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水韵沙澧读书会品牌活动“文艺小方桌”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举行,二十余名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参加。在采风环节,大家一起到姬石村的召公苑、甘棠园、荷花池、净心桥、清风亭等人文景点参观,感受姬石之美。
这次文化之旅,既是一次“理论+实践”的尝试,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读书会会员将听、看、写三者结合,充分挖掘漯河的历史人文资源,争取创作出更多富有漯河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结束后,我们陆续在此公众号推出相关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水韵沙澧读书会“大美姬石“采风作品之四】
■朱超:清风吹万里,奋进正当时
早就听说漯河有个名为姬石的村子,一直未曾探访。深秋的一天,终于跟随水韵沙澧读书会的诸位文友走进了姬石村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这里,召公文化源远流长,廉吏精神熠熠生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稳健而有力,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姬石村,一个名字中蕴含着历史沉淀的地方。刚踏入村口,便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和谐。村中的老树、石桥、流水,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召公,这位历史上的智者,他的足迹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后人的心田。
漫步在村中的小巷,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民居,雪白的外墙上画着廉吏主题画,古朴典雅。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让人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在姬石镇党委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沿着姬石村主干道邵公路参观村容村貌。召公文化在这里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召公苑绿树苍翠,群狮威武,召公像威严中不失和蔼,注目着勤劳的姬氏后人在今时今日取得的丰硕成果。村北莲池,碧波荡漾,夏日去尽留下半池枯荷,秋风里,枯荣参半的荷塘别是一番景象。莲池旁,清风亭静静矗立——这清风从远古而来,荡涤着尘埃,浸润着人心,直到今日仍未停息。清风亭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更成为了传承廉吏精神的重要场所。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围坐在亭下,讲述着召公的清廉故事,传颂着廉吏的丰功伟绩。
在姬石村,廉吏精神不只是一个传说,而是已经深深融入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村民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姬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中的道路宽敞平坦,两旁绿树成荫;新建的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村民们在这里跳广场舞、打篮球,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乐趣。同时,姬石村还积极筹备发展乡村旅游,打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项目,以更好地带动经济的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姬石村并没有止步于此。村委会负责人深知,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
他们注重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他们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计划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他们注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集思树、广议桌,他们建立了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推行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措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在文化建设方面,姬石村更是下足了功夫。他们深入挖掘召公文化、廉吏精神等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同时,他们还注重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站在清风亭里,我仿佛看到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召公文化、廉吏精神与新农村建设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
此次姬石村采风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魅力和希望。在一代代人的齐心耕耘下,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近在眼前,我们期待着广袤的乡村大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朱超,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漯河日报•水韵沙澧》文艺副刊特约撰稿人。他创作有中篇小说《午镇纪事》,短篇小说《怒火中烧的年代》《美学故事》,散文、诗歌及评论散见于《漯河日报》等。执着于用文字打捞记忆,温暖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他人温暖。
与书和文字相伴,美好触手可及,没有太晚的开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