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读:装载工程一氧化氮释放纳米载体的多功能微针用于靶向和协同慢性伤口治疗

学术   2024-12-19 12:35   新疆  
 关 

 于 

 我 

 们 



    

    创伤精准修复公众号是创伤精准修复课题组(W&H Group)的官方公众号。本课题组以创伤精准修复与临床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

      公众号推出的每一篇文章均是由W&H Group成员精选精读,旨在分享传播与创伤修复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




初稿:丁欣(22级药学专业 硕士)

审核:王坤(温州医科大学 讲师)

定稿:徐捷(24级生物学专业 博士)



知识点1 — 微针剂型的优势

1、高效吸收率:微针通过在皮肤表面创建微小的通道,直接通向真皮层,可以直接输送高营养活性成分到皮肤深层,极大提高皮肤吸收效率。

2、非侵入性:微针不破坏皮肤结构的完整性,无需恢复长时间,且通常无侵入性无副作用。

3、刺激皮肤自我修复:微针的治疗刺激可以激活皮肤的自愈能力,促进新的皮肤组织生成,加速胶原蛋白增生。



知识点2 — 刀豆球蛋白A

 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 Con A)也称刀豆凝集素,主要在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种子中存在,在菜豆、绿豆、扁豆、小麦中也有报道。Con A属于甘露糖或葡萄糖专一性结合的凝集素,可以以极高的特异性识别多糖和糖蛋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或沉淀溶液中的糖元和黏蛋白。



知识点3 — SYTO-9/PI染色检测

SYTO-9PI的光谱特征以及穿透健康细菌的能力不同。单独使用时,SYTO-9能对群体内的所有细菌(具有完整膜和受损膜的细菌)进行标记;相反,PI只能渗透进入受损的膜。当体系内加入两种染料时,PI的渗透会引起SYTO-9染色荧光的降低。因此,通过适量比例的SYTO-9PI的混合染色,具有完整膜结构的细菌呈绿色荧光,而具受损膜结构的细菌呈红色荧光。


Title: Multifunctional Microneedle Patches Loaded With Engineered Nitric Oxide-Releasing Nanocarriers for Targeted and Synergistic Chronic Wound Therapy

Authors: Yinli Jin#, Shuhua Liu#, Xueyang Wang, Chenyuan Wang, Qiongfang Ruan*, Wei Li*


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2413108


引言

慢性伤口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负担。纳米制剂由于其非侵入性和增强的生物膜穿透性,为慢性伤口愈合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但它们往往缺乏靶向能力或无法实现长期和协同效应。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通讯作者)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阮琼芳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团队课题组提出一种装载工程一氧化氮(NO)释放纳米颗粒(RE@SA-Con A/SNONPs)的多功能微针(MNs),该MNs裹一种抗菌剂罗氏菌素(Reuterin),并与刀豆球蛋白ACon A)和NO分子固定,用于靶向和协同治疗慢性伤口。NPs可以直接穿过细菌生物膜,并有效地递送到伤口组织,通过细菌表面上多糖和Con A之间的特异性识别来靶向有害细菌,随后释放被封装的抗菌剂。从而达到有效的抗菌效果。此外,NPs在伤口组织中解离时持续产生NO,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利于组织再生,进一步促进慢性伤口愈合。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种装载工程化NPs的新型MN,旨在通过靶向和协同治疗加速慢性伤口愈合。


1MN加速慢性伤口愈合的示意图

a)该微针(RE@SA-Con A/SNO MNs)利用3D打印设备加工模具后经PDMS翻模制备而成,由聚乙烯醇(PVA)、蔗糖、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组成。(b)负载RE@SA-Con A /SNO NPsMN在慢性伤口靶向协同治疗中的应用示意图。Con A是一种碳水化合物结合蛋白,能与细菌表面的多糖特异性结合。NO分子是一种内源性气体递质,在调节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抗炎、细胞迁移、胶原沉积等。Reuterin是一种由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产生的多肽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特性,可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


2RE@SA-Con A/SNO NPs的表征

aRE@SA-Con A /SNO NPs合成过程示意图。通过钙离子(Ca2+)将SA-Con ASA-SNO交联合成RE@SA-Con A/SNO NPs。(bSA-Con AFTIR光谱。在1421 cm−1处存在一个C-N化学键,通常与N-H拉伸振动有关,表明醛修饰SACon A之间成功形成了C-N键。(cRE@SA-Con A/SNO NPsTEM图像。合成的RE@SA-Con A/SNO纳米颗粒呈球形。(dSA-SNOFTIR光谱。在1386 cm−1处存在S-N键,该键通常与S-N弯曲振动有关,表明SA-SNO合成成功。eRE@SA-Con A/SNO NPs的动态光散射(DLS)。合成的RE@SA-Con A/SNO纳米颗粒直径为255.00 ± 0.33 nm。(fRE@SA-Con A/SNO NPs的包封效率和载药效率。NPs包封效率为57.65% ±3.72%,载药效率为21.09% ± 1.33%。(gRE@SA-Con A/SNO NPsZeta电位。由于Ca2+的引入,RE@SA-Con A/SNO NPszeta电位增加到−0.23 ± 0.08 mV,表明NPs分散均匀。(hiRE@SA-Con A/SNO NPsREh)和NOi)的体外累积释放率。虽然在最初的2 h内有爆发释放,但在NPs中持续释放Reuterin长达60 h。并且,NPs可以持续释放NO12 h


