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下方“职场精英进阶”→ 点击“关注公众号 ”
你好呀,我是小英姐姐。
开篇引言
前两天,我表弟请我喝咖啡。咖啡是星巴克的,表情是苦的。
真是吐槽得天昏地暗:“姐,你知道吗?我真是后悔死了!以前在大厂月薪3万,天天熬夜加班,现在公务员月薪4千,还是熬夜加班。
我这是干嘛啊?早知道留大厂了!”
你们说,这像话吗?
当初的“天花板”,如今的“地板砖”
表弟是典型的95后互联网打工人,大学毕业后进了某知名大厂,起薪就3万,妥妥让家族群里炸了锅。那时候,微信置顶全是“别人家孩子”的赞美,什么“年轻人拼一拼才有未来”“大厂真是锻炼人”之类的,听得他飘得不行。
可惜,凡是有光的地方,都有阴影。大厂的日子,表弟说用四个字总结——“活着加班”。KPI压得他喘不过气,项目像下雪一样从天而降。
最惨的一次,他连续熬夜改需求,眼睛肿得像两颗核桃。同事还调侃说:“兄弟,这黑眼圈,怕是比项目进度还稳定。”
表弟一度觉得自己快“猝死”了。于是,他动了“逃离互联网”的念头。
恰好那段时间,家里人天天劝他:“大厂再风光,过几年也得滚蛋吗?公务员才是铁饭碗,旱涝保收!”表弟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他辞了职,考了个三线城市的小公务员,月薪4千出头,正式从“加班狗”进化成了“体制人”。
“铁饭碗”里,饭还真是凉的
表弟本来以为,考上公务员就能过上“朝九晚五、喝茶看报”的养老生活,结果却发现,现实简直是用重锤砸醒他的梦。
他刚上岗那会儿,单位里一大哥拍着他的肩膀笑:“年轻人,别听外面瞎传,咱这儿哪有闲差事?活儿多得很!”果然,表弟每天被各种材料、报表、会议搞得头晕转向。
要命的是,有些工作还特别“玄学”——比如改领导讲话稿,你改到吐血,领导还能再改回来。
最让他崩溃的是,要加班却没加班费!“当年在大厂熬夜,起码有补贴和饭。现在熬夜,顶多给你杯白开水……”
更惨的是,他在大厂养成的快节奏,到了体制内完全用不上。
比如,有次他提前三天完成了一份材料,兴冲冲地交上去,结果被主任一顿批:“你这么早交,是不是想显得我们大家都很懒?”
表弟当场懵了:“效率高,居然成了错?”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听完表弟这番吐槽,我其实挺能理解他的郁闷。大厂和体制内,这两条路看似天差地别,但其实本质一样——都得熬人。
说白了,表弟的问题不在于跳槽,而在于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了。他以为离开了大厂的“狼性文化”,就能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但忽略了,体制内的“规则”同样复杂。
大厂讲究结果导向,谁能跑得快、跑得远,谁就能赢;而体制内讲究人情规则,谁会“看人下菜碟”,谁就能混得开。
表弟从大厂带来的“高效率”和“硬核执行力”,到了体制内,反倒成了“不合群”的标签。这不是说他做得不够好,而是他没学会换频道。
如果你跳槽的理由只是“逃避”,那无论去哪儿,都会发现“麻烦”早就等着你了。大厂有大厂的压榨方式,体制有体制的潜规则,没有一份工作是完全轻松的,只是看你能不能适应。
职场选择:别只看表面风光
我最后问表弟:“那你后悔考公务员,是不是打算辞职了?”
他摇摇头,说还没想清楚。我笑了:“别急着后悔,先想想你到底想要什么。”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被各种“成功模板”裹挟着跑。
一会儿羡慕大厂的高薪,一会儿羡慕体制的稳定,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职场选择就像谈恋爱,别光看外在条件,还得看合不合适。
如果你喜欢做事有回报、节奏快的工作,那就别怕大厂的“狼性”;
如果你更想稳定、讲究平衡,那就接受体制内的“慢节奏”。
但无论哪条路,都得明白一点:工作从来就不是避风港,而是战场。
别急,人生还长着呢
我跟表弟说:“别纠结了。人生的赛道很长,偶尔的弯路,说不定能让你看清方向。”
他点点头,似懂非懂地回去上班了。临走前,我还补了一句:“记住,所有的后悔,都是因为当初没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希望他明白,也希望你明白:职场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赛道。
往期回顾
1.媳妇刚发3.8W年终奖,说刚好凑够40W了就把房贷一次还清省利息,我觉得还清了,如果遇到急事资金周转不开,朋友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