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昌教授
● 中国在慢阻肺病防治方面的经验:
a)中国政策环境较好,长期以来,中国针对慢阻肺病综合防治出台了多项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多方积极应对慢阻肺病带来的健康挑战;
b)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对于慢阻肺病的支持良好,且在针对慢阻肺病防治的医疗卫生体系、分级诊疗和医疗转诊体系等方面均表现相对优越。而在降低慢阻肺病的疾病负担、数据利用、创新药物可及、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提升、环境控制方面等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 中国有待提升的方面:
a)中国在初级保健和数据利用方面有一定的空间;
b)中国在治疗和药物的可及性,以及全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仍需改善;
c)中国在环境方面也有待提升,主要原因是危险因素和职业暴露于慢阻肺病风险因素的水平较高,以及碳排放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全球慢阻肺病发病现状:全球慢阻肺病患者有3-4亿1,慢阻肺病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2,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慢阻肺病。据估计,2050年,全球慢阻肺病患者人数将高达6亿人口1,3。
● 中国慢阻肺病患者疾病负担重,呈现“三高”;其中死亡率高值得关注,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
a)慢阻肺病患病率高:我国慢阻肺病总患病人数约1亿4,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过27%5;
b)死亡率最高:慢阻肺病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5,死亡人数居全球首位6,年死亡近100万人7;
c)慢阻肺病导致的经济负担高:指数显示,中国慢阻肺病患者死亡率和经济负担高于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据指数估算,我国慢阻肺病人均经济成本约为942美元;
d)共病负担重:易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 我国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形势不容乐观,65%的患者发生过急性加重8。频繁的中度急性加重或一次重度急性加重,甚至会增加慢阻肺病患者的死亡风险,随着症状不断反复加剧且不可逆转,慢阻肺病患者逐渐陷入“死亡螺旋”。
●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层筛查能力及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而慢阻肺病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死因,因此降低慢阻肺病死亡率是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目标关键中的关键。
● 面对以慢阻肺病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一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法双方应当共同努力,积极倡导建立呼吸健康伙伴关系的双边工作机制,在改善慢阻肺病治疗和药物的可及性、优化诊疗系统和应对合并症挑战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
● 我国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形势不容乐观,65%的患者发生过急性加重8。
● 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是慢阻肺病重要的治疗和管理目标。减轻当前症状包括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耐力和改善健康状况;降低未来急性加重风险包括预防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和减少病死率9。
● 急性加重是导致慢阻肺病患者住院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中重度的慢阻肺病患者通常需要住院,甚至到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进行综合救治,因此患者如果经历频繁的急性加重,会增加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若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对住院治疗的需求。
● 当前治疗方案:以往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抗炎药物为主的传统治疗方式虽然可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减缓疾病进程,但仍有部分患者容易面临难以预防急性加重、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未来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甚至在接受三联疗法后仍会出现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情况。
● 新的治疗进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慢阻肺病的治疗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一些突破性成果如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新希望,帮助患者控制疾病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并提升生活质量。
慢阻肺病疾病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防止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及减少病死率。尽管含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可以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 风险,但仍有30%到40%的慢阻肺病患者在接受三联疗法的情况下出现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情况。研究发现,这可能与气道炎症有关,尤其是2型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像这样的患者可以使用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以控制疾病进展,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 《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指出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聚焦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异质性、防治新技术等关键领域,持续提升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
● 国家多部门相继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聚焦慢阻肺等呼吸系统常见多发疾病,持续推进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
● 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国际上最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全人单克隆抗体,对于伴有2型炎症特征的慢阻肺病患者,可抑制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通路的信号转导,阻断通路,降低2型炎症介导的病理性反应。
[MAT-CN-2417104] V1.0 批准日期:2024 年 9 月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公司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也不建议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超出说明书范围使用所涉及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