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美国老人变卖家产回中国,只为一句承诺
健康
2024-10-12 17:25
安徽
作者:余叶子
当一位白发苍苍的美国老人,在山东聊城见到素未谋面的周保玲后,她从包里颤颤巍巍地取出一张照片,递给对方。
“我等了60多年,走了这么远的路,就是希望有一天,能亲手把这张照片带回来。”
周保琳接过照片,有些不可思议: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父亲小时候的模样。”
●
周保玲的爸爸周仁杰小时候照片
几年后,这位老人直接将家搬来了聊城。
十几年后,聊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牧琳爱的名字。
美国老人为何要为一张照片飘洋过海,将生命最后的时光留给聊城?
背后的故事很是动人。
在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北侧,临河而建有一座双层基督教堂,青砖红瓦,风格独特。
●
山东聊城基督教堂
这座教堂建于清末民初,由美国传教士牧鸿恩主持修建。
1916年,怀着传教梦想的牧鸿恩登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
●
牧鸿恩
1917年8月11日,牧鸿恩与妻子玛莎在北戴河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牧琳爱。
●
牧鸿恩一家合影
后来北戴河战乱频发,一家子被迫搬到山东聊城。牧鸿恩一面办教会、修教堂,一面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人。
聊城几乎承载了牧琳爱所有的童年,直到她13岁离开。
那时的中国刚刚告别旧时代,战乱频发、民生艰难。在牧琳爱童年的记忆里,夜里经常爆发枪响,很多人死在街道上。战争所带来饥饿、恐慌像一道阴影,让年幼的她无比憎恶。
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父亲的助人善
举给她示范了另一种生命价值。
牧鸿恩喜欢骑着小毛驴去附近村庄传教,遇到路边流离失所的人,常常捐赠一些衣物和食物,哪怕自己手里也过得紧巴巴。
●
牧鸿恩与当地孩子们
耳濡目染下,牧琳爱也会把家里的糖果偷偷分享给周围的小朋友。
但牧琳爱的玩伴非常少——母亲玛莎不同意她和中国小孩玩。
●
玛莎
1920年代的中国瘟疫蔓延,玛莎的儿子,牧琳爱的哥哥,在4岁时不幸感染瘟疫夭折,成为玛莎心底难以释怀的遗憾。
母亲怕牧琳爱也感染瘟疫,严格规定了她的交友范畴,所以牧琳爱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堂度过的。
然而,母亲的顾虑并不能阻挡孩子们的纯真的互动。
周仁杰的出现,给牧琳爱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虽然两个小孩语言不通,但喜欢画画的周仁杰用线条作为语言,巧妙搭建起了分享的桥梁。
很快,牧琳爱收到了周仁杰送来的礼物——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的田园风景画。
小女孩爱不释手,把这画挂在房间里,每天都能看见。
渐渐地,牧琳爱的房间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画,画上的各色小花陪伴着她,装点了原本匮乏的童年。
●
年幼时期的牧琳爱
多年以后,牧琳爱回忆起这位玩伴,都深感可惜:他有绘画的天赋,如果能得到正规培养,肯定大有前途。可惜那时的中国,普通人饭都吃不饱,哪里敢奢望专业的美术指导。
时间一晃又过去好几年,中国的动荡局面并未缓解,流民遍野,硝烟四起。
父亲考虑到家人的安全,决定返回美国。
突如其来的别离,让牧琳爱很是不舍,她哭着对周仁杰等几个小伙伴说:“你们等我,我以后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相信我!”
没想到,她与周仁杰这一别,再也没有等到重逢那天。
回到美国的牧琳爱,像其他普通美国女孩一样读书、恋爱、工作,开启了与在中国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在牧琳爱的心里,并没有忘记要重返中国的承诺。
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促使她大学选择了护理专业,她认为中国人需要健康,需要更先进的护理知识。
●
牧琳爱成功考取护理学硕士学位
倘若有一天重返中国,她所学的技能一定能帮助更多的中国人。
读书期间,牧琳爱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男友名叫埃德温,主修社会学。
●
牧琳爱和埃德温
陷入爱河的她曾跟男友一起憧憬未来:等我们以后结了婚,一定要到中国去生活。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埃德温无法理解女友的愿望:我们为什么要到遥远又贫穷的中国生活?
