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空间肿瘤免疫异质性促进胰腺癌亚型共存及治疗响应

文摘   2025-01-09 10:37   浙江  

喜欢我们请点击公众号名称,然后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接收最新类器官进展与资讯!知识星球搜索“肠道类器官”获取更加专业的培养基配方、标准方案和技术手册。

传播科学知识 促进同行交流 推动产业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 

ORGANOID AGENT智能体AI赋能,让您始终站在类器官研究潮头浪尖!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极差,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5年生存率仅为12%。PDAC的异质性不仅体现在肿瘤细胞本身,还体现在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iME)中。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转录组分析等技术手段,识别出了两种具有临床意义的PDAC亚型:基底样(Basal-like, BL)亚型和经典(Classical, CLA)亚型。BL亚型与治疗抵抗和较差的患者预后相关,而CLA亚型则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结果。然而,这两种亚型并非在单个PDAC肿瘤中独立存在,而是共存并相互转化,这种亚型共存现象与肿瘤的侵袭性和治疗抵抗性密切相关。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PDAC亚型的分子特征,但其背后的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此外,PDAC的治疗策略也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改良的FOLFIRINOX是PDAC的主要治疗选择,但治疗抵抗和复发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深入研究PDAC亚型共存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结合了临床样本、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生物影像数据,发现肿瘤细胞内源性AP1转录因子的二分性与外源性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驱动PDAC亚型共存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JUNB/AP1和HDAC介导的表观遗传程序在肿瘤细胞中抑制了促炎信号,与cJUN/AP1信号形成拮抗,从而有利于治疗响应的经典肿瘤状态。此外,区域性的TNF-α+巨噬细胞通过与JUNB/AP1信号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二分性调控。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PDAC亚型共存的分子基础,还为开发针对PDAC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靶点。然而,目前对于PDAC亚型共存的具体分子机制仍存在诸多未知,如何有效干预这些机制以改善PDAC患者的治疗效果,仍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肿瘤亚型的共存及其对治疗响应的影响。研究者们猜想,肿瘤细胞内源性AP1转录因子的二分性可能与外源性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共同调控PDAC亚型的共存和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们采用了多中心临床样本、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生物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ATAC-seq、ChIP-seq和RNA-seq等技术,研究者们发现JUNB/AP1和HDAC介导的表观遗传程序在肿瘤细胞中抑制了促炎信号,与cJUN/AP1信号形成拮抗,从而有利于治疗响应的经典肿瘤状态。此外,区域性的TNF-α+巨噬细胞通过与JUNB/AP1信号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二分性调控(图1)。这些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是驱动PDAC亚型共存的关键机制。研究总结认为,通过靶向TNF-α和JUNB/AP1信号通路,可能为PDAC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然而,这一研究也引出了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干预这些信号通路,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未知的调控机制影响PDAC亚型的共存和治疗响应。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信号通路在不同PDAC患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开发相应的靶向治疗策略(图2)。

在这项研究中,类器官(organoids)的培养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从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手术切除样本中分离出肿瘤细胞。这些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形成三维的类器官结构。在培养过程中,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和生长因子,以模拟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促进类器官的形成和增殖。此外,研究者还可能采用类器官芯片技术,将类器官嵌入微流控芯片中,以便于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和细胞行为分析。

