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的奇迹(二)——《易拉罐平衡》与《气体转移》

教育   科学   2024-07-19 18:08   广东  
早点关注我,精彩不错过!

上篇我们聊到了易拉罐用来变魔术的一些特点,重点介绍了《硬币入可乐》这个经典作品,相关内容请戳:


易拉罐的奇迹(一)——硬币入可乐


很多年以来,我会的易拉罐作为道具的魔术就《硬币入可乐》一个,市面上能学习的相关素材实在是稀少,而且它使用道具的方式实在太过于特殊,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举一反三的应用,更别提系统了。但是,魔术师们的智慧可不是吃素的,那些不知道怎么想到的东西,居然可以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生产,毕竟每个人一辈子想出一个,你就一辈子也学不完了。

接着我们继续看以易拉罐为道具的那不知道怎么想出来的魔术。


易拉罐平衡


视频1 易拉罐平衡

前些年,偶然抖音刷到了一个杯子平衡的魔术,然后是易拉罐、饮料瓶等的平衡。我是从百度那个时代开始用搜索的方式积累最原始的魔术知识的,可不像新一代熟悉了短视频的推荐方式,不过偶尔的好东西,还是不要错过。这个效果给了我难得的震撼,仍旧是因为它性价比极高,用的东西简单,却足够震惊,和《硬币入可乐》一样,也就比《美国皮筋枷锁》差点了。而且,这个作为物理力学相关课程的素材,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秘密方面,我同样本以为又是什么引线和各种复杂的支撑,没想到这还真就是直接天然成立的物理事实。只不过这个事实平常不怎么被观察到,和常识违背,一般是看到现象,才能用物理知识慢慢反推其原因。这便有点像数学魔术的味道了,都是事实,只是你不理解而已。

在20231103的雅礼中学数学魔术进校园活动中,第一次上魔术中的物理课《力的平衡和稳定性》,这便作为了我的魔术核心素材之一,用得恰到好处,我十分满意。

魔术表演方面,当然不能只有这个现象呈现,没有前因后果,起承转合。于是自然地加上了用魔术师的毛巾+水+杯子 vs观众的裸杯子的diy的pk情节,然后反跌出这些获胜的不当因素后,再用易拉罐的平衡收尾。整体结构小而美,没有太过复杂,算是合情合理的简要设计了。

最后说回易拉罐的秘密。玻璃杯的侧沿和桌面基本是单点接触,因此是很难平衡的。而增加毛巾则因为其弹性,可以变成一个小山谷的凹槽。把杯角迁入进去,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稳定平衡态,能够抗扰动而长久保持住。另外增加一点水是为了降低重心,使得偏移力矩变小,不过实验表明水的关系不大,反而还容易打湿,不要也无妨,这就是杯子平衡的部分。而易拉罐的原理则不同了,因为易拉罐的底部设计是有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两个环的,因此当易拉罐倾斜的时候,刚好两个环都可以接触桌面,那就有两个接触点了。而因为是环形的原因,哪怕没有第三个点,其受到扰动的运动也仅仅是在环上滚圈而已,就像一个轮胎滚动着要完全到倒下之前的地面轨迹那样。

不过环形方向是比较好平衡的,毕竟里面有水,惯性还是够的,不是轻易就能滚走的。水的量我没有严格量过,因为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大约1 / 4罐左右就行,多了少了很容易在倾斜摆放的时候感知出来,简单调整一下就好了。

那两个环的另外一侧其实也构成一个凹槽,而那边刚好是硬币能够短暂有个容身之所,《硬币入可乐》这个魔术得以成立的基础。至于可乐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我想可能和结构的稳固,不容易倒,甚至省一点可乐都有关系,这个我就没有深究了,有知道的小伙伴欢迎评论,我暂且只做到用了这个现象。

这个魔术算是魔术+X教学的典范了,用魔术作为吸引人的源头,引发学生思考背后的东西,掌握知识和技术。希望魔术+X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在我这里有机会和更多的孩子们见面。



体转移


视频2 气体转移

这个魔术严格来讲算不得易拉罐性质的魔术,而是个气体性质的魔术。而易拉罐只是作为一个不透明、密封的容器使用。不过市面上最常见的不透明密封容器,能满足做气体转移要求的,还真就是易拉罐了,简直天选之子。

魔术来源是刘谦在很多综艺节目上的表演。感觉这个魔术就是典型刘谦喜欢的风格,有很多表演和幽默的因素,魔术效果强烈,但需要很多语言的包装。所以在魔术表演上,如何去烘托神秘和不可能的气氛,掌握好时机,是最重要的,毕竟整个魔术的效果就在最后那20秒而已,前面都像是吹水的,类似于《舞台10张牌隔空取物》一样。

而表演部分还有一项必须完成的事,那就是在观众摇晃完一罐饮料后,必须有大约1分钟的时间才比较保险,二氧化碳会重新溶于可乐,而不会再冒泡。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凑够这1分钟。我自己尝试表演的时候测了下刚好1分钟,台词内容和节奏合适的话,应该不算太难。

另外,这个魔术我打算作为魔术中的化学课程的素材来用了。其神奇的吸引点其实和前面的易拉罐魔术很像,就是虽然司空见惯,里面的物理化学知识多少也知道一些。但是看似平常的场景,却真的没有什么直接的生活经验去验证过。所以哪怕你知道CO2会在摇晃出来,这个是见过的场景;可能也学过,它在密闭空间的高压强下,会重新溶于水,可是你还是很难确信,这个摇出来的二氧化碳会这么快地完全吸回去,除非你做过一模一样的实验。正是这一点犹豫,给了把现象转化为魔术的可能。

根据物体转移的逻辑,需要一个物体消失,配合另一个同样物体的出现。因此消失的有了,出现还不简单吗?你以为谁会有故意把易拉罐挤扁来看气体是怎么喷出来的经验吗?没有,大概率只有不小心摇晃的可乐瓶打开气体溢出的经验,所以只要复刻了这个大场景,小的细节,加上那边已经消失的暗示,大脑就会把这里归为转移了。神奇不神奇!

关于易拉罐魔术,我就先说这么多,应该不是很全面,肯定还有别的我目力所及没覆盖到的,欢迎评论区分享起来!比如易拉罐的道具倒是最近层出不穷,有用磁门子的,用遥控开关的,那真是可劲儿高级啊。

下个系列见!

我们是谁:
MatheMagician,中文“数学魔术师”,原指用数学设计魔术的魔术师和数学家。既取其用数学来变魔术的本义,也取像魔术一样玩数学的意思。文章内容涵盖互联网,计算机,统计,算法,NLP等前沿的数学及应用领域;也包括魔术思想,流程鉴等魔术内容;以及结合二者的数学魔术分享,还有一些思辨性的谈天说地的随笔。希望你能和我一起,既能感性思考又保持理性思维,享受人生乐趣。欢迎扫码关注和在文末或公众号留言与我交流!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易拉罐的奇迹(一)——硬币入可乐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中的数列题解析(分析与方程方向第4题)
CATO原理中的数学与魔术(十四)——流程设计思路与升华
魔术里的交代与暗交代(三)——暗交代是怎么做的?
牛顿运动定律的谜团(四)——牛顿定律的数学模型
点击阅读原文,往期精彩不错过!

MatheMagician
当数学遇上魔术,当理性遇上感性,不仅可以在艺术的殿堂里擦出火花,展现魅力;也能在科学的世界里无所不能,摧城拔寨。马上,就是实现梦想的瞬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