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52期港澳专版

健康   2024-11-05 21:59   安徽  

(总第0872期)综合版 第252期





各位好:《世界华人周刊》第252期综合文学版刊出港澳专辑,香港诗人宝诗贝组稿,并撰写导读如下:


潘耀明先生的文章《武侠双雄:金庸与梁羽生的百年回眸》通过纪念金庸与梁羽生两位武侠大师的百年诞辰,探讨他们在新派武侠文学中的贡献,论述了梁羽生开创武侠小说的先河,虽然金庸后来居上,但梁羽生对武侠文学的影响深远不可忽视。


作家江扬《大侠·小友——写在金庸百年诞辰》通过与金庸的亲身互动,回忆了这位武侠巨匠的人格魅力与文学成就。文章不仅讲述了作者与金庸的对话,还揭示了金庸作品对读者深远的影响。


宝贝儿的《香港饮茶简史》诗歌描绘了香港茶楼文化的悠久历史与其对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茶楼的喧哗与安宁形成对比,象征着香港市井文化的脉动与生命力。


本期介绍三部作品,《诗情薄九天——行走的风采》诗集展示了蔡丽双对文学的执着与奉献,收录了她三十年来的精彩作品及摄影。她以深情细腻的诗笔,描绘了人类的情感与生活困境,令人深思。《我看到天空的蓝色很谦卑》诗集收录魏鹏展的百首新诗,展示了他对大中华地区文学和文化的独特见解。书中作品探讨了诗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出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感悟。招小波的《当代诗人 诗列传》用诗歌形式为600多位中国当代诗人立传,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和创作历程。该书通过个人风格与诗坛多样性,记录了当代诗歌文化的演进与成就。


敬请分享、转发,谢谢!



主办单位:世界华人周刊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  欧美影视协会  北美中文作家协会  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

社长:张辉      主审:陈瑞琳

主编:黄宗之   副主编:张奥列

综合文学专版 本期责编:百草园

顾问:公仲、白舒荣、张桐、江启光、石钟山、朱文斌、苏炜、周励、薛海翔、张翎、陈瑞琳、刘荒田、陈河、朵拉、倪立秋、蔡维忠

刊头设计、版面编辑:闫利芳 郭丹丹

微信公众号编辑:褚丽君

网址:www.sjhrzk.com

商务合作和投稿:张辉,电话:778-987-3260(温哥华)、13910272918(微信)

电邮:1065780000@qq.com

香港著名画家林天行先生的绘画作品《景象香港》

港澳专版, 组稿:宝诗贝



潘耀明


香港文学馆正在筹备新的武侠主题展览,我一直说,香港对梁羽生这位新派武侠文学的开山之祖关注是不足够的,今年也是梁羽生的百年诞辰,藉此文以纪念。


今年有两个武侠大师诞辰一百周年,一个是金庸,诞生于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日;另一个是梁羽生,诞生于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梁羽生的第一部小说《龙虎斗京华》写于一九五四年,一炮而红;金庸《书剑恩仇录》于一九五五年开笔。梁羽生一九五四年开始共写了三十五部武侠小说,金庸从一九五五年开始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从以上简单资料的胪列可知,梁羽生是先于金庸一年写武侠小说的。以开创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而论,非梁羽生莫属。公道地说,没有梁羽生也没有金庸。金庸是后来者,而且是后来居上的。金庸在梁羽生逝世时拟了一段梁羽生的话说:“明明金庸是我后辈,但他名气大过我,所有的批评家也都认为他的作品好过我。”虽是金庸写的话,却说到梁羽生的心里去了。有道是“既生瑜何生亮”,梁羽生对此一直是忿忿不平的。他曾化名写了《金庸梁羽生合论》,用以扬梁抑金,大大吐了一口乌气。只是这篇文章后来被人戳穿了,对梁羽生来说,就有点不好玩了,不免为人所诟病。平心而论,梁羽生的旧学根柢是比金庸要好,诗词歌赋楹联样样精,这是金庸自己所承认的。


