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赵俊峰
一张民国时期的《个旧日报》犹如一扇尘封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视那个时代个旧的独特风貌:匪患猖獗与极度富裕并存,而个碧石铁路则在这复杂的历史画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至于派出军队93师278团保护列车运行,后来由93师师部直接护车。
上个世纪初,个旧锡矿山已无疑成为云南的一座“金山”,个旧在经济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锡矿以其储量丰富、品质优良而闻名遐迩,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彼时,个旧每年上缴给省政府的锡税数额惊人,竟占省府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雄厚的财力贡献,足以彰显个旧的富裕程度。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份财富也引来了无数觊觎的目光,个旧遭受匪乱多达 28 次。
个旧的城市建筑布局中,曾经碉楼林立,其高度从十来米到 20 米不等,一层、二层、三层的结构错落有致。在 1954 年之前,个旧城墙周长约八市里,其间碉楼、炮台、棚子门等防御性建筑多达 45 座,炉坊、会馆 48 座,且大部分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城市的独特配置,更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见证。
在个旧的发展历程中,个碧石铁路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多重意义。从锡矿开发与运输需求的角度来看,个旧锡矿虽资源丰富,但在滇越铁路通车前,其大锡出口主要依赖蛮耗口岸水运,这种运输方式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锡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滇越铁路开通后,从个旧到碧色寨的运输仍需中转,交通滞后与锡矿大规模生产运输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这促使个旧的工商业者们开始思考修筑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
从抵御殖民扩张方面分析,1910 年滇越铁路通车,然而这条铁路被法国所控制,成为了法国掠夺云南资源、扩张其势力范围的有力工具。为了抵制法国的进一步渗透,保护云南的路权与经济利益,云南的民族资本家和锡矿老板们毅然决定集资修建中国人自己掌控的铁路,以此来掌握运输和经济的命脉,个碧石铁路应运而生。
同时,受工业革命及辛亥革命的影响,个旧地方乡绅的民族工业发展意识逐渐觉醒并增强。他们深刻认识到修筑铁路对于发展民族工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修筑铁路,可以增强民族经济实力,摆脱外国经济的控制与束缚。在这条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众多有识之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10 年底,刘新元等 48 位个旧矿商联名上书云贵总督,率先倡导修路。1912 年,李光翰等再度联名上书云南都督蔡锷请求修建铁路,并确定了抽收锡炭股款及添收砂股的资金筹集方式。而陈鹤亭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核心作用,他担任个碧石铁路总理,积极投身于筹集股金、主持铁路修建等一系列繁杂而艰巨的工作,最终促成了这条意义非凡的铁路建成。
然而,个碧石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匪患。由于个旧的富裕,运送大锡、生活物资以及人员往来的个碧石铁路,成为了土匪眼中的肥肉,频频遭遇土匪的洗劫。为了应对这一局面,铁路沿线修筑了众多碉堡。个碧石铁路沿线也修筑碉堡,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供护路队或后来的军队驻守,成为保护铁路设施、运输货物以及乘客安全的坚实堡垒,抵御着土匪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和抢劫。
而在非战争需要下,军队 93 师直接出动,为个碧石铁路运行护车,这一现象极为罕见。这一方面深刻反映了当时个旧匪患的猖獗程度,土匪竟敢公然对铁路运输进行劫掠,严重威胁到地区的经济秩序与民众安全;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证明了个旧当时的富裕和发达。正因为个旧有着丰富的锡矿资源,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才使得政府愿意出动军队来保障其运输的安全与顺畅。
个旧的这段历史,是一部富裕与危机交织的传奇。个碧石铁路见证了个旧工商业者的智慧与勇气,也铭刻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如今,虽然岁月已经远去,但铁路沿线的碉堡遗迹依然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