类器官的培养在本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目的。首先,类器官能够较好地模拟肿瘤的三维结构和微环境,为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反应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体外模型。通过类器官培养,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究PDAC亚型的共存机制,观察不同亚型细胞在特定微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其次,类器官芯片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微尺度上精确控制培养条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动态监测和实时分析。这有助于揭示肿瘤细胞在不同刺激下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响应规律。此外,类器官芯片还可以用于筛选潜在的抗肿瘤药物,通过在芯片上进行高通量的药物测试,快速评估不同药物对PDAC类器官的抑制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总之,类器官及其芯片技术在本研究中为深入理解PDAC的复杂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策略的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这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维度数据整合分析:研究者们综合运用了临床样本、转录组、蛋白质组和生物影像等多种数据类型,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亚型共存及其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这种多维度数据整合的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揭示肿瘤的复杂生物学特性,为理解肿瘤的异质性和治疗响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2. 揭示肿瘤细胞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内源性的AP1转录因子(如JUNB/AP1和cJUN/AP1)与外源性的巨噬细胞(特别是TNF-α+巨噬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了PDAC亚型的共存,还调控了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这一发现为理解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3. 类器官与类器官芯片技术的应用:通过培养PDAC类器官,并结合类器官芯片技术,研究者能够在体外模拟肿瘤的三维结构和微环境,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和细胞行为分析。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观察肿瘤细胞在特定微环境下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响应,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深入剖析:研究详细分析了JUNB/AP1和HDAC介导的表观遗传程序在PDAC中的作用,揭示了其在抑制促炎信号和调控肿瘤细胞状态转换中的关键功能。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PDAC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认识,也为开发针对表观遗传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5. 对治疗策略的启示与创新:通过对PDAC亚型共存机制的深入研究,研究者提出了靶向TNF-α和JUNB/AP1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这种策略有望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状态,提高PDAC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研究还为开发基于肿瘤微环境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潜在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尽管这项研究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

  1. 患者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有限:研究主要基于特定的患者群体和样本来源,可能无法完全涵盖PDAC的全貌。不同患者之间的遗传背景、肿瘤发展阶段以及治疗历史等因素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在其他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受到限制。未来的研究需要扩大样本规模,纳入更多不同特征的患者,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外推性.

  2. 对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理解尚不充分:虽然研究揭示了巨噬细胞在PDAC亚型共存中的作用,但肿瘤微环境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系统,除了巨噬细胞外,还包含其他多种免疫细胞、基质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等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肿瘤微环境在PDAC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3. 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研究主要关注了肿瘤细胞和微环境在特定时间点的状态,而缺乏对患者长期随访的数据。这使得难以准确评估治疗干预对患者长期生存和预后的实际影响。长期随访数据对于验证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了解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机制等方面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这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4. 对治疗策略的临床验证不足:虽然研究提出了靶向TNF-α和JUNB/AP1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但这些策略尚未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充分验证。临床试验需要在不同阶段、不同患者群体中进行,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剂量等关键参数。此外,还需要考虑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探索最佳的治疗组合方案,以提高PDA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5. 对肿瘤细胞异质性的深入解析有待加强:PDAC肿瘤内部存在高度的细胞异质性,不同细胞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研究主要关注了亚型共存现象,但对肿瘤细胞内部不同亚群的详细特征、动态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解析还不够充分。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对肿瘤细胞异质性进行更为精细的解析,以揭示肿瘤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功能,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这项研究通过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肿瘤细胞内源性AP1转录因子与外源性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驱动肿瘤亚型共存和塑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PDAC的复杂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抵抗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PDAC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认识,还为开发针对肿瘤微环境和表观遗传调控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有望为提高PDA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带来新的希望。

与千万同行共同关注类器官!



     肠道类器官(Organoid Bulletin)


本公众号由地球上最强的类器官AI智能体ORGANOID AGENT驱动赋能,您可以直接与公众号对话,获得最专业的类器官知识指导与信息。


简介

    我们致力于发布本领域优质资讯与评述,推送国内外类器官与干细胞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论文、综述与技术进展。发布科普文章、专家观点评论、行业分析、招聘信息和会议通知。秉承干细胞与类器官创新计划组织(ISCO)愿景,我们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同行交流,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为类器官与干细胞技术发展提供助力。欢迎各位关注、分享、转载、投稿!原创内容申请转载,可直接私信,我们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内容多来自学术论文或网络公开资源,如有侵权还请联系删除。

编辑部联系邮箱:zj@organoid.ac.cn





                                               

                                           















组织介绍

     