金庸曾写道:“后来他应《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兄之约而写《龙虎斗京华》,我再以《书剑恩仇录》接他《龙虎》之班,我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不久之后,陈凡接写一部武侠小说,我们三人更续写《三剑楼随笔》,在《大公报》发表,陈凡兄以百剑堂主作笔名。武侠小说不宜太过拘谨,陈凡兄诗词书法都好,但把诗词格律、国文的之乎者也用到武侠小说上就不大合适了。所以他的武侠小说没有我们俩个成功。”金庸说陈凡武侠小说写得不好的毛病,恰恰是他对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借山打石的隐喻,梁羽生武侠小说也有这一毛病。


香港著名画家林天行先生的绘画作品《景象香港》


金庸与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孰优孰劣,其实读者最心水清。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梁羽生是开创新武侠小说先河的一代宗师。他的武侠小说没有金庸写得好,但他的作品曾拥有广大的读者。有一次文友相聚,谈起林青霞与张国荣主演的《白发魔女传》可谓双剑合璧,端的是神乎其技,特别是水畔挑情的一幕,看得人如痴如醉。我当堂表示作者梁羽生也应记一功。


令人遗憾的是,今年也是梁羽生诞辰一百周年,金庸先他一个月而生,在梁羽生写作及工作大半生的香港,却乏人提起他,无声无息。从政府到民间,对金庸百年诞辰的庆贺活动闹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对梁羽生竟然只字不提,令人大惑不解。倒是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做了一场“百年梁羽生·永存侠影在人间——纪念梁羽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稍可告慰这位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地下之魂!


有南京雕塑家陈建华,通过钢琴大师刘诗昆转述说要捐赠一座金庸雕塑给香港文学馆,我让刘大师代转话情商陈先生再作一座梁羽生的雕像。这位艺术家果然爽快,一口答应,在很短时间内雕了一座梁羽生雕像,让这两位“同行同事同年”“亦狂亦侠亦文”的好友在香港文学馆并肩而立,共话桑麻!


作者简介:潘耀明,笔名彦火。先后任职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编辑、香港中华版权代理公司董事经理、南粤出版社总编辑、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明文出版社总编辑兼总经理、《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明报•明月湾区》主编。现职香港文学馆馆长、《明报月刊》荣誉总编辑、《香港作家》网络版社长、《文综》社长兼总编辑。出版评论、散文二十七种,分别在内地、港台及海外出版。近著有《用生命写作的人──名家岁月留痕》(2024年1月,台湾远景出版社)、《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2021年5月,作家出版社)、《山水挹趣》(2018年,香港中华书局) 等。1994年凭《竹风.竹笑与血性》文章获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之第九届《海峡情》文学奖,首届《四海华文笔汇》授予散文特别奖。2009年9月,分别获日本圣教新闻社颁发“圣教文化奖”、香港国际创价学会颁发“香港SGI”奖状。“鉴于潘耀明先生在企业创新领域和对亚洲社会、文化及经济方面的杰出贡献与成就”,2019年9月8日获得亚洲知识管理学院以“文采四溢 学子楷模”赞词,颁授2019年度“亚洲华人领袖奖”。






◎江扬


曾经采访过金庸先生,那是1998年初夏。我在香港文汇报任首席记者,接到随同金庸先生去杭州的采访任务。


上世纪最后几年,中国多所高校掀起合校热潮,浙江大学也是其中之一。


刚刚从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退下来的张浚生回到母校,负责当时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事宜,成立浙江大学。


报社总编对我说,张浚生特意邀请金庸访问杭州,只有我们香港文汇报派记者去,你是“独家”。金庸先生是我久仰的大侠,在他创造的江湖世界里气象万千。“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为自己14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写的一个对联,分别取自小说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初期短篇小说《越女剑》。15部武侠作品充满刀光剑影,部部扣人心弦。赤胆忠心的郭靖、有情有义的乔峰、爱恨分明的杨过、豪迈不羁的令狐冲……也许可以这样说,凡有华人处,皆有金庸书。我欣然前往。到杭州天已渐黑,热心的朋友约我第二天清晨去西湖边采莲蓬。她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吃上西湖的莲蓬和荷叶,就会让杭州人有一种过夏天的仪式感。


