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36期综合文学版

健康   2024-09-10 20:14   安徽  

(总第0856期)综合版 第236期


各位读者朋友们好!今天是9月10号,教师节。《世界华人周刊》出刊第236期,刊出知名学者、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江少川教授专辑,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扶持海外华文作家,促进华文文学进步的教师们表达敬意。祝节日快乐!




本期责编百草园撰写导读如下:


本期周刊用三维立体的角度,介绍了海外华文界著名学者江少川教授。


江少川教授最为人知的是他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息息相关,江教授被文学界赞誉为海外华文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近期,在武汉召开了少川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本周刊分栏目报道文学学术会议《在场与缺场:江少川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介绍江少川教授,并汇集多位教授作家对江少川教授的同仁论述。


周刊还登载了余仲廉教授的《儒者与学者、青年与长者——我眼中的江少川教授》一文,文章分别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对江少川教授,从人文到学识做了非常全面的评论和总结。


本期周刊同时刊登了李强会长,邹建军教授,周圣弘教授,赞誉江少川教授的诗作。周刊最后以袁循博士的读后感,《华文文学研究“在场”的五个方面—读江少川《华文文学在场——江少川选集》一文结尾。


本期周刊与读者们分享了多幅当代旅美画家司徒维健户外写生绘画作品。以此展现少川教授在灿烂的晚霞之际,生机勃勃的学术生涯和不懈追求的可贵精神。敬请分享、转发。



主办单位:世界华人周刊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  欧美影视协会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  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

社长:张辉       主审:陈瑞琳

主编:黄宗之    副主编:张奥列

综合文学专版 本期责编:百草园

顾问:公仲、白舒荣、张桐、江启光、石钟山、朱文斌、苏炜、周励、薛海翔、张翎、陈瑞琳、刘荒田、陈河、朵拉、倪立秋、蔡维忠

刊头设计、版面编辑:闫利芳 郭丹丹

微信公众号编辑:褚丽君

网址:www.sjhrzk.com

商务合作和投稿:张辉,电话:778-987-3260(温哥华)、13910272918(微信)

电邮:1065780000@qq.com


当代旅美画家司徒维健户外写生绘画作品


简 讯

在场与缺场:

江少川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昌举行


2024年7月31日下午,“在场与缺场:江少川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昌举行。会议由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作委员会、《世界文学评论》编辑部发起,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主持会议。湖北省文联副主席马尚云,武汉市乡村发展协会会长李强,《红杉林》杂志主编吕红,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段维,武汉大学教授陈建军,湖北省杂文学会会长雷雪峰,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高工委顾问余仲廉,《中文学刊》主编庄伟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胡德才,《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朱文斌,武汉商学院教授周圣弘等出席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



江少川教授简介


江少川教授


江少川教授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在写作学、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写作研究、高阳研究、台港澳文学研究、新移民作家访谈录、华文文学教材建设、海外湖北籍作家研究等,无不是他学术研究之路上的鲜亮标签。江少川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学术使命感,勇于探索新的知识和学术领域。在方法论上,他注重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运用多种新批评理论观照华文文学文本与文学现象;在批评实践中,他善于统合教学与科研、文本观照与理论透视,推动华文文学的教材编写、经典化与诗学建构,由此开拓了华文文学的学科边界,为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自己独有的贡献。摘选自湖北日报记者黎海滨报道)


同 仁 论 述


摘选自湖北日报记者黎海滨报道)


马尚云:江少川教授执教六十年,在中国文学艺术的人材培养、教材编写、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海外作家交流对话,做了五十多篇访谈录并出版《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出版《华文文学在场--江少川自选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邹建军:江少川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观。第二,世界华文文学的历史观。第三,世界华文文学的流散观。第四,世界华文文学的代际观。第五,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在场观。第六,中国写作学科的创意为先观。江少川学术思想的产生有几条独到的路径:一是早期广有影响的写作学电视讲课与教程;二是后期大量的作家访谈录写作;三是与世界各国作家学者的广泛交流与实地考察;四是深厚的国学功底与扎实的古文功底;五是低调开阔仁厚的人格追求;六是坚持六十年之久的诗文创作实践。


陈建军:江少川先生编著有《现代写作精要》《现代写作概论》《实用写作教程》《新编大学实用写作》等,为中国写作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强:《华文文学在场:江少川自选集》好在又见了森林,又见了树木。全书三辑16篇,综述5篇,个论11篇,有统有分,有源有流,清楚明白,有利于教学,有利于阅读。好在情感真挚,语言朴素。修辞立其诚。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全部价值,就是为各种各样的人,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可能。读《华文文学在场》,读得明白,读得不累,是读者友好型佳作。


段维:江少川老师为人为学都是我们的榜样。《华文文学在场》是他81岁时出版的著作,一直到现在他仍然笔耕不辍。他善于从作品中提炼主题,并进行深度挖掘。


◎余仲廉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江少川教授在世界、生命的舞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婴孩、学童、青年、老叟、丈夫、父亲、学者、诗人、作家等。可是,我眼中的江少川教授,最为显著的是集青年、老年为一体,既有渊博的学识、丰硕的成果,又永葆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最为耀眼的是融儒者、学者为一炉,既有高尚的品格,又有专业的素养。


