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诗评》是这样来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真的是这样吗?在这里我想打一个问号。李白可能真的写不了杜甫那些浓郁顿挫的诗,但是,杜甫的诗飘逸豪放起来,恐怕连李白也要叹服。
昨日在社区做了一场读书分享会,题目是“因为自己淋着雨,更想为他人撑起伞——走近杜甫”,分享快结束的时候,脑海中突然又闪现一个新的标题:我们可以有一万种理由来爱杜甫。
一、杜甫的身世
从杜甫的父系传承来说,杜甫是妥妥的官三代,也可以说是官N代。他引以为骄傲自豪的是他的十三世祖,当阳君杜预,这位西晋名将因战争被封当阳县侯,死后被追封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至从一品。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著名诗人,与著名诗人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文章四友”,与宋之问、沈佺期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
顺便说一句,苏味道即是苏东坡的第十一世祖。果真,文学大咖都是有家族渊源有传承的。
关于杜甫的母系,一直比较少提起,其实杜甫的母系,不管是他的外祖父还是外祖母,都是正宗的李唐皇室后裔。杜甫外祖父的母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民的女儿,即杜甫外祖父是李世民的侄外孙。杜甫的外祖母则是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的孙女,即李世民的重孙女。之所以少提起,众所周知,李氏宗族在武则天时代经过血洗,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幸存下来的人,都有着不愿提及的伤痛。
冯至先生在说到杜甫的家世和出身对他的影响时,总结出这样五点:
1、历代祖先的“奉儒守法”让杜甫热衷仕进;
2、远祖杜预的成功给了杜甫不切实际的幻想,梦想着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3、祖父傲慢夸大的性格也影响了杜甫;
4、血族报仇和孝悌的家风加强了杜甫的家族观念;
5、母系祖先的冤案增添了杜甫诗中的悲剧气氛。
二、刷新我们认知的杜甫的童年
杜甫童年母亲早逝,他是由姑母抚养长大,成年后杜甫听说姑母当时为了养育他,甚至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导致姑母的一个孩子死亡的惨事。父亲后娶的妻子给杜甫生下了四位弟弟和一位妹妹,尽管是同父异母,杜甫对他的弟弟妹妹们依旧情真意切,安史之乱中,他曾经给他们写过很多诗。初中课本就收录了一篇写给弟弟的《月夜忆舍弟》。
杜甫说他七岁的时候就思路开阔,开始写诗,他七岁时写下了第一首咏凤凰的诗。九岁的时候书法也写得很好,书法作品装了一袋子。
十五岁的杜甫,既有孩童般的天真,长得像小黄牛一般健硕,院子里梨子枣子成熟了,他一天爬上树能有千回。也有成人般的老练,十四五岁就开始出游翰墨场,崔尚魏启心之流,都觉得我像班固扬雄。我不喜欢跟那些没什么见识的小伙伴玩,结交的都是老成持重之人。
唐朝流行剑舞,杜甫六岁时看过公孙大娘的剑舞表演,记忆深刻。他后来写成了诗。他说那剑舞出来的光闪亮像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样子,那矫健的姿态好像一群仙人驾着龙在达人中翱翔,剑舞出来的声音像雷霆震怒,而收起剑的那一刻,又像平静的海面泛着清冷的光芒。
这丰富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表达手法,谁说杜甫的诗只会浓郁顿挫?连李白看了怕也要叹服:比我飘逸又豪迈。
三、吴越和齐赵漫游开阔了杜甫的眼界
20岁那年,杜甫第一次漫游,从河南经山东,过江苏到浙江,最远到天姥山。在这里,他第一次强烈感受了吴越文化,并致敬他心中六朝的那些诗坛楷模:谢灵运、谢眺、阴铿、何逊、鲍照、庾信等人。
他曾到过江宁,寻访王谢的遗迹,却已然烟消云散。但看到瓦棺寺里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完好无恙。二十多年后,杜甫在长安送别好友回江宁,仍旧对此记忆深刻。
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年共录取进士27名,杜甫名落孙山。
第一次科考失利的杜甫,并没有把此太当回事,他依旧傲视群雄,把屈原、贾谊、曹植刘桢等都不放在眼里。
《壮游》
气劘(mó)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再来看看杜甫骨子里的傲气。年少时读杜甫诗,总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别人,没想到杜甫其实在夸他自己,他觉得他写的赋堪可与扬雄匹敌,诗呢,也就曹子建可以比一比吧。连李邕都想认识他,王翰想跟他做邻居。他的目标是要成为辅佐尧舜的肱股之臣,使国家强大,使民风淳朴。
第一次进士考试失利后,杜甫开启了第二次漫游。那段时间他过着骑马打猎、开心欢歌的日子。就这这样过了八九年,转眼三十岁临近,返回京城参加第二次科考。
《壮游》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人生高远的志向和敢于攀登的豪情。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33岁的杜甫和44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遇,两人的友谊成就了唐朝诗坛佳话,被闻一多先生称作:
这是青天里的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这是两个骨子里都透着傲气,却又都郁郁不得志的人的历史相会,杜甫对年长他十一岁的李白,打心底充满了敬仰之情。
有人统计说杜甫一生共给李白写过十四首诗,李白给杜甫写过三首诗。在诗中,郁郁不得志的诗仙和诗圣都把自己比作“飞蓬”,人生最当打的时候,却都在漂泊,无根无落的。
杜甫《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两人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重游江东。李白为杜甫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月,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写完这首诗,两人分别。此后,杜甫再没出现在李白的诗里,而杜甫却在长安的书斋、秦州的客舍、甚至在成都和夔州一再给李白写诗,说李白:
“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五、一往情深的兄长、丈夫和父亲