天刚亮,我走出酒店,西湖就在旁边。只见湖面荷叶在动,“啪嗒”“啪嗒”莲蓬被折下的响声不断。“采莲人”是湖面养护工,他们坐在一只大小合适的墨绿色澡盆里,在荷花荷叶密集的地方穿行采摘。听闻当地推出荷香套餐,吸引市民早早排队购买莲蓬,每人限购三个。朋友送给我两个莲蓬,绿油油像个小碗似的,里面的莲子冒出圆圆的小脑袋,我兴冲冲地拿回酒店。


香港著名画家林天行先生的绘画作品《景象香港》


来到餐厅,进门就遇上浙江大学负责人张浚生陪同金庸夫妇入座。当金庸看到我手举的莲蓬,脱口而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我连忙应和道“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宋·洪适)。金庸笑眯眯地直点头。我请服务员剥开莲蓬,端上餐桌与大家尝尝。


张浚生说这是长在西湖里的莲蓬,无公害。我拿起一颗莲子放进口中,里头的莲心,还没来得及透出苦味,嘴里甜丝丝的。金庸边吃边说:“真嫩,好久没吃过刚采的莲子。”


我提起金庸在《神雕侠侣》开篇里写道的神秘深宵怪客,当几个顽童欺负女孩子时,就见“那怪客头顶的两个莲蓬一晃落下。他张口伸舌,卷在牙上咬住,运气一吸,数十枚莲子都到口中,随即一喷而出,打得众顽童脸上十分疼痛。几个顽童大声叫喊,转身便逃。”


莲子本是柔软之物,可是被那怪客运气喷逼,这种典型的口吐莲子功,十分了得。在金庸的小说中,我读到许多的武术门派,我好奇地问金庸先生:“您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


金庸笑着说:“有些武术门派本来就有,像少林、武当。当然,也有一些武术门派是我想象出来的,像降龙十八掌就是我从《易经》中想象出来的。你也看武侠小说?”


“当然看,而且读了就放不下。您的小说创造了一个超脱现实的江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是非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您的作品无论是描写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是抒写拳拳温馨的亲情,都充满着对人性光辉的刻画。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都有极大的魅力而为众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所喜爱。我儿子更是您的忠实读者,他用储存的利是钱购买了您所有的作品。同时,还读完您所有的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读过好几遍呢。”


金庸兴奋地问小儿多少岁?我答:“13岁。”他接着问:“你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读吗?” 儿子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听他说同学们都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也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他觉得金庸的小说比起学校要求读的文学作品人物更丰富、情节更生动,也更让人信服。


“小儿最喜欢我的哪一本书呢?”金庸接着问。“他最喜欢的作品是《笑傲江湖》,尤其喜爱书中男主角令狐冲,他认为是您作品中最潇洒,活得最自在的人。而让他感动的是令狐冲从头到尾都在一个受伤状态,却一直很豁达很从容地去面对这一切,毫不在乎江湖上名利的追逐。”


金庸点头赞道:“喝酒海量不奇怪,做人要海量,看书要海量。”我提出请先生为儿子签名,金庸爽快应承,让我送书去他在《明报》的办公室。


《香港文学》总编游江先生的画作《繁花》


回到香港后,我告诉儿子金庸先生答应为他签名,儿子兴奋地跳起来!他立刻拿出《鹿鼎记》,我问他为何不是《笑傲江湖》?儿子说,《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虽然严格说不算是一部武侠小说,他的主人公韦小宝甚至连一点武功都不会。但在许多人的眼中,《鹿鼎记》是金庸的登峰造极之作。


当我将金庸签名的《鹿鼎记》送回给儿子时,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的扉页,只见上面写着:“欧扬小友”。下面签名:“金庸 一九九八年六月四日”。


“小友”两个字,让儿子兴奋了好久,为自己第一次与心目中的大侠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他说将会视为宝贝般珍藏。


