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逼着学到主动学, 只用了这2个方法

教育   2024-11-20 08:18   广东  

孩子摆烂可怎么办?

——翻看公号留言,这几年开始,这个问题被提及越来越多。


学龄后的家长都会和我说,也鼓励了也教育了,甚至吼叫打骂,孩子就是不努力;学龄前的家长和我说,我家孩子现在看见书就耍赖,我有点担心他会成为摆烂体质。


那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摆烂到底是什么?

之前和大家提过,我的新书里分享过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不要把现象当成问题,而要学会定义真正的问题。


具体看这篇👉🏻和40+老同事聚会,没有人敢辞职了


摆烂,对我来说就是个现象,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发现背后的核心问题。当我一点点拆分清楚,摆烂这个词描述的到底是哪些具体现象以后,我发现,这不就是我好几年前就谈过的问题吗?


摆烂不是孩子态度不端正,它背后反映的心理本质就是“自我效能低”。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已经无法相信,自己努力就能让事情变好,认定努力不努力都一样,所以才有了“摆烂”的表现。


了解到这个核心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光教育、打骂、羞辱性地对比都是没用的,相反只能让孩子进一步强化这个认知,继续摆烂。


这样的“我就是不行的信念”肯定是后天导致的,五年前写的旧文,里面提到的三感就是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就是这么神奇,这三感让孩子自发地想变好


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我们多去滋养孩子的这三感,不要让孩子自我效能变低,他自然就不会去摆烂。可如果孩子已经“摆烂了”,我们要怎么办呢?



02
修复自我效能

答案其实很直接,那就是修复自我效能。但在这之前,我们就要理解一下,“自我效能”发挥的作用机制。

我画了个简单的图帮助大家理解(忽略我的丑字😂):


仔细看这张图,大家是不是就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想要这个结果,但是却怎么也行动不了:

想要考上好高中,却还是不学习
想要瘦一点,却总是无法开始运动
想要好成绩,但就是作业不做


这就是因为“自我效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干预,低自我效能的人在采取这个行为之前就已经放弃了,哪怕道理都懂,他也想要这个结果。

影响自我效能的最有效的两个因素是:

  1. 自身成败经验;

  2. 模仿体验;


接下来就详细说说可以怎么做。


03
庆祝“小成功”

成功的经验被反复强化,就会提高自我效能;反过来,失败的经验被反复强化,自我效能就会低下。

我个人觉得,大部分孩子的摆烂都是这个因素导致的。学龄前还是家里的宝,父母总能带着欣赏眼光发现孩子的亮点。一进学校,不仅有分数有排名,父母看到的都是“不好”,每天唠叨的也都是哪里还不够好。

一个心智发展还没成熟的孩子,每天生活里充斥的都是“你不行你很差”,积累的都是失败经验,慢慢他就会自我效能低下,下次在开始某个行为之前,“低自我效能”就作祟了:你不行的,做不了。


觉得自己能行的体验是可以迁移的,你家如果已经摆烂了,去挖掘孩子”我能行“的地方:

主科不够好,音乐体育画画呢?学习不够好,家务呢?或者其他兴趣爱好呢?在那里去夸他从“不行”到“行”,从“很差”到“很棒”的努力过程。

这一点我太有发言权了,小D就是个慢孩子(在世俗排名中都无法做到前十名的),但自从她进入小学,我就一直在提醒自己,大环境对于成功的定义太狭隘了,我需要创造家庭小环境,帮助她提高自我效能。

对小D感觉困难的事情(哪怕她同学都做到了),我们会拆分任务,变成一个一个小任务去完成,并且庆祝每个小任务的完成,去看到去鼓励去表扬小D;

对小D落后的事情,在学校挨批评了,我们家里就时不时搞个小庆祝,庆祝小D哪怕落后了还在坚持努力,没有放弃;👉我们家最特别的“传统”,是给女儿庆祝失败


每次小D成功了,我都会和她一起回忆,当时是从“怎么低的起点”走过来的。

这些都是自我效能的充电器啊,让孩子去积累“自己有能力”的经验,积累多了,慢慢就会相信:其实我也有能力。

而当一个孩子只要肯坚持不放弃,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结果”,这个反过来又能帮助她建立顺畅的从”行为“到”结果“的通路(记得看第2个小标题里的那张图),从而就进入了一个正向循环。


这样的过程多次复现,慢慢自我效能就上来了。

小D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她仍然是个慢孩子,但整个小学阶段,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会说,这个孩子真的很爱学习,从来不会放弃,有时候甚至要比XX更好(提名的都是班里成绩前三的)。