   干细胞与类器官创新计划组织(Innovations in stem cell and organoids,ISCO )是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个顶级研究机构的头部研究团队组织发起的,完全公益的学术与研究技术交流合作组织,成员主要由来自类器官行业内的企业高管、技术经理、高级PI等构成。加入“ISCO计划”后,您将以极低的成本实现类器官资源的互换与共享,基于肠道类器官和ISCO微信公众号平台,您将获得来自全行业的赋能与指导,进行标准化的类器官制备与检测,保证您的研究顺利且高质量开展。我们会将你纳入ISCO计划微信群,这样您能够与所有参与ISCO计划的成员及时沟通,您所有的类器官问题都能最及时的得到解答和帮助,互换类器官品系和干细胞研究工具资源,解决技术难题,获得技术支持。ISCO已有上千个来自全国顶级类器官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的注册认证会员,大家一起为类器官事业发展点燃星星之火,推动类器官产业发展壮大。在ISCO,我们敢为人先,始终积极寻求更新类器官更优的解决方案,勇于突破经验与预想的界限,致力打造科学卓越的行业新标准。联系邮箱:info@isco.ac.cn





组织愿景

  1. 促进行业交流,资源共享,降低类器官培养准入门槛。

  2. 建立行业以及国家工程标准,促进类器官培养与应用规范化,标准化。

  3. 建立国内外公认一流的类器官专业咨询机构和类器官库,促进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发展。

  4. 推动生物材料和工程技术在干细胞与类器官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5. 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类器官技术与产品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规模化应用。

  6. 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类器官培养试剂、仪器和技术体系本土化,将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中国人手中。

如何加入

    ISCO面向类器官全领域同行提供技术交流服务,可以加入“ISCO技术交流群”参与技术讨论,高级研究员或独立PI可以申请成为荣誉发起人,成为ISCO计划贡献者与受益者。ISCO计划目前已有5000+会员,静待您加入讨论分享,让我们共同促进类器官产业发展。

     现在,您只需添加发起人微信,备注自己的真实姓名与单位例如“张三-中国科学院大学”,说明申请加入ISCO计划,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如学生证、身份证、工作证或其他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真实性的证件,即可加入对应社群。而这一切都是公益的,免费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欢迎您找到组织!~

扫描二维码添加发起人微信以进群交流



知识星球

     

     面向专业科普需求和企业级资源共享,现在扫描二维码加入“肠道类器官”知识星球,就能获得来自顶级研究机构分享的类器官培养基配方和方案,ISCO发布的官方标准指南等更加专业的资料。与100+行业精英共同交换类器官技术资料和资源,向行业专家提问,免费参与国内领先的类器官品牌产品内测试用,获得类器官工程师认证等。全行业最专业的类器官知识社区和公益平台,让您的类器官研究少走弯路!


#为什么要加入知识星球?

1.最新最专业的培养基配方和技术资料即时获取。

2.ISCO标准类器官培养方案和技术标准材料发布唯一渠道。

3.最强AI智能体和类器官分析软件和工具解析和下载。

4.类器官领域TOP专家一对一沟通,权威资料触手可及。

5.ISCO成员类器官企业新产品评测和免费试用特权通道。

6.定期发放免费会议入场券和资料,提供演讲机会。


 更多福利,请移步知识星球内部了解。




会员注册

     ISCO注册会员是面向所有人的公益身份识别项目。如需以ISCO会员身份获取各种资源与免费福利。您只需访问www.organoid.ac.cn注册会员,并补充个人真实有效身份信息,经人工审核后,即可获得注册会员认证。通过“ISCO”和“肠道类器官公众号”的“身份认证”菜单就能找到查询入口。也可以下载专属的身份二维码用于各种需要出示本组织身份的场合如学术会议、合作商提供的免费产品申请。由PI或课题组长及以上级别提供实名信息可注册为“注册会员”,加入“ISCO注册认证会员群”优先享受本组织提供的学术界与产业界资源。特别的,您所有的信息仅用于身份识别,不会被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欢迎监督举报(邮箱:isco@organoid.ac.cn)。未进行注册的,不被认为是ISCO正式会员,合作方有权拒绝提供任何服务和或产品。


具体注册方式点击下列文章了解:

如何注册成为ISCO会员?


扫描二维码快速进入 身份认证系统


肠道类器官
类器官是当今世界科研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为加强本领域的技术交流与科学知识传播,推动中国类器官技术与产业体系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特创立“肠道类器官”(Organoid Bulletin)公众号,目标为打造本领域纯干货技术及思想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