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思盈:灶台边

文摘   艺术文化   2022-09-28 00:00   河南  


【原创】灶台边


陈思盈/文


幼时,农村人大都是烧地火做饭。

我家的地火是姥姥在家时盘的,前面一个大锅做主饭,后面一个小锅炒菜烧水啥的。

那时,夕阳西下时的乡村是生动而美丽、热闹而鲜活的。老家的院子里飘荡的除了落日的余晖,还有清贫人间的喜怒哀乐,更有袅袅升起的炊烟。父母那一声声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数落孩子身上弄了一身泥一身土的声音、心疼上了一天学太费脑油的孩子的声音……就像一支协奏曲似的,伴着缕缕炊烟袅袅地缭绕着。

那时,村庄上空飘荡的炊烟不是邓丽君歌里唱的“又见炊烟升起”,不是在自由诗中随处可见的诗意和缥缈,而是柴草和各种能拾到的可燃物混合点燃的雾状体,更是一种叫人间烟火的味道。


小时候我最爱以帮忙烧火添柴的名义赖在灶间,有时可以在饭做好的第一时混上几口,有时可以听姥姥和母亲说的那些家长里短。

记得上一年级那年秋收时节的一天傍晚,我放学回家写完了作业后,饥肠辘辘。啃了半块干馒后,我突然想到父亲母亲还带着没上学的弟弟在地里收玉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想着他们回来连口热汤都喝不上,我就决定帮他们烧点稀饭。

天知道,在那之前,我还没有单独做过饭。回想着长辈们平时做饭的程序,我模仿着他们的样子先在锅里添了半锅水,小心翼翼地点着了地火,又搅了半碗面糊,在水还没烧开时就把面糊倒了进去。估摸着差不多了,我就停了火。

坐在灶前,看着渐渐熄灭的火堆,我想起了姥姥娘讲过的姥爷曾经用功读书的事情——姥爷上学时,对学习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姥姥娘让他帮着烧锅,他边烧火边看书,裤腿被烧着了都没察觉。说起这件事时,姥姥娘语气中完全没有那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怨怼,而是嗔怪中带着更多的骄傲。我不好好念书时,姥姥常常会搬出姥爷来说服我。


我也想起了过去帮母亲烧火时,母亲最烦我多嘴多舌,因为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总会把她问得起一头火星子,尤其是过年前那几天,该问的不该问的种种习俗,常让她说我“多嘴舌”。每每说起我那不拔尖的成绩,她也总会搬出姥爷当年用功读书的样子来给我当榜样——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心中对姥爷这个成功的读书人充满了敬畏。自从上小学后,每年姥爷再回来探亲时,成绩不好的我都不敢往他身边站,唯恐他问及我的成绩。

想了这许多,父母和弟弟还是没回来,我就开始了自言自语、自编自导自演——那是我特别享受的时刻。我在编小说和演电影——我一个人担任着甲乙丙丁、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种种角色,有时自己是那拯救人间疾苦大众的神仙,有时是同时被几个大侠爱上的美女,有时又是迷倒一众书生的狐仙、花仙……我常常会因为过于入戏而上学迟到。很长时间,都没人发现也没人打扰(也许是父母已经发现了但从不打扰我),我乐此不疲。后来,一天早上,我正坐在灶火旁演《七侠五义》里那个被锦毛鼠白玉堂爱上的姑娘时,突然有个声音在我背后响起:“想着这闺女跟谁说话哩,我站这听恁长时间,谁知你竟是对着锅台说话哩!”是邻居舅舅,他悄没声地去我家借农具,不敲门也不打招呼。他的突然出现让我既羞又恼,很长时间不敢再入戏。

有了儿子后,看儿子认真看书的时候、自顾自地自言自语的时候、专注地画画玩游戏做手工的时候,我总是悄悄走开,不打扰他——因为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在灶间编织的时候,那时候,我不想被打扰,儿子,应该也是这样,那是他的世界。不打扰,是一种修养;不被打扰,是一种幸福。


不知道过了多久,自编自导到快要睡着的我听到大门响了,一激灵就清醒过来——是他们回来了。我跑出灶屋拉住弟弟的手对父母说:“爸、妈,锅里有汤。”他们一听,很是惊讶,赶紧放下手中的物件到厨房去看。我和弟弟也跟了过去。在母亲揭开锅的一瞬间,我傻眼了:因为面糊没有等到水开就倒了进去,所以烧出来的稀饭是澥的——稀得能照出人影来。

虽然是这样,父亲母亲还是特别高兴,一直开心地喝着我烧出来的澥稀饭笑着说:“俺闺女长大了,知道心疼爹娘了。”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主动做饭,有着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早熟,有着女大自巧的自觉。

从那以后,每每做饭时,他们总会有意识地给我说什么时候倒油、什么时候放醋、擀面条的面要和得硬一些、蒸馍头时发的面别忘记放碱面……他们做饭没有姥姥做得那么讲究、精细,院里小菜园的豆角长出来了就炒豆角菜,摘下两三根房檐上的嫩丝瓜配上辣椒就是一盘好菜。


渐渐长大后,平时住校的我放了寒假后照例会赖在厨房帮忙碌的父亲母亲做点啥。我尤其爱坐在灶台边烧火,边往灶间填柴边沉醉在父亲母亲的谈话声里,他们或说说一年的收成,或说说亲戚朋友的一些事,或谈一谈明年的打算,话语里充满了希望、满足和幸福。不知道是从哪一年起,这种幸福感不复存在,他们总是在不停地争执、吵架,甚至有一次将刚贴到门上的年画都揭了下来塞进了灶台里付之一炬。我开始对过年充满了恐惧,开始对灶间不再向往。

上完学,我像翅膀硬了的鸟儿般有些急不可耐地离开了父母单飞。离家这些年,村里人渐渐告别了地火,又告别了煤炉,纷纷用上了电磁炉,这几年还通上了天然气,灶间由原来的烟熏火燎变得干净敞亮。没有了灶台,自然也就用不着烟囱,因为烟囱与电磁炉、天然气灶是无缘的;但排风扇、油烟机像是电磁炉、天然气灶绝配,总有扯不断的关系。

我依旧爱烧地火,爱吃地火烧出来的饭;但若真让我选择,我应该还会选择干净便捷的天然气灶来用。生活就是这样矛盾吧?

有时,我会想:地锅和烟囱是一对不可分的情侣,若没有了地锅,烟囱该有多寂寞?


记得有一次带儿子回老家时,刚好赶上父亲用临时支的地火蒸包子。儿子围着从来没见过的地火转来转去,好奇得很,嘴里“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个不停,甚至总想伸手往灶台里递木材。那一刻,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于是,我坐在地锅旁,给他讲起了灶台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作者简介


陈思盈,喜文字,爱读书,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网络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漯河市二届文联委员。曾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百余篇,先后在河南法制报社、漯河广播电视报社供职。2007年进入漯河日报社工作至今,现任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文艺副刊编辑,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发起人、组织者。

思盈小筑
思盈小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