由此可见,一时的成绩好坏不一定和自我效能直接挂钩。

04
找到真正的榜样

第二个因素是模仿影响,说白了就是榜样的力量。但大部分人对于“榜样”是有误解的,面对摆烂的孩子,我们总是拿出“别人家孩子”:你看看XXX,读书多用功,成绩多好。

这种举例压根不是孩子的榜样,而是碾压式的羞辱,孩子不傻,自己一对比,觉得真的比不过,自我效能进一步降低。

激发自我效能的真正榜样是这样的:要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努力取得结果,就会产生一种信念,我也有能力掌握相似的活动,取得类似的结果。

在我当妈的10年里,我有时会觉得,发现自己没啥优势”反而是种优势

小D爱上攀岩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看到恐高的妈妈爬上后吓得腿哆嗦,好多次僵持在上面不敢下来,最终还下来了,她觉得自己也可以。


小D从社恐到能上台表演是因为,她发现妈妈经常面对人和镜头很尴尬,但还是带着紧张一直在尝试。


像我们留言里经常会问到,自己英语不好怎么辅导孩子?自己数学不好怎么启蒙?

对我来说,如果我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学习,我们让孩子看到,原来父母也不会,但父母通过学习、练习、坚持,最终能掌握,这才是真正的榜样能力,才能让孩子拥有高的自我效能。

那反过来说,如果你一边总在“嫌弃”孩子摆烂,一边自己在家就是抱怨工作没意思,抱怨自己不想干(这本身就是低自我效能的表现),那么大概率孩子也能从“模仿影响”中降低自我效能。

我一直有个“自我要求”,如果我自己做不到的,我就不要求小D(比如坚持阅读,坚持学习,坚持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自我效能”的体现。

04
说句不好听的实话

我有个朋友的妈妈是儿童医院心理门诊的医生,她有句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但凡说孩子有病的家长,自己才有病。”

在儿童心理门诊里,很多带着孩子来看的,最终都是需要家长一起配合心理辅导和治疗的。

咱们的孩子还到不了这个程度,但如果我们已经给自己孩子扣上了“摆烂”这个词(对我来说还挺严重的,毕竟孩子的生命力就像春天的雨后春笋一样),那么归根到底,其实我们先要从自己身上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说的方法,我仔细回想,6、7年前谈儿童早期启蒙的时候都涉及到了,只不过那时候我们都在谈的是,怎么做可以变得更好。如今,我们都在谈的是,出现了“差的”情况该怎么办?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养育者还是那个养育者,这几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反思的。


每次聊这个话题,就有人会说,这是大环境造成的。我其实不喜欢这种论调,因为这是纯纯向外归因,每说一次也就在降低我们自己的自我效能(因为我们无能为力啊)。

我倒是喜欢说,OK,那么大环境暂时无法改变,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小环境能做点什么呢?

我自己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年龄压力有没有好的疏导口?孩子不该成为整个压力链里最后一个承受者。

我自己每天有没有做一点确定的事情来提高自我效能?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的,哪怕仍然有很多困难。

我能不能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闪光点,或者看到孩子的一个不容易,并且真诚地,不带“但是你该XX“的句式地告诉他。

我有没有勇气坦然地去和孩子分享,自己做不到的,我的局限性,包括我是如何努力或者如何接纳的?


这四个问题,我每次在自己焦虑、急躁的时候都会自我反问。当我每次真实回答后,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孩子真是好孩子,有时候我做得还不如她。

和你们共勉。

正在团


👉 开团 | 自从做对了这件事,整个人的状态都好多了!


大J叨叨叨


有两件事特别想谢谢大家。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早产儿日,掌欣作为目前唯一关注早产儿出院后养育服务的公益组织得到了认可,我们好自豪啊。


6年前我发起了掌欣公益项目,承诺每年拿出“大J小D”利润的一定比例做公益。6年过去了,走过弯路踩过坑,但我们坚持下来了,队伍越来越壮大,未来的道路也愈发清晰了。


就特别想和你们分享,毕竟没有你们,就没有“大J小D”,没有“大J小D”,也就不会有掌欣,谢谢你们。



昨天我见到了我超级爱的绘本作家乔恩(《帽子三部曲》的作家),我在直播里也说了,但还是想特地和你们说,因为你们给我的影响力,让我可以梦想成真和乔恩对谈,特别谢谢你们。我会继续做你们的“第三只眼睛”。



欢迎阅读我的新书
解锁思维模式,做个有能量的“自己”👇🏻

👇 点击【阅读原文 

 搜索历史文章

大J小D
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