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水韵沙澧读书会品牌活动“文艺小方桌”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举行,二十余名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参加。在采风环节,大家一起到姬石村的召公苑、甘棠园、荷花池、净心桥、清风亭等人文景点参观,感受姬石之美。
这次文化之旅,既是一次“理论+实践”的尝试,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读书会会员将听、看、写三者结合,充分挖掘漯河的历史人文资源,争取创作出更多富有漯河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结束后,我们陆续在此公众号推出相关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水韵沙澧读书会“大美姬石“采风作品之一】
■侯世民:那么近 那么美
多年之前,读《诗经》之《召南·甘棠》一篇时候,我很想知道:召伯与我们召陵区有无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甘棠会贤在何处?不久前,我参加了水韵沙澧读书会“文艺小方桌”组织的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采风活动后,心中多年的疑问有了答案。
根据钱穆所著《国史大纲》相关记载,西周初年,周召公姬奭因功先封于召,再封于郾。郾国由其次子领有,即姬姓胡国。姬胡国在今河南漯河市区一带,周围分布着姬姓亲族诸国。郾东高岗以召公为名,故曰“召陵”。公元前745年,郑国恃强攻入胡国,《韩非子•说难》有记载“郑武公灭胡”的历史典故。后来楚国复建胡国。公元前518年,胡国又被楚国所灭。胡国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为氏,即姬姓。姬姓一支择召陵之岗、汝水之滨而居,即姬庄,明代石姓迁至村西,故曰姬石村,村名沿用至今。
召公名姬奭,又称召伯,也称召康公、召公。召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异母兄弟。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召公先辅佐父兄消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继之又辅佐成王姬诵和康王姬钊,创建了“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盛世”,为周朝打下了延续八百二十五年的坚实基础。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主政期间,巡视乡邑,地方官吏要老百姓把房屋腾出来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召公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就坚持在甘棠树下办公,倾听百姓诉求,为民解忧。累了就在甘棠树下休息,渴了就吃棠梨果。召公这种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的故事,被誉为“廉吏始祖”。
在姬石村姬奭召公苑,我仿佛看到了数千年前召伯在甘棠树下勤政办公的情景;我仿佛看到,千百年来,在召陵大地,人们用“甘棠遗爱”“甘棠会贤”等故事来表述人民对于召公的怀念和对于廉政社会的向往。
走进姬石村,顿感此地民风淳朴、勤劳和善。近年来,姬石村挖掘姬姓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村庄整体颜值,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经镇村干群共同努力,2024年2月,姬石村被省委组织部评定为2023年度“五星党支部”。
清官爱民,民爱清官。如今,镇里传颂“老妪送鞋”的佳话,感人肺腑。2022年12月的一天,姬石镇副书记田素莉正在上班,听门卫说有群众找她。来到政府门口,田书记看到一位80岁的老太太手里掂了一袋东西等她,就问有什么事。老太太说:“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棉鞋,送给你的。”田书记不解地问:“为啥送我鞋子?”老人连忙解释道:“我看你天天穿着皮鞋在村里跑,为村里人办事。天天穿皮鞋肯定不舒服,脚会疼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里就想着自己做一双鞋子送你。自己纳鞋底、缝鞋帮,两天时间就做好了。这也不是啥稀罕东西,是俺的一片心意,你收下吧。”田书记没有想到有人给她送鞋,更没有想到是80岁的老人亲手做的,一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泪珠儿扑簌簌地流下来。那一刻,田书记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想起来小时候妈妈做的鞋子。感动至极,无以言表。田书记拉着老人的手久久不忍松开。
那一天,田书记在微信朋友圈写道:“盛情难却,收下群众送来的棉靴。临走还说:‘看你的脚看了几次了,应该是38码的。’棉靴下面还藏着花生。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妈妈。”看到这段文字的人纷纷点赞。
笔者听了也很感动,这不正是诠释了那句话:老百姓是衣食父母!事后一打听才知道老人叫孙二梅,姬石村人。笔者追问老人:“田书记的什么事情感动了你?”老人说是那年冬至,村里为60岁以上老人举办“一‘网’情深饺子宴”,当看到田书记为年最龄大的老人盛饺子、又一碗碗亲手递到老人手里跑得走马灯似的时,觉得比自己的亲闺女还亲。老人说:“那情景看着真是感人,同时又可怜她穿着那双皮鞋跑来跑去,于是就萌发了为她做点什么的想法。”
一树一桌一甘棠,莲苑清风说范滂。近年来,姬石村根据漯河古代历史故事,精心打造了姬奭召公苑、集思树、广议桌、甘棠会贤、莲苑等乡村游园,摘录漯河市古代清官“心如金石”的王常、“克已奉公”的祭遵、“杜渐防微”的丁鸿、“揽辔澄清”的范滂等人的故事以示后人,把历代名人咏莲的诗篇刻于石上,形成了美丽的人文景观,成为新的廉政教育基地。
“清池水浅曾留月,古木枝遒正依风。”漫步姬石村,处处整洁,文明风尚。风景如画,鸟语花香。集思树下求民意,广议桌前话甘棠,一派祥和景象。采风期间,我又听闻村干部“关爱老人”的故事,让人感叹:现任村支部书记姬四安,十分关注村里老人,经常到家里问寒问暖。村里有位98岁老人闫秀兰,姬书记经常送米送面,临走还给二百元。感动得老太太热泪涟涟,群众无不称赞。
宽仁为怀,成康为证。官民鱼水,古今如一。我们应该把发掘古代传统文化与褒扬今日贤达并行,让“甘棠会贤”的佳话世代流传下去。
一次姬石之行,让召公形象在我心中猛然亲切起来,未曾想,《诗经》居然离我那么近,姬石村竟是那么美!
作者简介:侯世民,漯河市作协会员,奔流文学院第九期作家培训班学员,《漯河日报》文艺副刊特约撰稿人,从事农机管理、农业执法等项工作,曾发表散文若干,喜欢读书、写字画画、登山钓鱼等户外运动。
与书和文字相伴,美好触手可及,没有太晚的开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