26年过去了,大侠已经远去,小友也已成人,但那隽永的签名没有褪色,就像小友的记忆一样鲜活。儿子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化学博士期间,仍然重读金庸作品,重温大侠的江湖。相信不论经历多少岁月,不论走过多远的路途,他都不会忘记点燃过心灵的那束温暖阳光,把当时的喜悦永远珍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本文首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江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


 诗 歌 

香港饮茶简史


◎宝诗贝 (香港)


茶楼在早晨的雾气中醒来,

喧嚣的市声伴著茶香四溢。

一壶滚水,几片绿叶,

茶楼的喧哗如潮涌来,

香港的早晨,饮茶开始。


窗外车如流水,楼阁高耸,

茶楼内却依是旧日时光。

点心车来回。

烧卖、虾饺、点燃味蕾。

阿公阿婆儿女相伴,

人们聚此话家常国事。


壶中茶叶飞舞,

历史的画卷在杯中展开,

旧时的风华,如茶般醇厚。

战火的硝烟,曾掠过天际,

但茶楼依旧,如避风的港湾。


时代变迁,如茶之浮沉,

每一杯茶都有故事,

苦后回甘,茶香永存。

茶楼的喧哗,不曾停歇,

如香港的脉搏,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宝诗贝,原名江芬(中国香港)。香港诗人联盟及维港作家汇常务理事、《香港诗人》报编委、国际华文诗人协会理事、香港文促会会员。获中国诗歌万里行“白伏美”杯首届美容诗歌佳作奖及中国诗歌万里行首届“开甑杯”华文诗歌大赛奖、香港诗人联盟十周年优秀新诗奖等。

香港著名画家林天行先生的绘画作品《景象香港》

新 书 介 绍

《诗情薄九天——行走的风采》蔡丽双著


新诗集《诗情薄九天——行走的风采》收入了蔡丽双驰骋海内外文坛三十年来的224页彩色照片,犹如一幅行走的风景线,印证了她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众多文坛前辈、诗朋文友、作曲家、歌唱家、蔡丽双杯获奖者,可以从中觅寻到自己的倩影,获得赏心悦目的微笑!


本书选登了蔡丽双的组诗十九章,其抒情的优美,道德的深度,恒久的哲思,富于立体感。蔡丽双凭着谦卑、怜悯和博爱善心,将人类生存的困苦、人文本色的内涵,揉进了她纯朴、扎实、澄清的诗文。她挥洒昂扬而委婉的健笔,放声礼赞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宽阔的视野描绘出人类生存的悲欢苦乐,鼓舞人们坦荡地面对生活,珍惜拥有,正视逆境。其诗风隽永而意味深长,达到意与象、情与景 的交融。是一本值得研读和收藏的好书。


香港著名画家林天行先生的绘画作品《景象香港》


《我看到天空的蓝色很谦卑》


这本诗集收录了一百首新诗,是魏鹏展继《在最黑暗的地方寻找最美丽的疤》之后第二本诗集。书中的作品都已发表在大陆、香港、台湾和外国的文学杂志或报纸上,是一本新诗结集。读者可以从诗集中了解大陆、香港、台湾和外国不同的文学刊物和报刊的选稿风格,又能了解一位香港诗人和教师的思想感情,从侧面认识香港文学和文化。


本书作者曾出版《新诗创作法》,读者可把两本书对读,了解一位诗人如何实践他的文学主张和理论。


《当代诗人 诗列传》

(上下卷)


《当代诗人 诗列传》(上下卷)是香港先锋诗歌协会会长、《中国流派》诗刊社创刊社长、“诗坛人物诗”系列撰写人招小波撰写的一部诗集,它详细记录并展现了中国当代600多位诗人的作品和创作经历。作为先锋诗歌协会会长,招小波以诗歌的形式为众多诗人立传,出版了《小雅》《七弦》《诗列传》《提灯》《星图》《当代诗人诗列传》共六部专著。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诗人的个人风格,也反映了当代诗坛的多样性与活力,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至今已著有诗集十六部。

世界华人
世界华人周刊,聚焦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助中国走向世界。2007年美国芝加哥创刊,2011年移师加拿大温哥华。13910272918/778-987-3260,1065780000@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