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漯河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夏商周篇》讲稿

文摘   文化   2024-07-04 13:20   河南  



漯河,依古汝水(沙河前身)、颍河而成。沙河、颍河这两个淮河最大的支流在漯河相邻相依,滋润、养育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先民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发展,共同创造了漯河璀璨文明。

优越的地理位置,哺育了历代名人志士在这里驻足停留;漯河这片沃土文人荟萃,一大批名宦循吏、清官贤令、志士乡贤在这里生活、为官、著书、立传。据《旧史志》记载,漯河古代仅仅三个县就考取举人255人、进士56人。

华夏名贤多矣,求之一省之中,则代不数人,而漯河为盛,岂天之钟灵独厚于沙颍乎?亦人之自奋者多也。彼其高风亮节,直已匡时,功在社稷,泽被生民,文章炳蔚,理学渊源,莫不足以仪式一时,师表百载,高山仰止,能无暇思乎?
漯河的历史星空群星璀璨,不乏高才名士鹊起,不失名篇佳作连牍,不虚文化厚土之美誉。沙颍志儿秉着“自信人生三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信念,怀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仰,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篇章。

小编以为:欲了解漯河之历史,当从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名人入手。从本期起,“文艺小方桌”将每月举办一期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重点讲述那些与漯河相关的历史名人的故事。欢迎参加,敬请关注。



主讲人简介

赵永胜,源汇区空冢郭镇人,现任漯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收藏协会会员、漯河市曲艺家协会会员。他长期研究漯河本土历史文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及漯河文化研究性文章40余篇。


《与漯河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夏商周篇》讲稿
(摘录)
1.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主讲人认为: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贾湖人就是远古时期的伏羲部落,贾湖文化就是早期的华夏部落。综合研究了贾湖遗址的大量遗迹、遗物,发现距今7800年至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具有典型的伏羲文化特征,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伏羲氏约生于8000年前,而贾湖遗址也是8000多年前。伏羲氏发明网罟,以佃以渔,训养家畜,而贾湖遗物中则有网坠和大量渔猎工具,还有家猪、家犬的遗骨,伏羲氏发明农业生产,而贾湖人则发明种植水稻。
伏羲氏创制男娶女嫁的婚姻礼仪,开创了礼制的源头;贾湖遗址则发掘出极其特殊的疑似夫妻的不同性别合葬墓,并发现墓葬中普遍摆放祭祀礼器。伏羲氏创造书契;贾湖人则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刻画符号。伏羲氏与女娲发明了琴、瑟、埙、笙、簧等乐器,并作乐曲;贾湖骨笛则开创了我国传统音律的先河。伏羲氏通过观察龟甲的纹路推演出先天八卦;贾湖遗址发现大量用于占卜的龟甲。贾湖遗址中的发现与伏羲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贾湖遗址的这些考古发掘就是当年伏羲部落创造的文明。漯河博物馆现展出过一件叉形骨器,类似我国古代画像中的女娲手持圆规,还展出过中国最早的家猪遗骨、贾湖骨笛等,均为伏羲部落生活在此的考古证据。
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中国人父系Y染色体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最多的是O3—M122,根据论文“张帆、金建中(2002),中国贾湖遗址古人骨遗骸dna初步研究”,贾湖人的Y-DNA就是O3-M122+,即属于O3系。9000年前,O3系人群的贾湖人迁徙到河南舞阳贾湖,在华夏大地上最早进入了父系社会,开启伏羲氏族社会。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贾湖文化“已经开始了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评价:“贾湖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
2.许由

许由,相传为尧时人,字武仲,阳城槐里人,许姓始祖。民国《临颍县志》载:“尧让天下于许由,巢父恶闻其言而洗耳,樊坚牵犊且不饮其下流。卞随复投此水以死,溯四贤之高蹈,皆颍水之前,闻其流风。”《史记·伯夷列传第一》载:“许由隐于沛泽,尧闻其贤,欲以天下让之,不受而逃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欲召为九州长,不愿闻,遂洗耳于颍水之滨。”民国《临颍县志》记载:明副使洪翼圣《过临颍忆许山》、清许州学正董天星《颍水清流》等均在吟诵颍河的诗歌中,引用了许由隐居、巢父洗耳的典故。隋唐以前临颍县北部有个河流叫水,“”同“溵”,异体字“濦”,就是纪念许由隐居在此而得名。《说文解字》:“,水部,水出颍川阳城少室山,东入颍。从水声。于谨切。”《水经注》记载:“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颍水,而乱流东南径临颍县西北,小水出焉。东径临颍县故城北。水又东径阳城北,又东径强县故城南”“汝水于奇雒城西,别东派,时人谓之大水”“水出强县南泽中,东入颍”。唐以后临颍北部的水逐步枯竭,被泥沙覆盖,其南面汝河往北的叫做大水一个支流,把大字去掉,挪用后也叫作水,这样造成了唐朝之前水是指临颍北部的河流,唐朝之后水是指汝河支流,即现在的沙河。