为此埃德温甚至提出了分手:如果你一定要离开美国,我们只好分开了。
几经挣扎,牧琳爱暂时放下回中国的计划,尊重男友的意愿,留在美国成家立业。
●
1941年,牧琳爱与埃德温在丹佛市结婚
“当你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是你生命的中心。所以我只好把梦想放到一边,但我的梦想并没有破灭。我是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为了完成我想做的事情,我可以等待很多年。”
后来,取得护理学硕士学位的牧琳爱,顺利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儿童医院工作。勤恳敬业的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路从普通护士做到了医院院长。
夫妻俩养育了四个子女,在丹佛市不仅有了自己的家庭别墅,还拥有40英亩山林,日子平静且幸福。
时间如流水般逝去,看上去已然安定在美国的牧琳爱并没有忘却自己当初的誓言。她订阅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杂志,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发展,耐心等待着一个时机。
1950年,牧琳爱偶然从杂志上看到中国抗美援朝的消息,她突然眼前一亮:我懂护理,我可以去中国援战。
她一面跟美国政府写信,申请出国;一面告诉丈夫自己的计划。
这一次,丈夫依然摇头:中美关系这么紧张,你孤身前去太危险。
几天后,美国政府也回信拒绝了牧琳爱的出国申请。
70年代,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的融冰之旅。牧琳爱看到新闻后,兴奋地找到丈夫。
●
1970年代的牧琳爱和埃德温
埃德温瞬间明白了妻子眼神里的期待,这一次,他给妻子画了一个饼:等中国富裕起来后,我们再考虑去的问题。
在丈夫一次次的拒绝里,牧琳爱深知身边的人难以理解自己的中国情,但她也始终没有放下对中国的牵挂。
时间的书翻了一页又一页,漫长的岁月让牧琳爱从一个活力满满的姑娘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1992年,牧琳爱的子女们都已各自成家,她和丈夫也圆满结束了职业生涯,成为自由自在的退休老人。这一年,她再次向丈夫提议:
咱们去中国旅游看看吧!
●
老年
牧
琳爱和埃德温
这一次,埃德温没有拒绝。
得到丈夫支持的牧琳爱高兴地当即跳起了舞,等了60年,终于要回到魂牵梦萦的中国了。
前往中国前,牧琳爱特地给聊城政府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自己童年在聊城的生活经历,恳切询问周仁杰的联系方式以及当年那所教堂的情况。
牧琳爱很期待与童年伙伴的再见,他们现在过得好吗?60年容颜大变,会不会认不出来?
很快,牧琳爱收到了聊城政府的回信,遗憾的消息传来:周仁杰已经不在人世了,而今只有他子女的联系方式。
信上,聊城政府还详细告知了牧琳爱那座教堂的情况,热情欢迎她回聊城,故地重游。
读罢五页长的回信,牧琳爱满是感动,她告诉丈夫:中国是她的另一个故乡,她要找的人是她的亲人,即使周仁杰不在了,能见见他的子女也是好的。
1992年11月,75岁的牧琳爱,终于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回聊城的那一天,牧琳爱感受到久违的亲切感:周仁杰的女儿周保玲热情地拉着她叫“姑姑”,政府还专门给她配了一名翻译。
●
牧琳爱夫妇跟周仁杰家族后人合影
周家人详细地跟牧琳爱分享了周仁杰后来的人生轨迹,牧琳爱也终于将她珍藏了60多年的照片“物归原主”。
照片是牧琳爱的父亲为周仁杰母子拍的,距今已相隔近一个世纪。他们在牧琳爱看来,是无数中国人的缩影:朴素真诚,友善乐观。
●
周保玲拿着牧琳爱带来的父亲与奶奶的合影照片
周保玲自己也感叹万千,父亲小时候原来长这样,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父亲儿时的照片。
牧琳爱一直担心失去音讯的周仁杰遭遇离乱等不测,没想到他的子女后来都发展得很好,各自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
看到在中国的“亲人”家族繁荣,这对她来说也是另一种圆满。
后来,她还回到了自己父母曾经工作过的教堂,古树和青瓦仿佛都是离开前的样子,满满的童年回忆扑面而来——虽然已经跨越了几十年的时光,但聊城人传递给她的善意一如当年,亲切又质朴。
这一趟中国之行,牧琳爱夫妇待了两个月。他们还去了海南、西藏、广西等地,感受中国辽阔的风景与时代变迁。
一路上中国人的热情与质朴也深深打动了埃德温,他不禁跟妻子感叹:原来中国和自己想象中的是那样不同!怪不得你总牵挂着这里。
旅行结束后,牧琳爱回到美国的家,继续过起了安然平和的退休生活。
无论是丈夫还是孩子们,都以为牧琳爱已经
圆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中国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并未彻底地放下。
1998年,丈夫埃德温因病逝世。牧琳爱看着渐渐空荡下来的房子,心里有个想法不断涌出:孩子们都成家了,老伴也走了,我要去到更需要的我的地方。
于是,这位80多岁的老人果断卖掉在美国的所有家产,再次给中国政府写信:我
想回聊城的农村,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999年,当牧琳爱再次回到聊城时,瞬时引发了周围村民的好奇:美国老太太独自来中国干啥?
