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个别少数器官外,几乎全身大部分部位都能去进行磁共振检查,另外磁共振的分辨率很高,绝大多数器官病变都能在检查下无处遁形。
但有意思的是,平时在就诊时,医生往往会给我们开CT或者X光检查,反而很少开磁共振检查。到这里,很多人就忍不住好奇了,为什么医生很少给患者开磁共振检查?是不是有什么隐情?难道真的是因为辐射吗?
磁共振检查是如何工作的?
磁共振检查,临床上被称为MRI,这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
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强大的磁场,让人体内的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变得一致,然后磁共振机器的磁场再突然消失,此时人体内的水分子的磁力线就会随之突然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看到这也许很多人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说得通俗一点,就好比一群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他们在上课前本来是各玩各的,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可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按照老师的指挥进行规律的运动。
当学生们整齐地站在一起时,体育老师突然让其中的一个学生跳起来,那么这个学生在跳起来的瞬间,你就能看到他的样貌、穿着和发型等关键信息。而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大概就是如此。
磁共振和CT,哪个对身体危害更大?
由于核磁共振检查中有个“核”字,所以在很多人固有认知中,都认为这个检查有辐射。事实上,这里的核并不是核电站的核,更不是核弹的核,而是人体中的氢原子核。
由于这项检查不需要应用电子离辐射,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就能帮助患者获得对比度高、清晰性强的图像,所以磁共振完全可以说是有着安全、无辐射以及精准等优点。
因此,相比较而言,看起来危害不小的磁共振反而伤害和辐射更小,而看起来人畜无害的CT才真的要注意。
因为CT是密度成像,就是用X射线穿透人体进行扫描,由于X射线对人体有穿透作用,能产生一定辐射,因此做CT检查有着明确的频率要求,正常人每年一般不允许超过4次。
看到这有人就好奇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做过了CT,为什么还要再去做个磁共振检查?
因为CT和磁共振检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有时候就算做了CT,医生可能还需要通过磁共振检查来获取更加详细的信息。
就比如在诊断脑梗死、脑肿瘤、颅内感染、动脉瘤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肌肉损伤、韧带断裂和肌腱炎等软组织肌肉疾病时,这种情况就很常见。
磁共振检查这么多优点,为什么医生却不建议做?
①花费高
做过磁共振检查的人都知道,这个检查的费用要比CT和X光等检查高出许多。这是因为磁共振需要低温技术,所用的液氮价格非常昂贵,再加上电费、仪器本身、人工和场地等成本,综合下来价格更是不菲。
这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哪怕患者能够承担得起这次的检查费用,但后续的治疗费用也会超出其经济能力范围,那这次检查就可能变成一次“奢侈”的消费。
②检查所需时间比较长
通常来说,普通CT检查只需要3-5分钟,如果换成磁共振检查,时间就会翻倍,有时候磁共振仅仅是检查某一个部位,可能就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
在这期间病人的情况不危急倒还好,一旦碰到那种病情严重,特别是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如果再让病人做那么长时间的检查,无异于进一步加重病情,同时带来更多风险。
③有些部位不适合做磁共振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在强大的磁场中激发患者体内的氢原子,从而产生共振,然后搜集其信号,使其转化为图像。换言之,检查部位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氢原子才行。
因此有些部位就不适合做磁共振检查,比如肺部由于含有较多气体,拍出来的磁共振影像往往就不会很清楚,选择CT和X光就更加合适。另外有些部位含水量比较少或者不停地搏动,也不适合磁共振检查,比如胃部和心脏等。
④特殊人群做不了
有的人在封闭空间内会很紧张、焦虑或者恐惧,俗称幽闭恐惧症。而磁共振检查恰好需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这类患者如果让他再去做磁共振就很容易发生意外。
另外,做磁共振检查时由于磁场较大,所以装了心脏起搏器、心脏搭桥、神经刺激器、胰岛素泵、心脏手术且带有人工心瓣膜、眼球中有金属异物以及颅内有银夹的患者,也都不能做磁共振检查。
就比如上图中,左边是头部失状扫描图,右边则是假牙干扰后的伪影。
磁共振检查,要注意哪些事情?
检查前:
检查前不要佩戴金属首饰或穿戴有金属的衣物,另外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衣服上的金属纽扣和金属拉链,文胸上的金属钢圈,钥匙、手表等等。还有一些金属物质看似没什么威胁,实际上也最好取出来,比如暖宝宝、磁疗内衣和膏药等。
检查中:
虽说磁共振检查总体上没什么痛苦,但会在精神上给人一定的压力,再加上检查舱比较狭窄,检查时间比较长,所以患者总体上会有一定的压迫感。这个时候一定要有思想准备,放松心态,不要过于急躁,在医生的指导下耐心配合检查。
检查后:
文章来源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DrX说】
导航:权威发布-疾病新知-与心同在
投稿及转载请联系:xxgqwfb@163.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020-838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