3.刘累

刘累是刘氏祖先,民国《临颍县志》及《史记》均记载其事迹。远古部落联盟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妻生黄帝轩辕,黄帝子孙陶唐氏首领唐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国内外刘姓所信奉的始祖。
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于豢龙氏。夏孔甲帝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颍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长达7年之久。后来龙死,刘累将其制成肉羹献给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刘累再献。刘累因惧怕龙死之事暴露遂迁走。民国《临颍县志》记载:“豢龙城在县北十五里。相传夏孔甲时,刘累蓄龙于此。”《文献通考兴地考》曰:临颍有豢龙城,豢龙之说史迁本左氏言之。民国《临颍县志》记载:“刘累墓在临颍县北十五里豢龙城。光绪三十四年,彭城陈垣摄县事,悯故事之不彰也,重加修葺,立碑纪事。”

4.武丁

武丁,子姓,名昭,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民国《临颍县志》、民国《郾城县志》及《史记》均记载其事迹。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妻妾:司母戊妇妌(妇戊)、司母辛妇好(妇辛)、妇癸 。武丁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儿子:商王祖庚、商王祖甲。据载,当年武丁从商都率群臣前来今临颍、郾城一带捕灭蝗灾并体察民情,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临颍县,葬于西华。宋《资治通鉴》载:“王武丁五十有九祀。王崩,葬西华,庙号高宗。”明嘉靖八年《临颍县志》记载:“商高宗城,在县城东三十里,乃商高宗天子捕蝗之地,因名商城。旁边停灵城即高宗驾崩处,今有商高宗庙。”“停灵城,在城东北王上保,围三里二百五十二步,相传为高宗停灵之处,因名之。”明季孝廉崔攀龙率居民筑寨避兵,改名“平宁城”。清《河南通志》载:“商高宗城在临颍东南三十里,相传高宗巡狩过此。”民国《临颍县志》记载:“《大清一统志》临颍有商城,为武丁巡狩之地。又《史记·殷本纪》:“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临颍当即其一也。”民国《临颍县志》:明末当地人为避兵乱在此筑寨,又名高宗寨。临颍旧有抵高仓,民国《临颍县志》:“相传商高宗筑,商高宗捕蝗时缺粮,有白马在这里发现粮仓,后世称储粮处为抵高仓,并为白马建庙,在葛伯城东南隅。”民间又说,商高宗驻高宗寨,曾在土岗上遛马,名研马岗,后简称研岗。小商河,又名小溵水,因商王武丁曾在此处渡河而得名。民国《郾城县志》也有商王武丁记载:“崇冈寨,《一统志》商高宗庙在郾城县北四十里。傅豫《郾城县志》云:“宋冈”一名“崇冈”,城西北五十里,上有高宗庙,俗言高宗捕蝗于此。”“高皇店村有高皇庙。”“大皇寓村西有商高宗庙,朱万邦有记。”“崇冈饮社”为郾城八景之一,1979年8月,郾城县孟庙乡拦河潘村农民在拉沙时,发现一批商代青铜器,计有罍、鼎、觚、爵、斝等12件。这批青铜器制作精美、器型典型,考察它们的型制与纹饰,确定是商代中期青铜器,可能是商王武丁南巡之用品。召陵区西皋村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可能是商王祖庚、商王祖甲,充分证实商王武丁南巡在此的事实。
5.周召公

