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赵俊峰
云南个旧,不仅因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遐迩,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熠熠生辉。《曙光日报》,这份在抗战时期飘扬于云南宣传阵地的烈烈旗帜,承载着时代的呐喊与抗争,而赋予它醒目报头的张若谷,更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巨擘,其一生与个旧的文化脉络紧密交织,谱写出波澜壮阔的篇章。
张若谷生于1893年的个旧书香门第,自幼便浸淫在翰墨书香之中,家学渊源为他的文化启蒙奠定了坚实基石。民国初年,他从云南法政学校毕业,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漩涡,张若谷没有选择在政法领域随波逐流,而是凭借一腔热血投身报业。1920年,风华正茂的他在昆明一手创办《危言日报》与《民觉日报》,并亲任主编,试图以笔为刃,划破社会的混沌,启迪民众的觉醒意识。
解放前,张若谷还任职省民政厅秘书,繁忙公务之余,他从未放下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书法,犹如一场传统书法元素的盛宴,巧妙融合百家之长,最终凝练出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在个旧乃至云南的书法界,他的影响力犹如涟漪般层层扩散,作品频繁亮相于各类重要文化活动,成为文化场所的点睛之笔,不少佳作更是被文化机构与私人藏家悉心珍藏,为古老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不遗余力地输送养分。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华夏大地,张若谷骨子里的爱国热血彻底沸腾。彼时上海著名画家张聿光来到个旧举办画展,张若谷热情留宿,更征得政府许可,邀请张聿光于个旧云庙中殿挥毫泼墨,绘制高达两米有余的巨幅壁画四帧。《戚继光抗倭寇》《血战台儿庄》等画作,将历史上抵御外敌的壮烈场景鲜活重现,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叹为观止。画家张仁怀题跋加持,成就了当时“书画双绝”“珠联璧合”的美谈。而他们在宝华山寺三清阁合作的《老子寒谷》《洞宾牡丹》等壁画,同样是艺术精品,承载着传统人文精神与艺术创造力。1949年,张若谷在中共党员引导下,与李表东一起组织“锡矿合作社”,为党组织筹措经费,同年12月,与李表东等秘密组织“拥政会”,后积极拥护卢汉起义,开展迎军准备工作,迎接个旧解放。
张若谷治学,严谨到近乎苛刻。1964年,个旧举办《张若谷、李表东、袁绍虞、陈慕叔书法展》,他倾尽全身心力筹备,为求展品尽善尽美,哪怕一帖也要反复书写十余次,直至自我满意为止。他对待求书者一视同仁,无论身份贵贱,皆欣然应允,这份豁达使得他的墨迹遍布滇南、宜良、永善、昆明等地,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生动注脚。回溯民国岁月,个旧城区十余处商店、庙宇的匾额皆出自他手,中共地下党主办的《曙光日报》报头更是他爱国情怀与书法造诣的双重见证,宝华山寺的“白猿楼”“灵官阁”匾额,以及山壁上气势磅礴的“宝华”摩崖大字,皆是他留给这片土地的文化瑰宝。解放后,个旧中学、锡都大戏院、人民戏院等单位的牌子也多由他书写,虽多数已难寻踪迹,但往昔的文化印记从未淡去,还有“人民体育场”“一中‘五四楼’”“民国二十卷本‘个旧县志’” 等题字,见证着他参与地方文化构建的广度与深度。他一生收徒不多,却个个书艺精湛、德行为人称赞,传承着他的艺术风骨与品德风范。国庆10周年之际,他更是将珍藏多年的古籍字画慷慨捐献个旧市图书馆,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张若谷书法
在张若谷的引领与垂范之下,个旧的书法艺术长河奔腾不息、后浪逐涌。李敏,承继恩师衣钵,携着张若谷的风骨与期许,与陈慕叔、袁绍虞、苏福龙等同道中人,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于岁月绢帛上续写书法华章。他们的佳作,宛如璀璨星辰,镶嵌在个旧文化的广袤苍穹,熠熠生辉,永不黯淡。 张若谷,这位用一生奏响文化强音、扛起家国担当的巨擘,其名早已超脱物质载体,化作一股雄浑磅礴的精神长风,呼啸着穿透历史的重重雾霭,镌刻进个旧的灵魂深处。这份精神,是无畏艰难的艺术坚守,是滚烫赤诚的爱国热血,更是倾囊相授的文化传承!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个旧儿女,在文化的巍峨征途上,踏破荆棘、高歌猛进,向着更璀璨的文明曙光,永不止步、砥砺前行!
作者介绍
赵俊峰,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个人专著《开在大锡额头的荞花》《听石头用沉默说话》《出国部队》三部。与他人合著《仗剑红河诗酒花》《红河37.2℃》《燕归古镇状元家》《西南鞋王》《少林弟子梁山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