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你们有没有想过,离职这件事,除了情绪复杂,还可能上演一场职场版的《冰箱争夺战》?
今天的主角小李,刚被公司裁员,上午办完离职手续,下午就找了快递上门搬东西。
结果,同事们围在冰箱旁边,像守护什么稀世珍宝一样,硬是不让他搬走,说什么“这是公司的财产”。
小李听完,气得直笑:“我自己掏钱买的冰箱,你们也敢说是公司财产?
砸了我都不给你们用!”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冰箱背后的隐形规则
小李的冰箱,可不是什么“豪华大牌”,不过是一台800块的二手小冰箱,偏偏它在公司里拥有了“公司财产”的光环。
为什么?
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同事们的“小确幸”:夏天的冰可乐,中午饭盒里的卤肉饭……大家都习惯了用它,但却从来没想过它其实是小李掏钱买的。
你们说,是不是有点离谱?
但这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职场的“潜规则”:当你为公司贡献了某样东西,无论是才华、资源,还是一台冰箱,只要大家一直用、一直依赖,它就会被默认为“公用的”,甚至是“理所应当”的。
这时候你再想拿回来,难度堪比“从狼嘴里夺肉”。
你为谁买单?
小李当初买冰箱,是因为公司说没预算买这些“低优先级”的东西。
他想着,自己每天加班到深夜,总得有点冰镇饮料安慰一下吧?
于是咬咬牙,买了台二手冰箱,权当是为自己“提升幸福感”。
然而,这冰箱一到公司,就成了“公共物品”,大家理直气壮地往里放东西,连句“谢谢”都懒得说。
更离谱的是,有同事竟然嫌弃冰箱不够大,冷藏效果不好,背地里嘀咕:“公司怎么这么小气,连个冰箱都买不起?”小李心里那个憋屈啊,你说,这到底是“为集体贡献”,还是“被集体绑架”了?
其实,职场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自己加班赶出来的方案,成为了整个团队的“功劳”,结果别人拿着你的成果去升职加薪;
- 自己私人关系搞定的客户,最后成了公司的资源,反而还被上级要求“无私分享”;
- 自己垫钱买的设备、工具,大家用得顺手,却没人记得这东西是谁买的。
职场里有个扎心的真相:当你愿意多做一点、多给一点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你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你的“好心”就成了别人的“底线”。
离职,是一场“断舍离”
其实,小李的冰箱之争,已经不单单是一台冰箱的事了。这背后,是他对这些年职场生活的无声控诉。
他后来跟我吐槽:“我在公司拼了7年,拿了无数次‘优秀员工’,结果最后裁员名单上还是有我的名字。你说,这是不是挺讽刺的?”
听到这儿,我突然明白了:小李搬走冰箱,不仅仅是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更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台冰箱,象征着他这些年为公司付出的种种——从时间到才华,再到妥协。离职这天,他终于想把这些‘贡献’收回来,为自己画上一个句号。
离职,说到底是一场“断舍离”。你不仅要从公司带走自己的物品,还要带走自己的尊严和边界感。那些不属于你的东西,就不要再纠结了;那些属于你的东西,也别再任人占便宜。
冰箱可以不要,边界不能丢
最后,小李搬走了冰箱,尽管同事们还在后面嘀嘀咕咕。他说:“我不是小气,只是觉得,这么多年,我已经为公司贡献够多了。冰箱可以不要,但我的底线和边界绝不能丢。”
听完这句话,我忍不住想给他鼓掌。
职场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则:你的付出,必须让别人看见,并且学会适时收回。无论是你的劳动成果,还是你的私人资源,都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那些习惯了“占便宜”的人,不是不懂感恩,而是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所以,别害怕被说“小气”“不合群”。适当地拒绝,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最后的话
离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你失去的,只是一个办公室、一张工位;但你带走的,是成长的经验和未来的可能性。
记住:工作是租来的,生活才是自己的。冰箱可以不要,但你永远要为自己做主。
推 荐 阅 读
1、我陪领导出差,他去洗脚向我借800,事后我请他还钱反遭辞退,晚上接到老板电话我愣住了!
2、演员王星被绑架事件影响太大了!同事的女儿念大三,放假想和几个同学去泰国旅游,机票都买了。事件发生后,同事坚决反对女儿去,她偏不听
点赞分享
让钱和爱流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