第一,江少川教授是具有高尚品格与浓厚家国情怀的儒者。


江少川教授作为一位儒者,不仅具有高尚的个人品格,以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践行着那宽厚、勤敏和慈惠等高尚的品德;还将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脉脉,深深寄托于华文文学的研究之中。在生活中,他以慈善、厚重,关爱社会帮助他人,但有所求,无所不应;以开放兼容之思想接纳年轻人、教育年轻人、影响年轻人,教导年轻人如何做学术,如何为人处世等。在研究中,他不仅强调港澳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强调华文文学作品要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脉,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表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相通相融的等。


第二,江少川教授是以学术为事业人生的坚守者。


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区分了两种意义上的“以学术为业”,即“以学术为职业”和“以学术为志业”。“以学术为职业”指的是以学术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以教学与研究作为一种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职业。“以学术为志业”指的是以学术为内在志向,以教学与研究作为一种精神与价值追求、一种使命与责任。江少川教授作为一位文学教授,在他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既是以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为职业,长期坚守在讲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又是以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为志向和事业,将华文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构成,表现出对学术的强烈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


当代旅美画家司徒维健户外写生绘画作品


第三,江少川教授既是长者又是青年。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江少川教授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开垦、精耕细作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时间里,江少川教授写就了上百篇影响广泛的学术论文,编写和出版了众多意义重大的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与学术声誉,是名副其实的长者。与此同时,江少川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研究台湾文学开始,不断将研究的视野转向澳门文学、香港文学和新移民文学,不断将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多的华文作家、作家访谈和地域性研究等许多待开垦的学术方向……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坚持着、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寻求着更新的学术生长生发点,是永葆青春活力的学术青年。


第四,江少川教授是学者精神与风范的杰出代表。


从江少川教授的学术成果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学识渊博、视野宽阔、理论丰富、研究方式与方法多样的智慧者;既有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熟稔,又有对西方文化传统的熟悉;既有对华文文学经典的重新解读,也有对新兴创作潮流和边缘文学现象的关注,既有对诗学、伦理学、发生学、文学地理学等丰富理论的熟知,又有对审美直觉和理论解读、内在与外在、个体与整体等多种方法的熟谙。与此同时,还可以清晰看到和认识到,江少川教授学术的纯粹性与兼融性,他强调文艺批评应当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这些充分说明与展现了,江少川教授不是一位普通的学者,而是具有卓越素养、高尚精神与大家风范的学者。


第五,江少川教授是华文文学的传播者、开拓者和引路人。


江少川教授在华文文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经由自己大半辈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勤奋努力,通过《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等让华文文学进入更多人的视野,通过出版《台港澳文学论稿》、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以及《华文文学在场----江少川选集》,呼吁建立合理的批评体系,推动华文文学的研究与发展。他教授台港文学课和招收台港文学硕士推动着华文文学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不仅如此,江少川教授通过自己与华文作家的频繁的交流和深入联系,加强了华文作家与中国、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使中华文化不仅传播、影响到了有华人的地方,并且传播影响到地球村更多的国家和族群。


作者简介:余仲廉,哲学博士,诗人、作家、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校董,湖北高校诗歌工作委员会顾问,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著有《行悟人生》《六根弦音》《珞珈情诗》《灵魂的解读》《珞珈山起风了》《乡关何处寻旧梦》《椿萱集》等十余部著作。在《中国书法》《解放军美术》《正信》等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在众多著名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诗词、诗评、杂文。有不少诗词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语流行。




 诗 歌 



  ❂  看 见 江 少 川

   

◎李强


看见江少川

看见哈金与虹影

余光中与高阳

这个炎热下午

来到华文文学现场

鲁磨路金域广场

不声不响

坐在江少川身旁


看见江少川

看见一个甲子

不过一节课

一个学期

看见一位八零后

还在好好学习

还在认真聆听

不停抄抄写写


看见江少川

看见春风化雨

看见润物无声

看见涓涓细流

汇成川汇成江

某个片断

故事没有讲完

传奇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李强,男,经济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热爱诗歌四十余年,写诗两千余首,出版诗集六部。坚持不动心不动笔,追求有意义与有意思相统一,喜欢干净、明亮、温暖诗歌语言。


当代旅美画家司徒维健户外写生绘画作品


  ❂  致 江 少 川 

   

