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电网公司作为一个另类的“批发用户”,代理尚未入市交易的工商业企业进行购电。
实际某种程度上电网公司也是一个“售电公司”,但相比真正的售电公司,电网公司按规则形成中长期合约,无策略参与日前市场,不承担现货偏差。
首先是中长期合约,从每月电网代理购电价格表中所看到的代购电量中,有非市场化和市场化两部分。
非市场化的部分,成为优先购电的一部分,匹配了优先发电量,这些优发电量是已经匹配完居民农业用电后剩下来的,算是优发电量的高价部分。但相较于燃煤标杆或者市场价格来说,孰高孰低现在来看并没有那么绝对。
市场化的部分,接受的市场出清价格,一般在月度交易中,要么是集中竞价的出清价格,要么是通过摘挂牌等方式形成的价格。
非市场化和市场化两部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这个月电网代理购电用户的“中长期合约”,电量就是代理购电量,电价就是表格中的代理购电平均购电价格。
这些月度电量按照标准曲线分解到日,再分解到具体的交易周期,至此中长期部分的“仓位电量”确定。
再看日前市场,正常的售电公司会根据预测零售用户的实际用电量,根据自身对现货市场日前和实时价格差值的方向来决定自己在日前市场中的申报电量。
在大多数地区,用户侧报量不报价,申报电量就是结算日前市场的出清电量,其与中长期电量的差额部分执行日前市场价格。
而电网企业这个售电公司,可以理解其在日前市场上进行了没有策略的“申报”,就是中长期分解到这个交易周期内多少电量,就报多少电量。可能需要一个申报的流程,也可能自动纳入到需求曲线中成为总出清量的一部分。
即代理购电量同样也是预测用电量,没有任何策略,就是申报系数为1,所以在“日前申报”的时候,Q日前=Q中长期,日前市场对于代理购电用户不存在偏差。
最后到了实际运行时刻,代理购电户每15分钟发生的电量和代理购电,预测电量会一定有偏差,那么这个偏差就要去执行对应的实时现货市场价格。
每个15分钟都要这样清算一下,Q代购电量×P代购电价+(Q实际电量-Q代购电量)×P实时价格
全月2880的交易周期如此做之后,会形成整体的批发侧费用,这个费用和在用户侧电费收取上来的费用差额就是电网代理购电量的现货偏差。
如果这个售电公司是真售电公司的话,批发侧的费用就是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零售侧收上来的费用是售电公司的实际收入,差值是利润。
但电网这个“售电公司”特殊,代理购电不赚钱但也不贴钱,所以购电成本和实际收入之间的差值要向电网代理购电用户分享或者分摊的。
这是一种以日清月结的身份来处理代理购电用户参与现货市场的结算方式。
还有些省份的现货市场,把电网代理购电用户的现货费用使用月清月结的方式,那么清算只有一次,就是每月实际电量发行之后,实际电量和预测的电网代理购电量的差值执行现货市场的月度加权均价,电网代理购电量和代购价格照付不议。
这种方式下,现货市场就算不发生阻塞,也会有不平衡费用。
而上述那种日清用户,交易不发生电网阻塞,那么在全市场化电量的范畴内,不会有任何结构性偏差。如果有,那也是考虑了非市场化电量的参与。
电网实际上没有任何策略性的操作,无非就干了一件事,预测好次月的工商业代理购电量。然后接受剩余的优先发电合约,通过挂牌或者接受月度集中竞价结果的市场化方式形成代理购电价格。
全月的工商业代理购电量根据标准曲线分解到每个15分钟的交易周期。
日前申报与预测电量完全一致,偏差电量只发生在实时市场,最终这一套操作下来,会形成电网代理购电工商业用户在现货市场上总体的购电成本,对照按照实际电网代理购电价格形成的电费,就可以获得现货偏差费用了。
这些费用按照代购用户的N+2月预测使用电量进行分摊,电网在其中的收付费用也就可以实现滚动清零了。
这其实已经成为电网代理购电户每月需要分摊或者分享的偏差费用了,一般会纳入到历史偏差电费中。11月辽宁的这次现货试运行,电网代理购电用户的这笔费用肯定要进行清算,要么单独再发行一笔退补费用,要么在之后月份的历史偏差电费里疏导。
我们在本周用4篇文章和1次直播讲解了这次辽宁现货试运行比较特殊的结算方案,虽然我一直认为这将是电力市场批零结算的终极局面,但现在到来还尚早,很多情况还不具备。
调侃一句倒是可以,辽宁这方面确实“意外”地走在了前面,行政分时的取消,更加灵活的零售价格制定等等,不过这仅仅是月试运行期间的方案,和9月初全周试运行期间的方案也体现出了一些不同。
明年3月辽宁现货将要长周期试运行,届时我们再好好看看彼时的试运行方案,而这期间的12月、1月和2月,到户的分时电价还是有的,不是恢复了,而是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