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重磅消息引爆医疗行业,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拟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通知中提到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对于这个消息,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是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我们最为担心的,还是“洋大夫”能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吗?
并非新生事物,外资医院在华有着“前世今生”
有一部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里面的男主角宋建平在家庭的压力下,放弃了公立医院的职位,辞职去了一家外资医院,由此也引发后续一系列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拍摄于2004年,那时候外资医院就已经公开、广泛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因此,外资医院并非是什么新生事物,其在华的发展是有着“前世今生”的,这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和态度变化。
一是禁止和规范阶段。原卫生部与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在1989年、1997年出台的《关于开办外宾、华侨医院诊所和外籍医生来华行医执业的几条规定》《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补充规定》中,明确禁止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针对符合条件的华侨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逐渐许可开放,并对中方股权比例、经营期限等作出相应调整。
二是扩大和探索阶段。2008年,外资医院迎来第一个发展黄金期。2008年,原卫生部与商务部将港澳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投资总额降低为1000万,2009年,广东省被允许开办港澳独资门诊部。2011年,允许港澳台独资医院的范围扩大到上海、福建、广东、海南和重庆。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2014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但禁止设置中医类医院。与开办范围同步放开的,还有政策限制的改变,《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由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
三是调整和发展阶段。2015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新规定医疗机构(限于合资、合作)。2020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规定医疗机构限于合资。有关外资医院的管理尺度有所收紧。但截至2024年,也就是当下最新的政策环境中,外商独资医院又被重新放开。
国家对于外资医院政策和态度的变化,同当时所处的国际投资环境、对外开放力度以及医疗行业发展的选择有着深度的关系。
本质上是希望实现吸引利用外资与提升国家医疗水平双赢的局面。
新形势新要求,外资医院发展“敢问路在何方”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前,允许外商来华设立独资医院,在社会当中弥漫着一些质疑的声音和担忧的情绪。有人担心外国资本进来会抬高就医价格;有人担心外资医院会阻碍国内医疗机构发展;有人担心会引发医疗行业特别是医护人员不良的价值导向,导致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还有的人担心出现“基因战”的风险。如果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医疗行业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同样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探索,曾经名噪一时的“宿迁模式”,在今天看来也是毁誉参半的结果,然而,许多机构、资本和民众的损失,却无可挽回。其中有些经验,或许能为外资独资医院的发展有所启示。
2000年,宿迁开启了被称为“卖光医院”式的改革,全市133家医院变为民营。在当时,这些改革举措确实扭转了医疗行业生产经营上的困境,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许多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时代大势的改变,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民营医院经营困难、服务水平降低、过度医疗、套取资金等负面问题开始大面积显现。由此,在曾经的宿迁出现了这样的新奇画面:大量的宿迁人不在本地看病,转而去周边的连云港、淮安甚至南京和上海医院就医问诊。没有了群众的支持,当地的医疗行业发展势必也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结合当下的形势和要求来看,宿迁当年的医疗体制改革的步子迈得还是有些大、态度还是有些激进了,并且涉及的范围也更广。外资独资医院放开设立的影响力,肯定不能跟医院全盘私有化相提并论,但是,其背后的一些共同影响因素,关乎的都是非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以及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
同当年宿迁医改一样,外资医院同样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充足的资金,完善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医疗技术,以及国内少见的顶级特效药品和医疗器械设施等等,外资独资医院的发展,既有利于国家的外贸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有利于补足国内医疗市场的发展短板,满足更多人群的就医需要。因此,在这些层面来看,外资独资医院的发展是有着良好的基础和环境的。
但是,外资独资医院同样也面临着关键的选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势必有很多人早已想到,外资独资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有钱人,毕竟利润丰厚、客源稳定。那么平民大众市场这块蛋糕要不要、做不做,成了经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政策要求里,外资医院是可以使用医保的,许多平民百姓也是承担得起。如何保持好高端化与大众化、精英化与普惠化的平衡,是经营发展的重要方向。
除此之外,外资独资医院的首要任务不同于公立医院,他们没有更多制度要求和道德道义上的束缚,经营盈利是根本目的。因此在医疗过程中,不管是基础性的还是特殊化的医疗项目,都成为了赚钱的工具,势必同当下许多群众认知形成偏差和对立。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如果不被群众认可和信任,发展又何谈可持续呢?是否会有外资独资医院步入宿迁民营医院“空心化”的后尘,有待观望。
因此,外资独资医院有着明显的发展机遇,但是问题和国情也摆在眼前。企业的生存和经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把握好时度效,落实医疗改革举措需要政府发力
在经济发展的“阵痛期”,国家和政府放开一定的束缚和限制,寻求更多利用外资的机会,提升经济活力和水平,增加更多就业的机会,是恰逢其时的选择。但是,医疗行业关乎民生幸福,其一举一动牵动着大众的神经。想要获得经济和社会的效益的,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从公众的视角,我们需要提出几个问题。