在给中国政府的信中,牧琳爱诚挚地解释了自己的“定居”愿望:“我想生活在中国一个贫困的村庄,引进新植物和蔬菜,尽可能地帮助乡亲们。”
●
牧琳爱在中国的家里
考虑到牧琳爱82岁的高龄,聊城政府在交通较为方便的阳谷县刘庙村给牧琳爱安了家。
看到政府给她安置的带小院的新家,牧琳爱又是感动又是担忧。
她看着屋子里的新彩电、新空调和新电脑,已经超过了其他普通村民家的生活条件。她找到村支书,坚决付清了所有购买家电和家具的费用,并主动要求缴纳房租和翻译的工资。
“我不是来中国养老的,我是来扎根的,我想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如果我的到来给你们添了麻烦,我会感到很愧疚。”
很快,村里人就感受到这位美国老太太的“不同”。
她先是在院子里种满了各色的鲜花,还请人做了一面带喷水装置的假山,院墙上也自己涂鸦了生动的壁画。
●
牧琳爱在花园里采花
左邻右舍被老太太家美丽的花园吸引,常常有不少老人小孩前去串门。
牧琳爱非常欢迎乡亲们的到访,她渐渐学会了用不太流利的中文与邻居唠嗑。邻居走时,她还会送上一些鲜花盆栽给他们。
后来刘庙村很多人家里都养起了花,整个村庄被多彩的花草树木包裹,成为别人羡慕的大花园。
回中国前,牧琳爱一直有个愿望:在贫困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
到了刘庙村后,她发现这里已经有一所小学了,便改变主意为小学自费出资3万多美元,添置了20多台电脑,弥补学校信息硬件设施的不足。
这在当时的乡村小学,简直不敢想,连很多老师都没有接触过电脑。
牧琳爱先是手把手地教老师们键盘和网页操作,再由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引领学生接触网络世界。
为了助力学校的英语课程,她还义务当起了孩子们的英语外教老师,无偿辅导孩子们学英语,有时甚至会免费给镇上的英语老师做培训指导。
●
牧琳爱与孩子们在一起
学校感念这位老人的倾情付出,将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牧琳爱也受聘为荣誉校长。
●
牧琳爱就任中美友谊小学名誉校长
在刘庙村,牧琳爱的名字无人不晓,她不仅关注村里的教育,还将援手伸向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她自己掏钱为村里修公路、建果园,为村里老人购买100多副老花镜,还扩建图书室,往山区捐赠图书……
●
牧琳爱出席捐赠活动
2001年,她请城里的专家到刘庙村为村民做体检,发现有10来位老人需要做白内障手术。见此,她立马自掏腰包为老人们出了手术费。
“
(看见)
你们能看书、能做事,我很高兴。”牧琳爱的愿望从来都很朴实,只希望身边的人过得更好。
后来她又想法联系国外的朋友,为当地医院赞助了一批昂贵的医疗器械,助力医疗发展。
十几年间,牧琳爱从刘庙村的“异客”,变成了心怀大爱的“侠客”。
●
村里人给牧琳爱过生日,牧琳爱带他们参观自家花园
人们敬重这位善良的老人,更惊叹于她对中国的深情。据不完全统计,牧琳爱为在中国居住期间,陆续捐赠款项达70万元,助人事迹多得数不清。
2007年,她被评为“感动山东十大人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知晓牧琳爱的名字。
鲜为人知的是,助人豪爽的牧琳爱,对自己却近乎吝啬——一件粉色毛衣能穿十来年,衣食住行都格外节俭。
很多人不能理解老太太的这种选择,她只淡淡地说:
“我只要求简单的生活,以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样我就很快乐。”
每到圣诞节的时候,牧琳爱都会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拉着一头小毛驴,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
牧琳爱每到圣诞节都会装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发礼物
也许,在孩子们的眼里,牧琳爱就是能让愿望成真的圣诞老人,她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刘庙村的面貌。
牧琳爱自己却说:“我父亲以前
(在中国)
经常骑着毛驴出门,我喜欢毛驴。”
童年里父亲救济穷人的影子,深深烙印在牧琳爱心里,多年以后,她如愿牵起了心爱的毛驴,将爱传递下去。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因冠心病永远地离开了。仿佛冥冥中的宿命,她将生命的句号画在了人生初始的地方——聊城。
●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因冠心病去世,享年96岁
老人的葬礼上,无数的人前来送行,神色哀痛。这其中有她的邻里朋友,有她曾帮助过的人,以及越洋而来的她的女儿。
女儿西尔维娅在谈及母亲所做的一切时,眼神里满是理解:“这是她出生的地方,这里是她的家乡,她在这里感受到了很多的爱,她想献出她的光和热。”
●
西尔维娅
葬礼上,西尔维娅拿出了牧琳爱的护照,她要为母亲完成最后一个愿望——护照上贴着一个特殊的小卡片,是志愿捐赠遗体证明。
牧琳爱最后的一个愿望竟是:把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院,助力医学研究。
●
在88岁高龄之际,牧琳爱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并将遗体做成标本捐赠给医学院或者研究中心,供医学科学事业研究。图片来源:齐鲁网
牧琳爱生前,面对媒体采访,曾无比真诚地说过: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
牧琳爱雕像
在生命最后的余光里,她尽己所能地传递爱心,用行动践行了儿时对中国伙伴的承诺:相信我,我还会回来的。
时间为牧琳爱做证:
她信守了承诺。
落叶归根,这位传奇的美国老太太,终于在中国找到了归属。
大爱无疆,愿这份赤子真情永不被遗忘。
●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
|
“美国奶奶”牧琳爱去世 行善14年感动中国人
[2] 档案
|
外国人在中国
[3] 山东商报
|