3RE@SA-Con A/SNO MNs的表征

a)为了更好地可视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NPsRE@SA-Con A/SNO MNs的具有代表性的明场和荧光场显微镜图像。纳米颗粒以10×10的阵列排列在衬底层上,面积约为0.5 cm2。(bcRE@SA-Con A/ SNO MN横截面和RE@SA-Con A/ SNO MNs的具有代表性的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黄色箭头表示MNs中被封装的NPs。证实了RE@SA-ConA/SNO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MNs中,每个MN为圆锥形,高850 μm,底座直径400 μm,间距700 μm。(d)体外植入RE@SA-Con A/SNO MNs后猪皮肤具有代表性的亮场和荧光场显微镜图像。应用5 min后,NPs迅速溶解,促进纳米颗粒有效地进入皮肤。(e RE@SA-Con A/SNO MNs应用后的猪皮肤组织切片图像。MNs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2.14±0.35 N),并且在离体猪皮肤中成功穿透而未破裂。(f)可穿戴多功能MNs贴在人体足部或手部无皮肤穿刺的演示照片。蓝色虚线方块表示MNs的位置。每MNs中纳米颗粒的负载量为63.75 ± 2.42 µg,刺入皮肤后纳米颗粒的递送效率达到86.35% ± 1.49%。此外,MNs体积小巧,便于穿戴于足部或手部,用于治疗应用。(g)具有代表性的FESEM图像显示RE@SA-Con A/SNO NPs靶向细菌。红色箭头表示NPs与细菌之间的靶向界面。(hRE@SA-Con A/SNO-FITC NPs靶向细菌的代表性荧光场显微镜图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孵育12 h后,FITC标记的RE@SA-Con A/SNO NPs有效靶向并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FESEM图像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当将Con A替换为牛血清白蛋白(BSA)时,纳米颗粒失去了靶向有害细菌的能力。结果表明,RE@SA-Con A/SNO NPs的靶向能力来源于Con A与细菌表面甘露糖基和葡萄糖基残基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4RE@SA-Con A/SNO MNs的体外抗菌作用

a)有或没有RE@SACon A/SNO MNs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的代表性FESEM显微图像。观察到MNsS. aureus孵育后,细菌细胞膜明显收缩和损伤。(bg)不同MNs孵育24 hS. aureus生长的代表性LB琼脂板图片和不同处理后LB液体培养基中S. aureusOD600值。可以观察到明显达到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cf)不同处理对S. aureus 24 h抑制圈的代表性图像和S. aureus抑制圈直径。黑色虚线方块表示MN的应用位置,红色虚线圆圈表示抑制圈。抑菌区实验进一步验证抑菌效果,与其他处理相比,RE@SACon A/SNO MNs治疗组的抑菌区直径最大,为16.57 ± 0.42 mm。(dh不同MNs孵育24 hS. aureus的活/死检测和细菌死亡率分析,结果表明,经过RE@SA-Con A/SNO NPs处理后的S. aureus活力最低。(ei)不同处理S. aureus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不同处理后S. aureus生物膜清除率。绿色:活细菌。与抗菌结果一致,RE@SA-Con A/SNO MNsS. aureus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最好,由于ReuterinNO分子的协同抗菌作用,生物膜清除率高达78.13% ± 1.48%


5RE@SA-Con A/SNO MNs的体外抗炎作用

a-c)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处理后Raw264.7细胞的细胞内CD86荧光强度、不同组CD86的流式细胞术直方图和不同组CD86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RE@SA-ConA/SNO MNs显著降低CD86表达(从12.49% ± 0.11%降至3.17% ± 0.15%),显示其抗炎作用。(d-g)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不同处理后RAW 264.7细胞中IL-6TNF-α的表达水平和免疫荧光技术测定不同处理后RAW 264.7细胞中IL-6的表达水平。RE@SA-ConA/SNO MNs治疗后IL-6TNF-α平显著降低,进一步证明MNs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6RE@SA-Con A/SNO MNs的细胞毒性及促进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

ab)不同MNs处理HUVEC细胞后的活/死染色和细胞活力分析。将不同组的MN片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孵育24 h,发现细胞仍保持较高的活力,未出现明显的死亡(存活率> 90%)。(cd)不同组处理HUVECs迁移的代表性图像和迁移率。RE@SA-Con A/SNO MNs处理促进了细胞迁移,迁移率最高,为75.87% ± 3.24%,表明RE@SA-Con A/SNO MNs促进细胞迁移的能力更强。(ef)不同组处理HUVECs成管的代表性图像和定量分析。RE@SA-Con A/SNO MN组在大部分区域显示出明显的管状形成,而在对照组和其他MN组中仅观察到少量短细胞连接。量化总管长得出RE@SACon A/SNO MNs组与其他组相比,总管长度显著增加,这表明RE@SACon A/SNO MNs有效促进了小管的形成和血管生成。


