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4日
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DiabetesDay)
其宗旨是唤起全世界对糖尿病
这一严重慢性病及其并发症的关注
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
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
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们。然而,在
众的认知里,糖尿病的各种误解与偏见如影随形。
你知道吗,关于糖尿病,有十大常见认知误区。
真相是,虽然高糖饮食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但糖尿病的成因复杂,包括遗传、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并非所有爱吃甜食的人都会患上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也不仅仅是“戒糖”那么简单。
事实上,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包括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初期或轻度糖尿病患者,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有时可以实现血糖的有效控制,无需立即依赖药物治疗。
水果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糖尿病患者有益。关键在于选择低糖水果,如莓类、柑橘类,并控制食用量,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或无法有效利用的一种激素,使用胰岛素是替代治疗,而非成瘾性药物。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取决于病情需要。
无糖食品虽不含蔗糖,但仍可能含有其他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过量摄入同样会升高血糖。适量且注意总热量摄入是关键。
通过保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目前,糖尿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可以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关注心理健康,寻求必要时的心理支持,是糖尿病综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控制总热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活动强度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例如,一个体重60千克,轻度体力活动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天所需的热量大约在1500-1800千卡。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5%,优先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片等,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血糖的稳定。蛋白质占15%-20%,可以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牛肉)、豆类、蛋类和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脂肪占20%-30%,尽量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多食用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鱼油等。
2.规律进餐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一天可以安排三餐两点制,即早、中、晚餐和上午、下午的加餐。加餐可以选择一些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坚果(如杏仁、巴旦木)等,有助于维持血糖的平稳。
3.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数(GI)
了解食物的GI值,尽量选择低GI食物。低GI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引起的血糖波动较小。例如,绿豆的GI值为27.2,而白面包的GI值为87.9。所以,糖尿病患者更适合食用绿豆制品而不是白面包。
1.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是糖尿病患者运动的主要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快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一般建议患者每分钟走100-120步左右,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游泳对关节的压力较小,适合肥胖或有关节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仰卧起坐、深蹲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2.运动时间和频率
一般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避免在空腹或血糖过高(>16.7mmol/L)、过低(<3.9mmol/L)时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可以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运动。
3.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快走5-10分钟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运动后要进行拉伸,缓解肌肉疲劳。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慌、头晕、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食用含糖食物(如糖果、饼干)来纠正低血糖。
1.自我血糖监测(SMBG)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一般使用血糖仪进行指尖血检测。通常建议在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等时间点进行监测。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
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增加监测频率,如在运动前后、注射胰岛素后等时间也进行监测。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HbA1c检测,它反映了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的目标值一般控制在7%以下,这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是否达标。
1.口服降糖药
患者要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口服降糖药。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如磺酰脲类药物(格列本脲等)主要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主要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等。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如磺酰脲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双胍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2.胰岛素治疗
如果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要学会正确的注射方法,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如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注射角度、轮换注射部位等。胰岛素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防止局部脂肪萎缩或增生,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掌握胰岛素的保存方法,未开封的胰岛素一般放在冰箱冷藏室(2-8℃)保存,已开封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不超过30℃)可以保存28-30天。
1.正确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的管理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积极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患者互助小组等活动,增加对疾病的认识。
2.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来源 | 新北辰秋离综合整理自广汉市人民医院、网络
排版 | 新北辰欢颜
图片 | 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网站,非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