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研讨会暨BCNS2024年年会独家报道|《AD早期诊断新进展》解读

学术   2025-01-30 11:30   海南  

点击关注我们







编者按

2024年12月19日14:00-21:00,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德国科隆大学医院联合主办,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承办的中德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治研讨会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如期在线上举行。


此次会议特邀了多位在阿尔茨海默病(AD)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德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授课与深入交流。这些专家分享了AD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目前的前沿问题与观众展开了积极的互动。这不仅为参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野,也为国内外备受困扰的普通民众提供了了解AD诊治现状平台。


本场直播由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视频号独播,观看量逾万人次,点赞量突破十万人次,领先近九成同类直播。其中最具亮点的是大会主持人深圳湾副研究员刘振几乎聆听了所有专家的精彩分享并引导线上观众与专家进行互动,答疑环节突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激发了大众的学习热情,通过与老师专家的互动,获得对阿尔茨海默病(AD)更深入的理解。


大会从医工结合和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神经调控技术在AD非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与会专家深入分析了当前神经调控技术如何通过与医学、工程学的结合,推动对AD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并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这一议题的讨论展现了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复杂疾病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在加强学术交流、推动跨学科合作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了AD诊疗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未来潜力。  

  

12月27日我们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推送了会议总结中德AD早期诊治研讨会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顺利召开。今天我们按照计划继续进行后续的报道推送。


期主题内容:《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进展》。韩璎教授就此主题做了专题报告。


    

  韩璎教授 




韩璎教授《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进展》
前情提要

韩教授她开篇提到,早在2023年7月荷兰首都阿姆斯丹召开的AD国际年会上提出来的《修订版AD诊断与分期标准》以及10月份更新版,今年6月27号上线,8月份正式发表的,我们姑且把它简称为《新标准》,对于临床早期精准便捷诊断AD帮助非常大。

自从《新标准》问世之后,我们就一直在追踪我们觉得Ta对于我们临床的指导意义非常大,所以就组织业界专家对这个标准进行了解读以方便国内的医生在临床中使用《新标准》,对早期AD患者实行便捷的精准的诊断。

下面韩教授将从四个方面通过对新标准的解读看AD诊断新进展。(具体见图1)

  图1 2024年《修订版AD诊断与分期》解读纲要


PART.
1

AD诊断与分期标准问世的背景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AD协会(简称NIA-AA)就指出,AD具有连续疾病谱系,从临床前期痴呆前期到痴呆期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而每个阶段都属于AD。在临床前期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就有了AD特异性的病理生理改变,并且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要早期诊断AD就只能靠生物标记物。

2018年,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背景,提出的ATN研究框架,由于腰穿有创,分子影像技术门槛太高,因此早期诊断临床上就很难落地。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单抗药问世,为早期AD患者带来了曙光,同时对AD早期诊断提出来迫切需求。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血标记物的出色表现,无创、便捷,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其准确性还在不断提高,使得AD早期诊断临床落地成为可能



PART.
2
基于新标准的AD诊断与分期

 新标准对AD标记物的三类划分


核心标记物:可以用于定性诊断和标记物分期的核心标记物。又由于其在AD病程中不同的病理生理作用,又细分为核心一和核心二。

核心一(C1):出现异常的时间,靠近Aβ PET的体液标记物中的tau蛋白被划为T1标记物,与Aβ PET同属于核心一(C1)。

韩教授指出,C1的概念,替代了ATN框架当中的A,我们也不考虑它是A还是T,只要是和Aβ PET出现的时间,靠近的p-tau就被划为C1,用于AD的定性诊断。

核心二(C2):出现异常的时间,靠近tau PET的体液标记物中的tau蛋白,被划为T2。与tau PET同被称作核心二(C2),用于完善AD标记物分期。目前C2中的体液指标还仅限于科学研究,不能用于临床,要用于临床还需要多中心、大队列的纵向研究。

非特异性标记物:可以见于AD,但又不局限于AD的病理改变,就是AD的非特异性标记物。如N(神经元损伤)和I(炎症)。

非AD共病病理改变:如血管性脑损伤(V)和α-突触核蛋白(S)。

新标准对AD诊断的两个路线:

路线一:根据物标记物对AD进行标记物分期诊断

在报告中,韩教授强调核心一当中的分子影像Aβ PET阳性体液标记物中脑脊液Aβ 42/40的比值血p-tau217这三个在临床当中常用

只要核心一中的6指标中的任何一个阳性,那么就可以认为符合AD的生物学诊断标准。此时,如果C2阴性,那么就是标记物分期诊断A期。

在此基础之上,加上C2标记物,不同部位与程度的阳性就形成了标记物分期BCD期

A期:核心一阳性;核心二 tau PET阴性
B期:核心一阳性;核心二 内侧颞叶局部阳性
C期:核心一阳性;核心二可以看到新皮层中度摄取
D期:核心一阳性;核心二可以看到新皮层高度摄取(具体见图2)