杜甫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有四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分别是杜颖、杜观、杜丰和杜占,以及一位同父异母的妹妹。虽非同母,杜甫却对他们情深意切,关爱有加。
“安史之乱”导致家人分离,有一年白露节气,杜甫在秦州,当时只有小弟弟杜占和他在一起,他想起远方的兄弟和家人,写下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有人作过对比,李白一生四度娶妻,翻开他写的那么多诗,几乎没有写给妻子的诗,也很少提及孩子。
杜甫就不一样了,杜甫在三十岁左右娶了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这位杨小姐跟着杜甫颠沛流离一生,他们始终情深意笃,相亲相爱,杜甫给妻子写过很多诗。
“安史之乱”中,他们因生活所迫,经常分离,杜甫会给她写诗: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生活安定一些,他就在诗中写与妻子相亲相爱、孩子其乐融融的生活:
六、生活困窘求职无门的长安十年
公元746年,杜甫来到长安。747年,他第二次参加了进士考试。这一次,奸相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导致这年没一人考中进士。杜甫在长安始终过着: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漂泊长安第九年,可能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终于起了作用,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可是他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杜甫没有说,但我们或许可以从高适的《封丘作》看出端倪: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辞去县尉之职的杜甫,改任右卫率府胄参军。这次他没有拒绝,或许是因为觉得要是再拒绝,大概就不会再有他的职位了。这是一个类似于看管军器库房职位,这跟他当初“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是何等遥远。
漂泊长安的时光,杜甫跟高适、岑参、郑虔成了好友。也让他更多地见识了百姓的疾苦,写下了第一首替百姓说话的好诗:
《兵车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同期,又写了揭露杨家姐妹荒淫无度的《丽人行》等诗。
他更多地看到社会的两极,并从自身推及他人。从京城到家突然发现自家小儿已然饿死,他感到愧疚的同时,又想到了他人。他说自己作为一个官宦后代,不用交租税都过成这样,推己及人,那些百姓又是何等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七、流亡生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安禄山的部队打到了长安,杜甫在长安沦陷前一个月离开长安,把家人安置在鄜州城北的羌村。
6月12日,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一众人出逃。经历马嵬坡事变,7月13日,太子李享(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此消息后,决定追随李享,途中被胡人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杜甫逃了出来,继续追随肃宗。见面时的情形:
《述怀一首(此忆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肃宗随即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官衔为“从八品上”。不久之后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遭肃宗嫌弃,命他离开“行在”凤翔,回去休假。杜甫也正好趁此机会回去见见因战乱分开的家人。他回到了鄜州羌村。妻子和孩子惊怪我居然还活着,定下来之后就开始抹泪,孩子依偎着我,生怕我又离开。
《羌村》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北征》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
八、最后的长安时光
公元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杜甫仍旧当着他的左拾遗,伺察着皇帝的颜色。
《紫宸殿退朝口号》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终于,皇帝对他不再耐烦,他被派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是他政治前途的至暗时刻,却开启了他诗歌走向人民的新起点。
他在《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中,提出了在变乱中就赋税、交通、征役等解决老百姓负担的问题。
在《洗兵马》一诗中,他写实了诸多问题:
他眼中那些围在皇帝身边的官僚: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迷信神仙的皇帝和争献祥瑞的现象: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忙着出征的战士,无人耕作的田地: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他感慨时光的流逝,战乱让朋友见一面都成难事,一碟韭菜,一碗黄粱米饭,是最深的友情象征。
一首诗像一幅打开的素描画卷,铺陈着莫名的哀伤。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段时间,杜甫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囊中空空如也,连饭都吃不上。他在诗中写到:
但是,苦难没有淹没他,也就在758到759年这段时间,他写下了他那最著名的“三吏”“三别”,痛诉了官吏的残酷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无尽的苦难,以叙事诗的形式记录下那个时代的历史。
759年十月,杜甫一家从秦州赴同谷(甘肃),停留一个月后决定转道成都,那里相对来说战争没那么严酷,天气也更暖和,可以稍缓生计问题:
《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路上的情形是这样的:
