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据统计,壮族人口约为1957万人,且主要分布在广西境内,另外广东、贵州、云南等省份也有分布。早期的壮族分布在岭南地区(主要是两广),当时也称为“西瓯”、“骆越”,是壮族最早的先民,属于先秦时期岭南百越族群的一部分。秦朝后期50万大军进军岭南镇压,西瓯人被击败,秦朝统一了岭南地区,两广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唐朝之后,壮族出现了以地域或大族姓氏命名的称呼,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宋朝之后,壮族又出现了“撞”、“布土”等称谓。元明之后,壮、侬、郎、土、沙等称呼也出现了。明清之后,壮的称呼广泛运用于两广地区。广西境内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来宾、河池、百色、崇左、贵港等市,部分地区壮族人数超过该城市的一半人口。可以说,如今的壮族和汉族区别不算太大,同化已经非常严重。在邻国越南也有分布。越南境内的壮族,被越南政府识别为岱依族和侬族,统称为岱侬族。在生活的习俗,文化,语言等都是差不多的。在靠近中越边境的两国的壮族可以用当地的壮语来进行交流。壮|族|民|俗|风|情
壮家热情好客又极讲卫生,居家一日三扫,各种用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以水酒当茶招待。 澄碧的水酒醇、香、甜、软,味道和后劲像主人的情意一样深厚绵长。新娘出阁时,由兄弟背出闺房,一直背到大门外;来到新郎家,新郎背着新娘踩着靠在楼梯上新扎的竹楼梯上楼,踩着铺在堂屋里的新木桥走进洞房。新人前面走,竹梯后面砍,木桥后面拆,以示新娘在夫家扎根,从此没有回头路。歌谣是壮族民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喜庆节日、红白喜事、迎宴宾客、谈情说爱、文娱活动等,多以歌谣表达感情和助兴。歌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有古歌、酒歌、情歌、赞歌、盘歌、孝歌、山歌等。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庆祝春天的到来。娅拜节: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铜鼓节: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牛魂节:壮族传统节日。又称牛王节、开秧节。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广西桂林市城徽象鼻山→正阳东西巷→阳朔兴坪古镇→桂林龙脊梯田象鼻山: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与桃花江的交汇处,它犹如一匹舒卷长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入胜,是桂林山水的典型代表,1995年被定为桂林的城徽标志。正阳东西巷:市区留存至今最古老的两条街巷,保留了部分历史上的建筑、老字号、会馆、戏院等。是集旅游、休闲、美食、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体验商业街区。兴坪镇:位于阳朔东北部,距阳朔县城25公里,漓江在此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碧波玉带。兴坪依山傍水,风景荟萃, 粉墙乌瓦石板小巷 。兴坪镇早在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即已为熙平县治,管辖阳朔一带,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熙平县改置阳朔县,兴坪遂为阳朔县所辖。境内有龙盘洲、九马画山、螺蛳山、莲花岩、天水寨、灵宝阁等八大景区、24个风景点让人叹为观止,还有明代建筑腾蛟庵。龙脊梯田:位于桂林市,这里有壮观的梯田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梯田系统。梯田沿着山坡延伸,层层叠叠,线条优美,景色如画。游客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农耕文化和壮族的民族风情,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龙脊梯田被誉为“世界梯田之冠”,是旅游者向往之地。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是与它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相联系,壮族农业生产上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所以其美食多以大米为主,讲究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壮族五色香糯米饭:又称“五色饭”。五色饭是壮族人民记倚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壮族“三月三”歌节、清明节传统的节日喜庆特色招待食品和独特供品,是壮族人民过着五谷丰登火红日子的写照。节日中每家每户的餐宴上都把五色香糯米饭摆设在显眼的地方,以显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五色饭上面肥厚的“粉蒸肉”便是象征生活丰厚、富有和甘甜。正如有句壮族山歌唱云:“哥妹同吃五色饭,永结良缘共欢畅。”蒸好的五色糯米饭,清香四溢。不同颜色的糯米饭,香味自然也不同,糯米入口柔软微甘,令人回味无穷。壮粽:壮粽是用糯米、花生、红枣、粳米、蒿子杆等多种食材混合制成的粽子,形状像金字塔,咸甜适中,满含了壮家人的深情厚谊。
每逢端午节,壮家人都要亲手为亲朋好友包上一些别具特色的壮粽。和普通粽子不同,壮粽是用糯米、花生、红枣、粳米、蒿子杆等多种食材混合制成。
这种特殊的粽子寄托了壮族人民爱的思念和美好祝福,滋味让人念念不忘。火草粑:火草粑是壮族的传统小吃,由糯米和火草芽制成,可油炸或蒸煮,味道香甜可口。
火草粑的制作过程包括将火草芽煮熟、碾碎,与糯米粉混合后制成粘稠的饼状,然后蒸或煎至金黄。
也可以用像揉面一样捏压成粘稠,最后做成适当大小的扁块,可油炸可蒸煮。吃过一次回味无穷!腌酸肉:色泽红亮,肉质紧实,酸而不腻,采用当地特有的香料和独特的工艺发酵而成,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是节日庆典和家庭聚会中不可或缺的佳肴。选用新鲜五花肉,放入适量的盐、花椒、白酒、辣椒等调料,拌匀后放入坛子内密封腌制,二十天后肉味变酸即可食用,不启封可以存放若干年。酸肉具有酸香扑鼻、色鲜味美、久吃不腻的特点,是壮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下饭菜。血肠:血肠是文山地区壮族的特色美食,由猪血和糯米混合灌入猪肠中制成,煮熟后食用。
血肠是壮族人民在腊月杀猪时制作的传统食物,象征着丰收和团圆。
每年腊月,壮族人家杀猪时用盆装盐水接血,再和上糯米饭,拌匀后灌肠,扎紧后放入锅中煮熟即可。芋头扣肉:是壮族人民的一道传统菜肴。其制作方法是将芋头和猪肉切成块状,用特制的酱料腌制,最后将它们放入碗中叠放在一起,经过精心烹制,肉质鲜嫩多汁,芋头软糯香滑。独特的烹饪工艺使得五花肉的油腻被中和,与芋头的香气相得益彰,呈现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佳肴。螺蛳粉:广西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芭蕉叶糍粑:芭蕉叶糍粑是壮族的传统甜点,用糯米粉和红糖制成,包入芭蕉叶中蒸制而成,口感软糯香甜。
揭开翠绿的芭蕉叶,清新的草木香气夹杂着糯米的香甜扑面而来,晶莹剔透的糍粑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软绵顺滑的口感,让甜蜜在唇齿间绽放,回味悠长。
壮家人常将芭蕉叶糍粑装入竹篮,走亲访友时作为礼物相赠,联络感情、传递温暖,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淳朴情谊。
壮家岜夯鸡:岜夯鸡是文山广南壮族的特色美食。
岜夯鸡以香甜、鲜美著称;用葱汁、小粉、姜汁、精盐等佐料搭配3斤以内的鸡肉制作。有兴趣的朋友到当地一定不要错过。壮族大盘菜:壮族大盘菜是壮族在节日和喜庆场合制作的一道丰盛菜肴,色香味俱全。
在壮家最隆重的节日和喜庆场合,总少不了一桌丰盛的壮族大盘菜。十几个大盘小碟,摆满一桌,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增!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这些美食不仅展示了壮族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点图片跳转”↓↓
(部分图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