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沙澧读书会“大美姬石“采风作品之六】■张一曼:以人为本,方得始终

文摘   文化   2024-11-08 15:41   河南  


小编絮语——    

10月26日,水韵沙澧读书会品牌活动“文艺小方桌”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姬石村举行,二十余名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参加。在采风环节,大家一起到姬石村的召公苑、甘棠园、荷花池、净心桥、清风亭等人文景点参观,感受姬石之美。

这次文化之旅,既是一次“理论+实践”的尝试,又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读书会会员将听、看、写三者结合,充分挖掘漯河的历史人文资源,争取创作出更多富有漯河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活动结束后,我们陆续在此公众号推出相关采风作品,敬请关注!



【水韵沙澧读书会“大美姬石“采风作品之六】

张一曼以人为本,方得始终


在村里见到停车位是令人感到意外的事情。人多的地方停车位紧缺,不拥挤的乡下又缺少这方面的规划。所以初入姬石村、看到整齐的停车位时,我是惊喜的,继而觉得舒心。遂对下午的采风活动充满了期待,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子呢?

上午的讲座依旧精彩,起初我并没有格外关注陪同的镇、村两位书记,只是思忖着下午可能看到的新农村景象。可当看到展示屏上关于姬石村的概貌和文化介绍时,我一下子对旁边的两位书记产生了兴趣。

“姬氏始祖公祭大典”“乡贤理事会成立”。一张张现场图片映入眼帘,我的心里顿生一种情愫——敬畏。这情愫是姬石村的干部和村民带给我的——追思先祖,永世不忘,虔诚祭祖,感恩传承。“祖”是我们的根,有根的树才能枝繁叶茂、耸入云天;百姓有根,才能安居乐业,家国方可兴旺。至此,为初入姬石村的舒心,我似乎寻到了一些答案。对先祖的敬拜、对村里乡贤的敬重,使姬石村有了根基。

人一旦有了根,心就踏实,会生出力量,对未来充满希望。姬石村的干部一定深谙其中的道理。除了对先贤的祭奠,村“两委”干部关注更多的是生活在今天的姬石村百姓,“青年联谊会”“金婚银婚活动”“一往情深饺子宴”,画面和谐欢乐。透过展示屏,我似乎感受到了年轻人初见时的羞涩或勇敢、看到相伴一生的老人脸上的欣慰、听见了活动现场人们开怀的笑,我的眼前也浮现出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起动手、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时,村干部脸上的幸福和满足。我的心里不由得生出了对他们的敬意。这是怎样的干部呀?

我在姬石村看到的不是功绩簿,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百姓被干部看到,并被尊重着。老年人不被视为无用,青年男女拥有对未来的憧憬——这情谊深厚、蓬勃向上的气息不就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教育吗?镇党委副书记田素莉说:“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影响。”她和姬石村的干部做到了。姬石村的百姓就是他们的功绩。

提到红娘的身份,田素莉说:“我每天上班忙工作,下班就忙说媒。手里存着的几百个年轻人的信息我都背下来了。你给老百姓讲大道理有啥用?不如给他家孩儿说个媒。”少讲空话,多办实事——她的话语里包含着最朴素的为官之道。

 “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如今树已空,时复吹清风。”清风亭上,田素莉饱满的热情令秋风汗颜。遂想起她提起村里的婆婆送给她一双鞋子的事,那鞋穿着刚好合脚。她说那婆婆对她说:“每天在村里看到你,看你的脚,就知道了尺码。”田书记看得到村民,村民自然看到了她。初入姬石村的舒心,我在姬石村的干部身上找到了最终答案。

孔子曾这样赞美召公:“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姬石村的树木参天,二百多年的柿子树、皂荚树是最好的见证。集思树下,历来是村民聚集聊天的场所,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周边共产党员在这里开会,征求民意。如今,姬石村的村民在集思树下谈天论地、其乐融融。

以人为本,方得始终。在姬石村,我再一次理解了这句话的真谛。



作者简介:张一曼,乡镇老师。在昼夜不停的更替中学着生活,从不敢好高骛远,也学会了不那么妄自菲薄,尝试着用文字去填充生活的粗糙缝隙,尽量让生命细腻一些、有力量些。


与书和文字相伴,美好触手可及,没有太晚的开始,让我们从今天开始——


思盈小筑
思盈小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