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网上一则几十秒的视频看笑了,笑过之后又有些莫名的心酸。
视频说的是一位年轻的爸爸,开车送三岁的女儿上幼儿园。小姑娘开开心心地跟爸爸挥手道别,转身进校园。年轻的爸爸回到车上却哭得泣不成声,孩子妈妈说:“只不过三个小时没见而已,好吗?”最后,孩子妈妈哄不住,只能在中午的时候,妈妈跟幼儿园老师商量,把女儿从学校“借”出来,哄哄她那没出息的爹。
网上的评论笑趴了。
“完球了,长大了要嫁人那怎么办?”“男人更感性,我也是不敢送闺女上学,怕受不了。”“让爸爸去幼儿园上学吧。”“又是一个女儿奴!”
据我观察,相比于宠女儿的妈妈,生活中确实女儿奴的爸爸更多,很多爸爸宠女儿完全无原则,只要女儿开心快乐,你若是要天天上星星,就恨我没本事摘下来,若能摘下,再大的困难我也去。
我们总以为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可是,再宠女儿的爸爸,他也不得不接纳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们逐渐迈开的离开自己的脚步,孩子离开父母上幼儿园就是他们跨出的第一步。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到类似的视频,忍不住又想起39年前的那个夏天,9月4日,父亲送我上大学。当时一则他工作走不开,二则也可能为省钱,他只送我到上海,从没出过远门的我独自一人登上南下的列车。那时候开车前大概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提前上车,送行的人花2毛钱买张站台票可以送上站台。
绿皮火车的站台特别矮,我上了车,找到自己的座位,从车厢透过车窗看站台上的父亲,视线就越过他的头顶了。我看到他时不时掏出口袋里那方浅蓝白方格手帕,擦了他的眼睛又擦他的眼镜。站台上戴着白帽子穿着白衣服推着小推车售货员时不时地吆喝着从他旁边经过,他买了根冰棍给我递上来,自己却并不吃,也不说话。接过冰棍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也掉了下来,不敢跟他说话。过了一会,我喊他回去吧,他说再等等,然后又给我买了根冰棍,前前后后总共给我买了三支冰棍。我第一次吃冰棍,就吃到冻得牙都疼,嘴唇也冻得红通通的。
前些天,同学在朋友圈晒读大学时她爸写给她的信,每封开头都是:XX女儿见字如面。同学在家是老大,家有三姐妹,我家也是,我那时候每次收到父亲的信也都如此。“见字如面”,如果有可能,大概那时候父亲也很想跟到学校看看吧。不得不说,那年头的父亲还是比较内敛含蓄,有什么话都写在信里了。那时候没有“女儿奴”这个词,有的话,这两位父亲确证无疑了。
距离父亲送我上大学30年后的夏天,我在浦东机场送别女儿,点击:亲历|儿行万里 那一刻,我就很能体会父亲当年送别我时的心情,有不舍,有担忧,有祝福,也有期盼。
回到题目开头,这个爸爸送女儿上个幼儿园就哭成这样,照这个样子,以后哭的日子还在后头呢。宝贝放学回来快哄哄你爹。
感谢你的关注、点赞、在看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