◎邹建军


之一

今天,在南望山下

一栋以金子命名的楼上

二十多位学者,以语言

向您道贺与致敬,他们

喜上眉梢,也一直点头


真的不容易,六十多年

艰苦探索,努力积累

终于把脚印,留在了

广阔的桂子山,连桂花

也开满了繁茂的深秋


您说,做学问就是如此

只问耕耘,不问丰收


之二


一步一个脚印,深深

陷在夏天的泥土之中

后辈们望着您的背影

又在前方回过头来,说

这就是中国学术界上

又一头老黄牛,并且

一直走在文学研究

不太容易啃的前头


有人问您长寿的秘诀

您说,每一天晚饭后

和妻子一起,并不牵手

一前一后,一左一右

散步最少一小时以上

然后躲进一统的小楼


我说,江老并不老

少川更少,有一条长长

又弯弯的山清水秀


之三


世界华文文学的视界

逐渐地展现在您的心头

在六十多岁,您又开始

一个新的征程,和老古

一起站立,成为了

江城边上的双子楼


一个又一个作家诗人

与您展开全方位对话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

第一场大规模的交流

海山苍苍,海浪滚滚

在我手上一个个浪头


五十余篇访谈录,一百

多篇论述,在海内海外

引起了多少双眼睛未眠

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长短,不同眼眸

学界上下,四大洋里

到处都是,深情颔首


作者简介:邹建军: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副会长。


  ❂  甲辰辛未戊子江少川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赋诗以贺

   

◎周圣弘


黉门师表颂老川,睿学鸿才四海传。

笔绘华章扬善美,胸藏灼见探诗篇。

写作学科寻真谛,楚天游子觅妙缘。

华裔访谈留硕果,在场研究谱新笺。

著作等生惊文苑,甲子耕耘育俊贤。

墨韵飘香书正气,德馨远播意拳拳。

倾心学术开新界,引领风骚耀九天。

桃李芬芳是伟绩,治学精神永绵延。


作者简介:周圣弘,武汉商学院教授。


当代旅美画家司徒维健户外写生绘画作品







◎袁循


江少川教授是我在华文文学研究的领路人,是我尤其崇敬的前辈学者。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喜欢称他一句“江老师”,这朗朗上口的三个字中有敬仰,有亲切,有心安。他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辛勤耕耘四十余年,其部分学术成果汇集在新近出版的《华文文学在场——江少川选集》一书中。


所谓“在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建构文学图景。全书分为三个板块,即“台湾文学研究”“港澳文学研究”与“新移民文学研究”,有综论亦有个案。虽作为选集,但清晰可见江老师建构华文文学历史与地理图景的努力。从台港澳、到美华、到欧华、到澳华、再到日华文学,江老师学术足迹遍布全球,在整体观照中,又特别注重个案分析,将华文文学代表性作家与作品竟皆收入考察之中。纲目并举,点面结合,文学脉络清晰可见,作家谱系一目了然,体现出一种以作家与作品为中心,建构文学图景的思想与方法。


二是注重前沿观察。江老师特别善于抓住文学前沿新异质素,进而把握华文文学发展动向。如哈金、林湄、陈谦、欧阳昱、陈河、薛忆沩等笔下,异于传统移民文学的题材、主题与手法,江老师总是以多维视角,多样方法,加以挖掘提炼。他在多篇文章中,鲜明表现出对“不写则已,一写惊人”这一类作家的偏爱,就其学术研究而言,明显具有同样性质。于学者而言,原创性,独创性,把握新的动态与方向,生产新的知识与思想,至关重要,江老师的研究就具有这样的性质。


当代旅美画家司徒维健户外写生绘画作品


三是坚持对话姿态。江老师跨越山海阻隔与各个年龄层次访谈作家。其访谈均是建立在全面把握与深入思考基础之上,关键集中,直击要害,成为现今研究这些作家创作理念等问题的关键钥匙。江老师多次指出:“过度阐释并不可取”,这体现出他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观,实事求是的作风,知人论世的准则。优秀批评家与优秀作家往往是高山流水的知音,相互成就的诤友,如别林斯基与果戈理。但是这一常识今天已为很多人忽视。不了解作家,何以体味作家匠心,何以影响作家创作?


四是注重经典建构与学科建设。作为华文文学从筚路蓝缕到群峰耸立的见证者,江老师始终自觉以文学批评、教材编写、作品编选等方式推动华文文学经典建构。他坚守学科建设意识,引领众多年轻学者深耕这一领域,主编教材服务国内众多高校,有效推动华文文学传播与接受。江老师以长远眼光,自觉推动华文文学诗学建构,对诸多关键术语、方向方法、底层逻辑提出富于创造性的意见。


五是注重作品“文学性”探讨。或许是由于早年深厚丰富的写作学研究与教学经历,或许是由于毕生沉醉的诗歌散文写作实践,江老师特别擅长和注重作品文学性分析。他总是以敏锐感觉,丰富联想,深沉体验,体味作品玲珑精微美学意蕴,发现作家匠心独运艺术建构。学者指出,所谓“文学性”其实指向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些常识,诸如语言、结构、技巧、境界之美。但这样一些常识常遭至遗忘。好像所谓研究,套上一套理论就显得高大上。但实际上文学的艺术建构,恰是文学凝定为文学的基本标志,是最能承载作家个性的地方之一,是文学最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愿江老师日月昌明,松鹤长春,学术长青!


作者简介:姓名,袁循,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世界华人
世界华人周刊,聚焦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助中国走向世界。2007年美国芝加哥创刊,2011年移师加拿大温哥华。13910272918/778-987-3260,1065780000@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