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 临床前期发现并敢于才能获得疾病修饰
图8中显示早在2011年NIA-AA就组织业界大咖提出下列观点: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预计到了2050年AD患病人数将会呈爆发式增长。假如能够推迟5年发病,那么到了2050年AD患病人数将会减少57%。由于对胆固醇和结肠镜在人群中的普筛,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的患病率。那么对准确性和特异性高达90%的AD特异性标记物的筛查,就可以把65岁老人终生患上AD的风险从10.5%降低到5.7%。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还有赖于临床前期患者的觉悟,才能够真正落地到临床上,才能够有效降低AD的患病率。
研究发现,更早的疾病修饰治疗,才有可能临床获益。实验室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AD病程更早期开始治疗,才有可能得到疾病修饰。对于转基因鼠的研究显示,在神经元开始变性后,再启动抗Aβ的对因治疗,那么治疗效果有限。几个对轻度到中度痴呆患者的疾病修饰治疗的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即使死后尸检或者标记物检查,的确看到了Aβ沉积减少,但是却看不到临床获益。
尽管业界已经把对因治疗提前到更早的MCI期,也许类似于心脏病和癌症的标记物治疗,AD治疗最佳窗口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临床前期,才能推迟AD临床症状的全面出现。AD临床前期治疗的最大目标,就是治疗早期AD的病理改变,比如减少Aβ沉积,降低神经纤维缠结,以期预防神经元变性及最终的临床症状出现。
图9 如何能够在AD临床前期发现
那么普通人在生活中如何能够做到早期发现呢?这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具体见图9)
201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Jessen教授率领SCD国际工作组,首次统一了AD临床前期SCD的基本概念,定义如下:
1.自我感觉认知功能与自己之前正常状态相比,持续下降,并且与急性事件无关。
2.经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校正后,标准认知功能测试结果正常,或者有异常,但是很轻微,还没有达到MCI或者痴呆的诊断标准。
3.以上两条如果同时存在,那么就符合SCD的基本概念。
问题来了,有了SCD,就一定意味着是AD临床前期的SCD吗?
图10 SCD附加特征-增加认知下降风险
2020年韩教授有幸受SCD国际工作组邀请,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加撰写并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主观认知下降特征》一文指出,SCD附加特征,是普通人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识别AD患病风险,及时就医的重要临床提示信息。不需要高大上的仪器检查,只要患者和熟悉患者的人,即知情者,结合起来,在家就可以进行风险评估,简单实用。具体来看有七条:
1.一定要有记忆下降的自我感觉;
2.记忆下降的感觉是在近五年之内出现的;
3.记忆下降的感觉是在60岁及以后出现的;
4.对自己的记忆下降感到担心;
5.记忆下降的感觉是持续存在的;
6.因为记忆下降主动去记忆门诊就医;
7.知情者证实患者的记忆力的确比以前有下降,或者,有老年首发的抑郁、焦虑,或者轻微的精神行为症状。以上七条,其中第4条是必要条件。
只要对自己的记忆下降感到担心,那么就应该及时就近就医。
图11 SCD是AD早期诊断研究的重要人群
韩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荷兰阿姆斯特丹的Van der Flier教授在nature发文指出,AD临床前期标记物应主要用于有主动就医意愿的SCD人群,记忆门诊的医生要为患者的未来做好预测与应对措施。当患者自我感觉记忆力有下降来就诊时,即使你给Ta检查全套的神经心理量表都正常也不能大意,要嘱咐患者动态随访,每年查一次,三点连成线,如果有向下的趋势,就高度提示有AD的患病风险,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具体见图11)
还有更快捷的方法,2024年的新标准问世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血特异性标记物p-tau217,就可以实现早期精准便捷诊断AD,查个血很方便。对于今天的中青年而言,AD防治,最好能从源头做起。
上医治未病,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
最好的上医。
图12 45%失智症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的
2024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14种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只要我们注意到并终生控制好,就可以降低45%的失智症的患病风险。
比如说从小要接受教育,并且活到老学到老,可以增加认知储备因而可以使得AD发病延缓,否则的话,就可以增加5%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另外,有效的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否则会增加7%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要保护好听力,有听力问题要及时治,治不好要佩戴助听器,否则会增加7%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就是保持好心情,心情不好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自己死扛,现在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这是我们神经内科大夫比较乐观的一个症状,只要信赖医生,系统足量足疗程使用上药之后,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你不控制,那就可以增加3%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就是保护好大脑,避免受脑外伤,也占3%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个双刃剑,如果你觉得走路有好处,没有经过逐渐的锻炼,你一下子就每天走个1万2万步,有可能把膝盖毁了;如果你觉得跑步可以增加心肌的肌肉的力量,但是你又没有做热身,一下子来个半马有可能over,所以运动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安全的微微出汗,心率轻度增高的运动。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还有就是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否则会增加2%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要戒烟,吸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Ta也占2%的风险。
还有控制好体型,占1%的风险太胖酗酒也一样,也是1%。
还有就是社会孤独,如果突然丧偶的话,不出门了不与人交往了,不要认为是正常的情绪,如果超过半年还走不出来这种情绪,那就有可能已经是患上了AD,就要赶快去医院检查。社会孤独本身,它就可以增加5%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要远离空气污染的环境否则会增加3%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视力问题,不要认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是正常,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就医,否则会增加2%的失智症患病风险。(具体见图12)
如果以上的问题你有任何一条担心
你想检查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
中国认知下降纵向研究队列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爱AD患者,这个群体的真实现状首先需要被了解。如果您家中有这样的患者,请您花几分钟,点开阅读原文,填写问卷,告诉我们患者的真实处境,以便有一天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政策落地,普惠众患者。”
报告总结
韩璎教授的报告总结了2024年修订版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与分期标准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2024年AD新标准的发布,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新时代。随着血液标记物技术的普及,诊断变得更加精准且便捷,而早期筛查、患者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的加强,将极大促进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
她在2015年开始就带领自己的学生经营科普阵地,希望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够通过科普意识到早筛查的重要性,尤其是有了2024年的新标准,把血特异性标记物纳入了定性诊断AD的核心标记物,使得临床早期精准便捷诊断AD可以落地。
只有全社会都充分意识到AD是一种疾病而不再将其视为衰老的必然现象,注意家中老人出现的微小变化,一旦确定为AD就要尽快开始抗AD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按下AD进展的暂停键,拒绝AD治疗。
早期发现,是为了早期治疗早受益。
中德研讨会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办年会下期报道主题内容:Aβ和tau PET在AD诊疗中的应用,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