《石龛》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
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759年底,杜甫一家到达成都。他们一路拾橡果、挖黄精充饥,孩子们经常饿得哇哇大哭。
路途中,他看到煮盐的工人终日劳碌,给官家制盐,一斗盐才卖三百文,商人一转手就卖六百文;他看伐竹的人攀上山峰采摘竹子给官家制箭,竹竿都采完了,也无法满足官家的要求。
他看到雄壮的剑门,他一方面希望政府对蜀中的财税不要太苛求,一方面又担忧这里重峦叠嶂的险要容易引起军阀们割据的野心。
一路的见闻都写在了他的诗里。
九、成都草堂短暂的岁月静好
759年底,杜甫一家到达成都。他们借居在西郊外的浣花溪寺。
后在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开垦种地。他写信恳求朋友支援他一百棵桃树、三年便能成阴的桤(qī)树秧,还有竹子和松树秧。
他那颗细腻的心一再被打开,化成了最美的诗。
他的笔下出现了他壮年以后几乎从来没有过的美好。
诗中强烈的画面感,对仗之美,充分印证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为诗原则。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四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他诗中歌咏之物包括:燕、鸥、莺、鸬鹚、黄鹂、凫雏、蝴蝶、蜻蜓、丁香、栀子、枇杷、杨柳、荷花……
岁月静好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他生计艰难,需要向人求援。他直白地向高适求助: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更多的时候,他不得不卑躬屈膝,给当地的达官贵人寄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资助,以养育饥寒交迫嗷嗷待哺的孩子。
《百忧集行》
强将笑语供主人,
悲见生涯百忧集。
他甚至不得不违心地给他们唱赞歌,他写给成都尹的部将花敬定: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也是在成都草堂,杜甫写下了他的诗歌中格调最高、最具情怀的一首诗,即便我自己淋着雨,也要为他人撑起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终于,他听到长安收复的消息,他感受到了极度的快乐,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快意的一首诗,最后两句十四个字接连写出了四个地名,仿佛他已经从成都一路东行来到了洛阳,豪迈风再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十、成都幕府生涯
成都草堂生活期间,由于人事的变更,吐蕃的侵扰,地方官员的反叛,杜甫的生活并不安定。762年秋到764年春,一年多的时间他流浪在梓州、阆州。想沿江东下,却因没有旅费,寸步难行。
严武重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听到这个消息,杜甫给严武写诗谋职,“殊方又喜故人来”。并于764年三月重新回到阔别一年多的成都草堂。
回到草堂之后,喜悦之情完全体现在诗中:
《草堂》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六月,经严武推荐,担任节度使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然而,幕府工作的严格、人事的纷争,再加上杜甫的身体日渐不佳,早年的肺病、疟疾,叠加新病:风痹,让杜甫难以为继。他跟严武请求离职,第二年正月初三,严武同意了他的请求。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765年正月,一向对杜甫关照有加的高适在长安去世。
同年四月,严武也离开了人世,蜀中大乱。杜甫彻底失去了依靠。他不得不在五月离开蜀地,乘船东下。五年的蜀地生活,一首诗总结: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十一、困顿在夔州孤城
766年四月到768年正月,杜甫一家在夔州居住。这段时间写诗不多,一首诗可见他的生活: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来看看李白一首相似的诗。历来,人们喜欢将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历来,人们喜欢将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作对比,同样是月夜,同样是江上,杜甫是人生末年老病将休走投无路,李白是初出蜀地一切皆美好世界向他敞开了怀抱,连故乡的水都一路相送,伴他而行。
767年重阳节,杜甫写下了被明代学者胡应麟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安史之乱早已结束,社会动乱却没有停止,杜甫的日子越来越困顿。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学者眼里,十四个字充满了八种悲愁。作客,羁旅之愁;万里,乡远之愁;悲秋,寒凉之愁;常,时间之久(从759年离开长安,已到了第九个年头);百年,年老之愁;多病,健康之愁;独登,孤独之愁;独登,亲朋亡散。
逃难之人不断逃入了蜀中,蜀中大乱,商旅断绝,吴盐运不进来,蜀麻也运不出去。
《绝句三首》
第一首,写蜀中的紊乱:
去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第二首,记载人民流亡的情形: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第三首,写官军的残暴: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杜甫的身体越来越坏,虐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缠绕着他,牙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在夔州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占他留存诗总量的七分之二。
因为战乱,男丁缺失,许多女子到四五十岁还没结婚,每天到山上砍柴背下山卖。人们嘲笑那些女子嫁不出去,是因为她们丑。
杜甫反驳:
《负薪行》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而夔州当地贫穷的男人,不得不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他们器量窄,只图眼前的利益。