首先,外资独资医院,真的是“鲶鱼”吗?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对于外资独资医院进入后,都期盼其发挥“鲶鱼效应”,来激活市场竞争,完善医疗体系,实现协同并进。然而,现实可能并不乐观。因为外资独资医院的市场定位和重点客户人群,同公立医院的服务群众交叉关联度并不高。比如当下有的知名专家号三五百一个,社会上一片“喊贵”之声。我们又怎么能够要求这些人成为高端外资医疗机构的常客,并由此带来公私医疗机构间的竞争呢?外资独资医院的进入,更多的是符合市场精细化划分的趋势。不过,在其追求服务质量、改善医疗资源等方面,确实能够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并让许多医院产生危机感,从而改善服务水平和运营方式。虽然不可否认其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公众来说,这些实惠更多是精神上的体验,经济上不一定能够降低多少。不过,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总会有外资独资医院愿意做“薄利多销”的生意,在盈利模式上会有所突破和创新,这可能也会给行业内其他机构发展带来正向的启示。
其次,公共医疗资源真能保证平衡吗?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外资独资医院的进入,或许会造成医疗行业两极分化加剧。许多外资独资医院设立后,为了增强优势积累和扩大,迅速地叫响品牌和提升影响力,势必会花大成本虹吸行业内优质医疗资源,会花极大的力气吸引行业顶尖人才,其中既有医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管理运用的高素质人才,此消彼长之下,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会破坏当前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加剧医疗资源分布和集聚的不平衡,拉大医疗差距,破坏社会公平。同时,会导致许多普惠性、公益性的知名专家诊疗减少或者消失,群众获得的公益服务更少。不过,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局面也不全是坏事,起码群众在就医方面的选择性更多,比如外资独资医院的进入,许多外国先进的药品同步进入国内,在诊疗方式上更加多元,诊疗效果上更加理想。可惜的是,许多群众花小钱享受知名专家医师的就医习惯,可能将会被迫改变。
最后,开放会进一步优化当下矛盾凸显的医疗环境吗?医患关系是医疗行业内永远绕不开的主题。在公立医院,出现医患矛盾,处于社会责任和舆论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的考量,国家会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利益,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医闹情况,相比之下,治病救人又遵纪守法的医生护士反而成为了弱势群体,本质上,国家还是希望营造一个能够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医疗环境。可是对于外资独资医院来说,什么医者仁心的传统文化,什么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什么济世救人的职业道义,在不违法违规的盈利面前,都要往后稍稍。群众不满?有公关。撒泼闹事?上保安。那种理想中的优质服务和和谐关系,只有在经济水平到位的患者身上才会出现,对于不够外资医院准入门槛的患者来说,或许依然享受不到改革发展带来的良好医疗环境。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外资独资医院会不会同公立医院发生矛盾纠纷,继而产生不当的“商战”,对医疗行业环境产生负面效果,这样的风险隐患也要引起重视。因此,旧矛盾依旧存在,新矛盾慢慢凸显,我们的医疗环境改善之路任重而道远。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规范外资独资医院的行业发展行为,杜绝粗放式发展和不当竞争。特别注意对接和选择好合适的外商投资企业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丰富监管手段,在合适的时间、关键的节点上稳妥有序引导外资独资医院良好发展,及时识别、有效防范风险。同时,要坚决做到“一碗水端平”,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地方保护”,切忌出现负面的舆论危机,让持久的努力毁于一旦。另一方面,必须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树立正确的行业发展规则,制定合理的职业准则,凝聚正确的发展共识。同时引导行业从业人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展积极的行业文化,莫让“铜臭味”污染了行业环境。再一方面,行业内各医疗机构和高校也要树立危机意识,调整优化发展策略,提升服务和专业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起对自身品牌的信心,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发展危机做足准备,也让群众有更多良好的就医选择。
不如自求多福,身体健康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资本是逐利的。不管有没有外资独资医院这样的医疗主体,我们在健康危机面前,总会付出各种各样的就医成本,社会上多少人“病不起”“不敢病”“因病致贫”,甚至提出了“大病治不好,小病不用治”的就医口号,然而,个中酸楚只有自己知道,还不是因为没钱惹的祸,如果可能,谁不想延长生命,健康舒适地活着?俗话说,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特别是在健康面前。因此,多多关注自己的健康,多多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成为我们减少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莫要当疾病找上门再黯然后悔。
一方面,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永远是健康的基础,远离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愿远离“科技与狠活”,通过均衡营养维持健康的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要保持适量的运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跳绳、跑步、游泳。要保持良好的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杜绝长期熬夜的不良习性,提升精神状态。另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减少焦虑、恐慌等负面精神情绪,保持松弛感和愉悦感,积极预防抑郁等心理疾病。再一方面,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定期健康体检的卫生理念,对自身的健康状态定期研判和分析,更好地明确提升健康水平的方向。要保证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打扫卫生、收拾形体,勤洗手,多通风,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减少细菌病毒滋生的机会。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健康和养生知识,关注最新的科学研究动向,用以指导自己的健康实践,实现科学养生,避免交出更多的“智商税”。
结尾
简而言之,国家下决心推动改革,必然有其深意和积极意义,外资独资医院有着天然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会产生正面的助力发展的作用。但是,“洋大夫”带来的问题和隐患我们也不能忽视,特别是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这样的大的时代课题面前,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我们寄希望于国家和有关部门履职尽责,也希望行业主体能够关注群众利益,但是,我们更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我们自己重视和关怀我们的健康,才能更有底气应对时代变化,更大程度维持幸福稳定的生活环境。至于对于“洋大夫”的态度,我们还是要保持客观和中立的姿态,让子弹飞一会,让行业调整一会,希望能够以多方共赢的局面,来回应更多人民群众对其守护个人健康的期待。
作者 | 新北辰归舟
排版 | 新北辰欢颜
图片 | 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网站,非商用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