图2 AD的标记物分期


韩教授指出,谢芳老师Ta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完成AD的标记物分期诊断必须得做tau PET检查,目前还没有可以替代的。卢洁教授的PPT里头会有震撼我们的内容,就是可以通过AI来实现从磁共振的影像来转化成tau PET的图像或者是从FDG PET转化成tau PET版。

路线二:根据临床表现对AD进行症状分期

2018版基础上,只是额外增加了个0期。只要携带家族性AD致病基因,那么生下来就是AD的0期。1-6期,与2018版一致,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神经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将症状从无到有,从轻到重分为1-6期。(具体见图3)

图3 AD的标记物分期(0-6)


1期:核心一标记物中的6个指标分子影像中的AβPET;体液标记物中的血p-tau217p-tau217/np-tau217;脑脊液p-tau181/Aβ42、t-tau/Aβ42、Aβ42/40,只要有一个阳性,就符合AD的生物学诊断。

2期:自我感知记忆下降,并且对此还感到担心,但神经心理学检查正常,即主观认知下降(SCD)

0期1期和2期都属于临床前期,SCD(主观认知下降)阶段,如果不治疗,5-10年之后就会进入到3期。

3期:出现客观认知损害,日常生活还可以自理,但是做事效率比以前要下降了。即痴呆前期

4-6期: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对应的症状分期分别是4期5期和6期。

PART.
3
症状与标记物分期结合的综合诊断

基于新标准AD的症状分期用阿拉伯数字0123456表示,位于表格横坐标从左向右分别是0-6期,标记物分期用大写英文字母ABCD表示,位于表格纵坐标从上至下分别为A-D期。0期因为没有症状也没有核心标记物阳性,因此不适合两者结合的综合诊断,这里用×表示,其余的症状与标记物结合的24个综合诊断,包含了AD各种情景下的全部诊断。(具体见图4)

图4 症状与标记物分期结合的综合诊断


综合诊断有什么用?怎么用?完全取决于症状与标记物分期两者之间的三重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用数学符合简单归纳就是等于、大于或者小于。下面具体看这三重关系,先看等于的关系。

首先,理想情况下,单纯的AD,症状分期出现的时间与标记物分期出现的时间彼此是匹配一致的,疾病进展按照从1A期到2B期、3C期、456D这个顺序由轻到重发展,记住这句顺口溜:1A、2B、3C、456D




图5 疾病进展按照A-B-CD-N-C时间顺序的示意图


注意看上图中左边的A图,第一条曲线就是标记物分期的A期,第二条曲线B期,第三条曲线以中点为界,中点以下就是C期,中点以上就是D期,标记物分期之后的粉色的曲线就是N(neurodegeneration)神经元变性,最后一条绿色曲线就是clinical symptom,用大写英文字母C来表示,这个C跟标记物分期的C不是一回事,它代表的是临床症状。(具体见图5)


2023年《AD的事实与数字》文章显示,对于生前诊断为AD的447名患者死后尸检发现,单纯的AD只有3%,而高达82%的AD会合并至少一种,非AD共病病理改变,也就说有合并症。15%没有AD病理改变。


再来看B图,最后两条曲线N和C被虚化了,并且前移到了A和BCD之间,表明当有合并症的时候,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就前移了,表现为症状重于(>)标记物。(具体见图5)




图6 症状分期重于标志物分期(2/3)

图6中蓝色对角线上面红色三角形所覆盖的全部区域,都是症状分期重于标记物分期的综合诊断。比如:标记物分期是A期的时候,对应的症状分期不再是单纯AD情况下的症状分期1期,而是大于1期的2期、3期或者4、5、6期都有可能;以此类推,标记物分期是B期的时候,症状分期不是2期,而是3期或者4、5、6期。标记物分期是C期的时候,症状分期不是3期,而是4期、5期或者6期,症状大于标记物表明有合并症。(具体见图6)


那就提示我们这个人有合并症,如果在问病史的时候忽略了什么,那根据这个诊断,就可以再反推追问病史,是否有小血管性的危险因素存在,或者其他的可以引起认知损害的疾病。




图7 症状分期轻于标志物分期(3/3)


