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一结束,公司的微信群就炸了锅。
“这啥奖品啊?抽了个‘品牌榨汁机’,结果一用漏电,大过年的差点把我送走!”
“我抽了个‘暖风机’,吹了五分钟,直接烧糊了,家里差点真‘暖’起来了!”
“我老婆看我拎回去的‘高档牛奶礼盒’,结果拆开一看,全是快过期的货!”
你们说,这年会奖品本该是打工人一年辛苦的慰藉,怎么搞得像是“惊悚盲盒”开箱现场?
更离谱的是,有人私下问了供应商后才知道,这些奖品的采购总金额才不到15万——要知道,公司可是下拨了整整30万的预算啊!这30万是烧了还是蒸发了?问题到底出在哪?
别急,继续往下看,这事儿比你想象得还离谱。
“年会奖品采购”这事,说起来就玄乎
搞清楚真相之前,咱得先聊聊这年会奖品的采购流程。大部分公司里,这事儿其实是个“甜蜜的麻烦”:
1. 老板发话:“预算30万,好好整,别亏待大家。”
2. 领导接手:“放心吧老板,这事交给我,妥妥的。”
3. 领导再安排下属:“小李啊,找几个供应商报价,挑一批看起来体面又划算的奖品。”
听起来流程挺正常,是吧?
可问题在哪呢?就在这“挑供应商”的环节,猫腻多到你都数不过来。
结果这次,小李找了几家供应商,报价单递上去后,领导直接拍板:“就选这家,性价比高。”
小李心里犯嘀咕:怎么偏偏选了报价最便宜的那家?可他毕竟是个下属,心里有一百个问号也不敢问出口。
后来才知道,领导跟供应商早就“打好招呼”了,这单采购里,他吃了足足5万块的回扣。
你可能会问:“那剩下的25万呢?不够买好奖品吗?”
你想得太简单了——供应商为了给领导抠出回扣,这批奖品的质量直接降到了地板价。这就好比你让人去买茅台,结果拿回来的却是茅台王子兑的“茅台瓶”。
回扣游戏:职场“潜规则”的代价
说实话,领导吃回扣这事儿,听着恶心,但在某些公司并不稀奇。尤其是这种“看不上桌面”的小权钱交易,往往藏得很深,只有出了事才会浮出水面。
对很多人来说,吃回扣就像是“捡芝麻丢西瓜”。你以为捡了点好处,实际把自己的口碑、信任和职业前途全砸了。
这次年会奖品就是个典型:领导吃了5万回扣,短期内他是爽了,可接下来的麻烦却接踵而至:1. 员工的信任崩了
奖品质量差,员工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憋屈了,直接对公司寒了心。说白了,年会奖品不是单纯的物品,它是公司对员工努力的一种肯定,是一种情感投资。领导为了点小钱毁了这份期待,员工只会觉得“你吃相太难看”。
2. 老板的脸丢大了
最后奖品质量出问题,员工怨声载道,老板的脸往哪搁?明明是想让大家高高兴兴过年,结果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老板心里再一琢磨:这事儿不是领导拍板的吗?于是,领导的信任分直接清零。
3. 职场信誉透支
职场上,信誉才是最大的“隐形资产”。你今天吃回扣,明天还敢放权给你吗?领导捞了5万块,却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推向了不信任的深渊。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职场里的“潜规则”,你真玩得起吗?
其实,这事儿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个别领导的贪心,而是职场“潜规则”对每个人的影响。那些暗箱操作、利益交换,表面上看是“聪明人”的游戏,但实际上,玩这种游戏的人,最后都得付出代价。
职场就像一场长跑,短期的利益可能让你领先几步,但没有底线的行为会让你摔得更惨。
回扣这种事,看似是一种“回报率极高”的小聪明,实际上却是个埋得很深的雷,一旦踩到,后果不堪设想。
别觉得没人发现,就意味着没问题。
职场上,很多事儿都像冰山,露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底下的暗流你根本看不见。就像这次年会奖品事件,领导以为自己操作得天衣无缝,可最终呢?事情还是暴露了,吃回扣的真相也被扒了个底朝天。
别为了一时的小利,毁掉长久的未来
这次事件后,那个吃回扣的领导年后肯定撤职查办了,可留下的后遗症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
员工对公司的信任需要时间修复,老板对管理层的疑虑也需要慢慢消除。
而那个领导呢?他以为贪了点小钱,结果赔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啊,职场上,别总想着占便宜、走捷径。真正让你立足的是能力和信誉,而不是小聪明。
最后,送给每一个打工人的一句话:
“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别为了几棵树,毁掉整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