7RE@SA-Con A/SNO MNs的体内应用

a)体内实验流程图。为了评价RE@SACon A/SNO MNs促进创面愈合的抗菌和治疗作用,通过接种慢性创面中最常见的病原菌S. aureus,在小鼠背部建立全层皮肤创面模型。两天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并进行不同处理:不给药(对照组)、RE MNsRE@SA MNs、RE@SA-Con A MNs、水凝胶包封RE@SA-Con A/SNO NPs以及RE@SA-Con A/SNO MNs。(b)不同处理后第03579天小鼠皮肤创面代表性照片。黑色虚线圈表示原始伤口面积(直径:1 cm)。(c9 d内各组创面形态变化示意图。(d9天内不同处理小鼠皮肤创面创面面积-时间曲线。分析显示,RE@SA-Con A/SNO MNs处理的创面恢复速度明显加快,第9天创面大小仅为1.25% ± 0.59%,而其他组创面大小分别为16.67% ± 1.21%15.42% ± 1.02%12.65% ± 0.90%8.39% ± 0.80%7.72% ± 0.63%。(e9天内不同处理小鼠的体重变化。体重未发现明显变化,说明MN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8RE@SA-Con A/SNO MNs体内处理后的组织再生、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研究

ace)第9天不同处理后H&E染色、Masson染色和IL-6免疫组化染色的代表性亮场显微镜图像。b)第9天各组表皮厚度定量分析。H&E染色显示,与其他处理组相比,RE@SA-Con A/SNO MNs处理的伤口在第9天的再生上皮组织明显更厚,最大可达66.23 ± 11.54 μm,这表明RE@SA-Con A/SNO MNs能有效促进再生上皮组织的形成。(d)第9天各组胶原体积分数(CVF)的定量分析。第9RE@SA-Con A/SNO MNs处理的创面胶原沉积明显增加,CVF56.27% ± 3.11%,显著高于其他组。(f)第9天各组IL-6阳性细胞的定量分析。RE@SA-Con A/SNO MNs减少了伤口部位的炎症,与其他组相比,IL-6水平显著降低,表明MN具有良好的抗炎性能。(gh)第9天不同处理后CD31(红色)和DAPI(蓝色)染色后创面组织新生血管的免疫荧光图像和CD31阳性细胞的定量分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RE@SA-Con A /SNO MNs组创面部位CD31表达显著增加,进一步证明RE@SA-Con A /SNO MNs在活体内的促进创面愈合的优越能力。


小结

本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功能MNs装载工程化一氧化氮释放纳米载体(RE@SA-Con A /SNO NPs),用于慢性伤口的靶向和协同治疗SA聚合物为载体,包裹抗菌剂Reuterin,用Con ANO分子固定纳米载体。Con A配体允许NPs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的多糖来靶向有害细菌,随后释放抗菌药物60 h,使NPs具有靶向能力,具有有效的抗菌效果。同时,NPs能够持续释放NO,具有抗炎活性,促进组织再生,从而进一步促进慢性伤口愈合。在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慢性伤口中,NPsMNs的帮助下,直接穿透细菌生物膜,并有效地递送到感染的伤口组织中,表现出优异的清除有害细菌和加速慢性伤口愈合的能力。


上述研究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线发表,题为“Multifunctional Microneedle Patches Loaded With Engineered Nitric Oxide-Releasing Nanocarriers for Targeted and Synergistic Chronic Wound Therapy”。武汉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靳银丽、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刘淑华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阮琼芳助理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3108


申明:本微信号转发内容仅做学术交流使用,不作为商业用途,也不代表支持或赞同其观点,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尽快协调处理。本微信号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微信号所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等非媒体上。


为满足创伤修复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本课题组已建立包括创面修复领域顶尖专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在内的交流群,全覆盖创伤修复产业及领域。

1

欢迎加入交流群

   欢迎加入学生QQ群:群号码565261531(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QQ交流群

2

同行微信群

        申请入群请先添加审核微信ZMH-Manphie(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注明:创伤修复+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

审核微信


欢迎互设白名单
欢迎关注本微信号




创伤精准修复
本公众号主要围绕创伤修复为中心,介绍最新的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推动我国创伤修复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