周召公,姬奭,姬姓,名奭。姬奭因采邑于召,又称召公、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民国《郾城县记》记载其事迹。
漯河姬姓来源于周召公姬奭,是周初历史上与周公旦齐名的政治家。他曾在一棵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中曾称颂此事。因而他被认为是中国的廉吏始祖、最早最大的清官。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与宗室,于是将姬奭首封于召、再封于郾,后封于蓟地,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由召公长子‘太子癸’继燕侯位。原来的郾国由其次子一系领有,即后来胡国,其郾东封地以召公为名,故有召陵之称。后来郑国、楚国先后灭了胡子国,胡国最后被并入了楚国版图。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姓,一是以国为氏,即胡姓;一是以姓为氏,即姬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胡城在豫州郾城县界。”民国《郾城县志》有关胡国记载:“胡,子国。平王八年郑取之,复封。景王十四年灭于楚,十六年复国,敬王元年,君髡从楚战州来虏于吴,二十五年君豹灭于楚。”“平王八年,郑伯取胡。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女妻胡君,以娱真意。因问于君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6.郑庄公
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民国《临颍县志》及《左传》均记载其事迹。“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就发生在临颍城顶村,该故事记叙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一次次争斗并最终取得胜利并与其母姜氏反目又和好的过程,展示了孝子的孝道是没有穷尽的。
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在平定了叔段之乱后,郑庄公便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今临颍城顶村),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就后悔了,很想念母亲。城颍的地方官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后,向郑庄公献礼,郑庄公便设宴款待他,宴席上颍考叔将肉留下。郑庄公问他,他说:“臣的母亲尝遍了臣提供的饭食,但没有尝过国君的肉羹,请国君允许我留下给她。”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留食物给她,可是我却没有!”颍考叔问:“请问国君为什么这么说呢?”郑庄公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并还说:“我很想念母亲,但又不愿违背誓言,该怎么办?”颍考叔说:“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我在城颍挖地挖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还会有谁说不对吗?”郑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郑庄公来到城颍进入隧道赋歌道:“隧道之中,其乐融融。”武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读史方舆纪要》:临颍故城在今县西北十五里。孔颖达曰:郑庄公迁其母于城颍,即临颍也。民国《临颍县志》记载:“固厢城即故城颍,为郑庄公掘地见母处。”

7.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民国《郾城县记》及《左传》记载其事迹。
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楚国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派使者屈完质问齐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你带大军来此是缘故? ”齐相管仲以楚不向王室朝贡及周昭王落水相质询。齐桓公又进兵到陉地(今郾城县南),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进攻对方。楚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桓公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齐桓公退军到召陵。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义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齐桓公见不能用强力屈楚,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史称“召陵会盟”。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古代诸侯为释疑取信而对神立誓缔约的一种仪礼,多杀牲歃血。过程为:先挖坑,在坑边杀牲,取牲血写盟书,读盟书昭告神明,歃血。最后,把牲放入坑,把盟书放在牲上掩埋,仪式完成。

8.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人,中国古代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民国《郾城县记》及《左传》记载其召陵会盟。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到召陵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9.晋定公
晋定公:姬姓,名午,晋顷公之子,在位37年,民国《郾城县记》及《左传》记载其召陵会盟、皋鼬之盟。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定公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会于召陵和皋鼬(今裴城城高村),讨伐楚国。这次会盟的有晋定公、宋景公、鲁定公、卫灵公、郑献公、曹隐公、蔡昭侯、陈怀公、杞悼公、许公佗、莒郊公和邾、顿、胡、滕、薛、小邾共计十七国的国君,以及王室刘文公和齐国的国夏等大国重臣。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通过此次盟会,晋国诸卿的怠惰、贪婪以及晋国政权的整体性无能已经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天下人面前。不但如此,这次盟会还直接地制造了蔡国人的失望、卫国人的怨恨与郑国人的叛心。及皋鼬,将长蔡于卫。卫侯使祝佗私于苌弘曰:“闻诸道路,不知信否。若闻蔡将先卫,信乎?”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于盟。