韩教授强调,当有额外的认知储备的时候,AD的综合诊断就是蓝色对角线下红色三角形所覆盖的全部诊断。当标记物分期为B期的时候,症状分期不再是单纯AD情况下的2期,而是小于2的1期;同理,当标记物分期为C期的时候,症状分期不再是3期,而是小于3的2期或者1期;当标记物分期是D期的时候,症状分期不再是4期、5期或者6期,而是3期、2期或者1期。症状小于标记物表明有额外的认知储备。(具体见图7)

                       大胆畅想


在报告中,韩教授讲解了对她个人感触最深的例子,对于有人说单抗药一年半一个疗程之后就仅仅是延缓症状进展27%,那也没多大作用的问题,她指出可能是开始用药的时间太晚了,虽然AD致病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但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还是Aβ 级联假说(也就是说当Aβ 在大脑皮层沉积到一定程度,一旦触发了级联反应,就会引起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脑细胞变性坏死。这个时候如果已经触发了级联反应,再去除Aβ,那后面的闭环仍然会自动往复不断的进行。因为有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就意味着至少达到了B期。如果已经到了2B期,甚至于是3C期的话,这个时候你再去除Aβ就已经晚了,而单抗药的使用的适应症是3期和4期,那2期的时候就有了后边这个闭环,那你再去除Aβ,它所以27%35%也好,都只能是有限的作用。)


不妨大胆的想象一下在1A期的时候能够发现就去除Aβ ,才有可能彻底阻断AD病程,把AD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终生维持在临床前期不进展,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优雅老去。这才是我们希望的理想境界。据说礼来公司跟donanemab同期已经开展了AD临床前期的三期药物临床实验,只是因为是临床前期,因而需要的实验周期要比3期和4期长得多,预计明后年可能会揭盲,期待……


但是现实呢,1A 2B期的患者都不会主动来医院就医的,这些年来随着我们在自媒体上不断的努力,不管是主观认知下降(已经更名为:“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团队”还是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的公众号,还是相对应的视频号,不断的跟大家宣传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早期诊断的意义。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理解到了我们的早诊早治早受益的理念,开始主动报名加入到了我们的早期防治的脑健康筛查中国认知下降纵向研究(SILCODE)队列。


早期发现,是为了早期治疗。




PART.
4
新标准对AD临床防治工作的启示


图8 临床前期发现并敢于才能获得疾病修饰


图8中显示早在2011年NIA-AA就组织业界大咖提出下列观点: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预计到了2050年AD患病人数将会呈爆发式增长。假如能够推迟5年发病,那么到了2050年AD患病人数将会减少57%。由于对胆固醇和结肠镜在人群中的普筛,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和结肠癌的患病率。那么对准确性和特异性高达90%的AD特异性标记物的筛查,就可以把65岁老人终生患上AD的风险从10.5%降低到5.7%。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还有赖于临床前期患者的觉悟,才能够真正落地到临床上,才能够有效降低AD的患病率。


研究发现,更早的疾病修饰治疗,才有可能临床获益。实验室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AD病程更早期开始治疗,才有可能得到疾病修饰。对于转基因鼠的研究显示,在神经元开始变性后,再启动抗Aβ的对因治疗,那么治疗效果有限。几个对轻度到中度痴呆患者的疾病修饰治疗的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即使死后尸检或者标记物检查,的确看到了Aβ沉积减少,但是却看不到临床获益。


尽管业界已经把对因治疗提前到更早的MCI期,也许类似于心脏病和癌症的标记物治疗,AD治疗最佳窗口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临床前期,才能推迟AD临床症状的全面出现。AD临床前期治疗的最大目标,就是治疗早期AD的病理改变,比如减少Aβ沉积,降低神经纤维缠结,以期预防神经元变性及最终的临床症状出现。




图9 如何能够在AD临床前期发现

那么普通人在生活中如何能够做到早期发现呢?这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具体见图9)


201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Jessen教授率领SCD国际工作组,首次统一了AD临床前期SCD的基本概念,定义如下:

1.自我感觉认知功能与自己之前正常状态相比,持续下降,并且与急性事件无关。


2.经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校正后,标准认知功能测试结果正常,或者有异常,但是很轻微,还没有达到MCI或者痴呆的诊断标准。


3.以上两条如果同时存在,那么就符合SCD的基本概念。


问题来了,有了SCD,就一定意味着是AD临床前期的SCD吗?