杜甫反驳:
《最能行》
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十二、走投无路的人生终端
杜甫于公元768年正月从夔州起程,二月到了荆州,后又去了公安县,与他相约好见面的弟弟杜观在他的诗中再未出现过。他的诗呈现出一种为了生计无比可怜的状态:
《秋日荆南述怀》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难齐。
杜甫说自己的生活模糊不清,如同雾里看花,但湘江一带人民的生活,却看得跟从前一样清晰。他在《岁晏行》中每四句述说人民的一种痛苦。
耕田织布的劳动者,缺衣少食: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走投无路的人民卖儿卖女交纳租税: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讽刺达官贵人私铸钱币,导致通货膨胀: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人民已然这样的穷困,官家的征敛却有增无已,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逼出来的,就只有血和泪了。
杜甫用一首寓言诗完美地诠释了它: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公元770年暮春时节,杜甫在潭州(长沙)偶遇李龟年,大唐最伟大的诗人和最著名的乐工暮年在漂泊之中突然相遇。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向写诗喜欢滔滔不绝的杜甫,这一次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短短四句话,道出了曾经的繁华热闹,又隐含了如今的无边的落寞和无奈,运笔之中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
公元770年四月的一天,潭州地方因高层官员相互残杀,城内火光冲天。杜甫不得不带着妻儿乘着小船来到衡州。
他再也没有了固定住所,回洛阳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逃难途中写下:
《逃难》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他想南下去往郴州,投奔舅父,江水大涨不得前行。转而打算沿着汉江回长安,贫穷和疾病使他再也没有走出湘江的能力。从秋到冬,他的船在湘江上飘浮着,他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总结他的一生,也写出他的走投无路: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瘗(yì)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这种情况下,他仍旧没有忘记国家和百姓的灾难,写下了: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公元770年冬天,杜甫病逝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暂时安置在岳州。
43年后,公元813年,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跟他引以为自豪的先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挨在一起。
灵柩过荆州时,路遇跟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嗣业恳请元稹为祖父写下了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十三、后世的评价
王安石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陆游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朱熹说:“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这五个人中,除了杜甫,其他四个人更多的因政绩光芒闪耀。
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用他一双充满温情的眼睛看苍茫世界,更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尖锐的矛盾和人民至深的苦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堪称“诗史”。
闻一多评价杜甫说:“李白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杜甫人格的伟大在于他能够关心民生,为民请命,借诗来忧国忧民。他的笔触到广大的社会与人群,他为了这个社会与人群而同其欢乐,同其悲苦,他为社会与人群而振呼。真正的做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英雄气概。”
他自己淋着雨,却希望能为他人撑起伞。这种人格何其伟大,他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诗圣”。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爱杜甫:
爱他“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可爱;
爱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不羁;
爱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爱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
爱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
爱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
爱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爱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和悲悯;
爱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
爱他生命终点仍惦记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感谢你的关注、点赞、在看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