分白天和黑夜,建设者们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就倒在工地上睡一会儿,愣是靠着顽强的坚持终于堵住了缺口。
是啊,在这里,坚持就是强者!
临港新城的建设,开挖人工湖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在滩涂上建起一座城市就必须要围垦成陆。按照规划,港城主城区规划用地74平方公里,其中54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在2年时间内围垦成陆。围垦54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在这一片滩涂上填起5600万立方米的沙土,需要修筑一道10公里长的挡潮大堤。

(图为人工湖吹填现场)
按照上海地区传统的围垦造地的施工步骤,第一步是促淤。即在规划的堤线位置先抛筑块石,形成一道促淤坝。涨潮时,泥沙随潮水进入促淤区域;潮退时将部分泥沙沉积下来,经过二、三年,滩地一般可淤高1到2米。第二步是围筑大堤。等围区内泥沙淤高到一定程度,在促淤坝上筑道大堤,使围垦区域与潮水隔开,形成不进潮水的陆地。第三步吹填。一般情况下,围堤内的陆地标高较低,达不到设计用地的标高,这就要设法从附近海域中取沙进行吹填,以抬高地面,满足用地要求。

(图为港城大堤施工现场)
摆在临港新城建设者面前是一道难题―――
这是里属于低滩围垦,大堤的堤线位置在吴淞标高零米左右。同时,堤线位置和地质条件很差。大堤基础下面有3—5米厚的淤泥层,局部地段淤泥深坑达6―10米。每个坑的面积约100×200米,共有9个深坑,属于不良软弱地基。这里有5米水深,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恶劣,风大、浪高、流急。在这片滩涂上围垦成陆,建起新城,从围垦工程上看是上海围垦史上面积最大、用沙量最多、地质条件最差的一项工程。也就是说,用传统的先筑堤再吹填,会形成堤内海水越来越多,堤外的海水在涨潮时将对堤坝产生巨大的冲击。不要说大堤龙口难以合拢,未等吹填成,大堤会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图为人工湖“裸吹”现场)
这时,需要港城建设者领导来破解这道难题。鲍铁鸣一次又一次地召开专家会议研究攻关方案,一次又一次地深入工地实地踏勘。陈银祥凭着长期在滩涂工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一次又一次地完善新的施工方案,这次他果断地提出了用“裸吹法”。
首先要解决围垦所需的沙土。5600万立方米的沙土,如果筑起一米见方的泥墙,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圈半。不熟悉海洋常识的人总以为大海里有的是沙土,其实并不如此。为了保护滩涂,近处的泥沙是不能随便挖掉的。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距大堤1.5公里外的海底取沙。这样做投资成本低,进度快,挖一个8—9米深的沙坑,经过半年就可以淤平。

(图为大型吹泥船进入施工现场)
其次是挖沙工具和时间的矛盾。刚开始时,4艘小型挖泥船试挖试吹,6个月才挖吹泥沙50多万立方米。照这样的速度,5600万立方米沙土需要挖40年。怎么办?据陈银祥介绍,近6—7年来他在南汇滩涂上实施围垦工程时,曾对国内外疏浚设备作过调查、考察。目前国内疏浚企业拥有的挖泥船,能适合临港新城海域情况的只有1—2艘,而且都另有任务,不可能调来使用。了解到海南省龙湾港集团在东南亚围垦造地工程中与荷兰国有良好的技术合作,可以考虑使用荷兰技术与挖泥设备。鲍铁鸣与龙湾港集团协商后,果断决策,决定向荷兰租借挖泥船,并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取得了交通部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原先规定国外疏浚企业及设备是不准进入国内疏浚市场的,因为洋山工程特殊需要,破例同意租借国外绞吸式挖泥船,投入临港新城围垦吹填工程,这在国内首次。荷兰的大功率挖泥船,动力大,效率高,每小时可挖3000立方米,而且吹沙扬程远,最远的可达5公里;抗风性能好,7级大风还能继续工作。以两艘从荷兰租来的绞吸式挖泥船为主力,又配置了几艘国内挖泥船,进度大大加快。 

(图为吹泥船正在作业)
第三是改进工艺。传统施工步骤是促淤,围垦、吹填。现在是促淤、吹填、围垦。先进行吹填,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取沙,通过输沙管道向围垦区域内吹沙。先吹填,再筑堤。待大堤建成后,对地面未达到设计标高处,再进行补吹沙土。用这样的“裸吹法”,使近5万亩滩地从零米抬高到2米。这样,滩地抬高后,减少了潮水的进入量,大大降低了大堤合拢的风险性。同时,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有利条件是,采用大容量、快速连续向淤泥层吹填沙土的方法,硬是将深潭中的淤泥挤掉,置换进坚实的沙土。

在东海的滩涂上,吹泥船马达轰鸣,吹泥管中喷射的沙土奔腾不息。这一幅壮观宏伟的施工场景,随着围垦成陆的成功将会消失,但它已经深深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