图10 SCD附加特征-增加认知下降风险


2020年韩教授有幸受SCD国际工作组邀请,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参加撰写并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主观认知下降特征》一文指出,SCD附加特征,是普通人在生活中能够自我识别AD患病风险,及时就医的重要临床提示信息。不需要高大上的仪器检查,只要患者和熟悉患者的人,即知情者,结合起来,在家就可以进行风险评估,简单实用。具体来看有七条:


1.一定要有记忆下降的自我感觉;

2.记忆下降的感觉是在近五年之内出现的;

3.记忆下降的感觉是在60岁及以后出现的;

4.对自己的记忆下降感到担心;

5.记忆下降的感觉是持续存在的;

6.因为记忆下降主动去记忆门诊就医;

7.知情者证实患者的记忆力的确比以前有下降,或者,有老年首发的抑郁、焦虑,或者轻微的精神行为症状。以上七条,其中第4条是必要条件。


只要对自己的记忆下降感到担心,那么就应该及时就近就医




图11 SCD是AD早期诊断研究的重要人群


韩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荷兰阿姆斯特丹的Van der Flier教授在nature发文指出,AD临床前期标记物应主要用于有主动就医意愿的SCD人群,记忆门诊的医生要为患者的未来做好预测与应对措施。当患者自我感觉记忆力有下降来就诊时,即使你给Ta检查全套的神经心理量表都正常也不能大意,要嘱咐患者动态随访,每年查一次,三点连成线,如果有向下的趋势,就高度提示有AD的患病风险,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具体见图11)


还有更快捷的方法,2024年的新标准问世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血特异性标记物p-tau217,就可以实现早期精准便捷诊断AD,查个血很方便。对于今天的中青年而言,AD防治,最好能从源头做起。


上医治未病,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

最好的上医。




图12 45%失智症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的


2024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14种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只要我们注意到并终生控制好,就可以降低45%的失智症的患病风险。

比如说从小要接受教育,并且活到老学到老,可以增加认知储备因而可以使得AD发病延缓,否则的话,就可以增加5%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另外,有效的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否则会增加7%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要保护好听力,有听力问题要及时治,治不好要佩戴助听器,否则会增加7%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就是保持好心情,心情不好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自己死扛,现在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这是我们神经内科大夫比较乐观的一个症状,只要信赖医生,系统足量足疗程使用上药之后,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你不控制,那就可以增加3%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就是保护好大脑,避免受脑外伤,也占3%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个双刃剑,如果你觉得走路有好处,没有经过逐渐的锻炼,你一下子就每天走个1万2万步,有可能把膝盖毁了;如果你觉得跑步可以增加心肌的肌肉的力量,但是你又没有做热身,一下子来个半马有可能over,所以运动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安全的微微出汗,心率轻度增高的运动。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还有就是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否则会增加2%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要戒烟,吸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Ta也占2%的风险。

还有控制好体型,占1%的风险太胖酗酒也一样,也是1%。

还有就是社会孤独,如果突然丧偶的话,不出门了不与人交往了,不要认为是正常的情绪,如果超过半年还走不出来这种情绪,那就有可能已经是患上了AD,就要赶快去医院检查。社会孤独本身,它就可以增加5%的失智症患病风险。

要远离空气污染的环境否则会增加3%失智症患病风险。

还有视力问题,不要认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是正常,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就医,否则会增加2%的失智症患病风险。(具体见图12)

如果以上的问题你有任何一条担心

你想检查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

中国认知下降纵向研究队列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爱AD患者,这个群体的真实现状首先需要被了解。如果您家中有这样的患者,请您花几分钟,点开阅读原文,填写问卷,告诉我们患者的真实处境,以便有一天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政策落地,普惠众患者。”

                       报告总结


韩璎教授的报告总结了2024年修订版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与分期标准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2024年AD新标准的发布,标志着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新时代。随着血液标记物技术的普及,诊断变得更加精准且便捷,而早期筛查、患者教育以及社会支持的加强,将极大促进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


她在2015年开始就带领自己的学生经营科普阵地,希望临床前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够通过科普意识到早筛查的重要性,尤其是有了2024年的新标准,把血特异性标记物纳入了定性诊断AD的核心标记物,使得临床早期精准便捷诊断AD可以落地。



只有全社会都充分意识到AD是一种疾病而不再将其视为衰老的必然现象,注意家中老人出现的微小变化,一旦确定为AD就要尽快开始抗AD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按下AD进展的暂停键,拒绝AD治疗。


早期发现,是为了早期治疗早受益。


中德研讨会暨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办年会下期报道主题内容:Aβ和tau PET在AD诊疗中的应用,敬请关注

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团队
我们等您很久了,欢迎关注本公众号!这是一个专门看阿尔茨海默病(AD)的医生,偕同有理想的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以科普AD知识为主,兼顾与同行交流AD领域学术前沿进展、开展AD早期诊治再教育的优选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