盘点牧琳爱一生:13岁就立誓回中国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zEyODE4MQ==&mid=2247507817&idx=1&sn=98e0f68c5639a407b15681f7cad21131
世界华人
世界华人周刊,聚焦全球华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助中国走向世界。2007年美国芝加哥创刊,2011年移师加拿大温哥华。13910272918/778-987-3260,1065780000@qq.com
最新文章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52期港澳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51期旧金山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50期绘画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49期澳洲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48期人物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47期洛杉矶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46期综合文学版
美国老人变卖家产回中国,只为一句承诺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45期加拿大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44期影视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43期纽约专版:之光《红黑时代》专辑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42期综合文学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41期欧洲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40期绘画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39期东南亚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38期人物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37期综合文学版:中秋特刊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36期综合文学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35期日本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34期绘画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33期旧金山专版
中式英语火到海外,震撼老外一整年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32期绘画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31期澳洲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30期综合文学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29期洛杉矶专版
首富钟睒睒:我就是一个农民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28期影视专版
“消失”7年的最美王妃,突然现身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27期欧洲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26期综合文学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25期加拿大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24期绘画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23期纽约专版
宗馥莉为何出走娃哈哈,叔叔透露真相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22期综合文学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21期欧洲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20期人物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19期东南亚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18期人物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17期日本专版
豪捐25亿,这位福建玻璃大王深藏不露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16期综合文学版
71岁中国老人,打破西方20年封锁,让欧美成为粉丝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15期旧金山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14期影视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13期澳洲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12期综合文学版
《世界华人周刊》(文学版)第211期洛杉矶专版
《世界华人周刊》(综合版)第210期绘画专版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