10.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民国《郾城县记》记载其过郾思乡之事。孔子自陈迁于蔡,孔子多居陈蔡之间,又去叶邑。归村在召陵,系蔡地,距陈地近。在去叶邑必经之地,则孔子常路过郾城。“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疆,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又哀公二年,孔子如陈。四年,鲁人召冉求,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清初郾城知县荆其惇为纪念孔子陈、蔡、叶之行,在归村寨西门内孔庙中立《孔子归村遗迹碑记》一通,由举人谢槟撰《孔子归村遗迹碑记》,记述孔子在郾城的故事,立石于顺治十一年十一月。因为谢槟为郾城名士,文笔优美,名噪一时。至乾隆三十九年,郾城知县周珍为春秋祭孔之便,把孔子思归碑从归村搬出,迁于郾城东关外官道路北高岗处,修建碑亭。咸丰二年,归村人録文刻石,复立于村之西门孔庙中。民国《郾城县记》还记载“归村镇有寨,有孔子庙。傅豫《郾城县志》云:县东四十里俗云孔子思归处。”“问十镇寨东门外有孔子庙,有铁犁河。傅豫《郾城县志》云:俗云长沮桀溺洗耕犁于此,即子路问津处。”清代问十寨的两块雕刻“问津”二字的砖雕门额,后保存在郾城博物馆文物库房。

11.缩高
缩高,战国安陵国(召陵东南部)人,民国《郾城县记》及《战国策》均记载其事迹。战国时,信陵君魏无忌合纵五国攻秦,曾攻打管城(今河南郑州一带),久攻不下。安陵国有个叫缩高的人,他儿子正是秦军管城的守将,而安陵国是魏国的属国。信陵君便派使者去对安陵君说:“把你的臣民缩高派来,我要封他做五大夫,任命他为持节尉。”缩高道:“信陵君对我如此厚爱,是要我去攻打管城呀!做父亲的去攻打儿子的防地,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若是儿子听从我的话弃城投降,那是背叛他的国君。父亲唆使儿子反叛,这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欢的吧?谨谢光临,恕不从命。”使者回去把情况报告了信陵君,信陵君大发脾气,威胁安陵君要灭掉安陵城。安陵君道:“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诏令守卫此地,他亲手接过了王府的宪令。宪令的上篇写道:儿子杀害父亲,臣子杀害君王,依法治罪,严惩不贷。即使实行全国大赦,献城投降、逼子逃亡的人也不在其列。现在缩高谨明大体,懂得礼法,意在保全父子大义。可您却说‘定要生擒缩高并送上’,这是逼迫我违背魏襄王的诏令,废弃王府的宪令啊。我即使死罪加身,也不敢遵命照办!”缩高得知此事后,说道:“信陵君为人蛮横而专断。安陵君的这些话回传到他耳朵里,必然给国家带来灾难。我要是为保全自己,就不能守住作为臣子的大义了。怎可以让我的君主遭受魏国的兵祸呢!”于是便前往高级使者下榻的馆舍,自杀身死。缩高虽是小国草民,但信奉道义,断然不干“父教子倍”之事。为国家免受灭顶之灾,自杀殒命,表现出铮铮铁骨和宁折不弯的不屈精神。


小编私语

历史上与漯河相关的历史名人太多了,但很多人因为手头的资料所限或是受自己的学养所限,并不能系统的知道所有这些历史名人。

2015年3月,我在初筹办读书会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愿望,就是想请专家、学者对所有与漯河相关的历史名人能够系统地讲一下、梳理一下。一是为漯河的文化事业做一些事情,二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三是能够让这些历史名人成为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创作的素材。

从水韵沙澧读书会开始组织第一期读书沙龙,到后来创办“中原大讲堂·沙澧讲堂”,再到“文艺小方桌”成为品牌活动,我们请许多老师讲过许慎、范滂、荀彧、岳飞等人,但这些都只是从中截取了一部分,并不太系统。

从2022年开始,我就和赵馆长等一批有学养的师长商量这个事情。因为疫情和自身的种种原因吧,这个事情一直拖到今年6月才算开始。

所以,真诚地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样的讲座机会。因为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主讲老师比我们有两个优势:一是他手头能够掌握很多权威的资料,二是他本身也是个有心人,善于也乐于做这些事情。

做学问是个苦事情,但是对喜欢和爱好的人来说呢,其实也是一个乐事。这炎炎夏日,放弃与家人团聚、放弃休息,放弃出门游玩,到文艺小方桌的讲座现场,进行一场文化之旅吧!

下期讲座时间拟定于7月20日上午,具体以活动预告为准!

敬请期待!



温馨提醒——

本活动纯公益,欢迎参加!参加活动人员,请提前20分钟到场。到达活动地点后,请配合工作人员做好签到及现场秩序维护等事宜,切忌大声喧哗。



与书和文字相伴,美好触手可及,没有太晚的开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思盈小筑
思盈小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