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木雕老艺人痛心疾首:金粉金箔其实不值钱,拿刀去刮的都是“草包”和“半罐”

文摘   2025-01-07 07:27   云南  

作  者

  赵俊峰



在清末民初的滇南大地,风云变幻之际,一位木雕艺术巨匠悄然绽放光芒,他便是来自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城南街的高应美(公元1859 年—1932 年)。彼时,社会动荡,艺术传承艰难,高应美却以刻刀为笔,书写下木雕艺术的壮丽篇章,只是岁月悠悠,他的名字与功绩,长久地隐匿于历史的暗角,鲜为人知。




通海县杨广镇小新村三圣宫的木雕槅门,是高应美的扛鼎之作。这一耗费17年心血的杰作,凝聚着木雕艺人一生的才情与执着。17年,寒来暑往,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高应美在木屑纷飞间,赋予了木材灵动的生命。彼时工价以木渣兑金银,这般奇特交易背后,是对木雕艺术纯粹的尊崇,无关世俗金钱衡量,只关乎匠心独运。其木雕槅门的镂空雕法,鬼斧神工,层层叠叠的镂空图案,似透非透,光影穿梭其中,人物、花鸟、瑞兽呼之欲出,每一处线条都细腻入微,每一个弧度都精准无误,尽显高超精湛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高应美的艺术珍宝不止于此。个旧云庙里那巧夺天工的镂空格子门,同样出自他的妙手。这些木雕作品,绝非简单装饰,而是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瑰宝,是研究往昔社会风貌、民俗信仰、工艺水准的珍贵实物资料。它们宛如一部部立体史书,镌刻着岁月的纹路,见证朝代更迭、民俗变迁,承载着民间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有着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



可叹的是,如此稀世珍宝,却逃不过厄运的侵袭。无知与贪婪如两把利刃,狠狠刺向这些木雕艺术的结晶。有些不肖之徒,眼中只见金色,不见艺术,竟将木雕图案上的鎏金野蛮刮下,更有甚者,丧心病狂地直接抠下人物或动物的头像。楚雄牟定的几位老艺人来做维护保养,谈及此事,满是痛心与愤慨。他们深知,木雕上的鎏金,或薄如蝉翼的箔片,即便完好取下,一张如今最多值10元钱,可那包裹着的头像,承载的是数百年的文化传承、艺术灵魂,是无价之宝。那些为了蝇头小利破坏木雕的行径,在老艺人质朴的楚雄方言里,这些“拜金者”被斥为“草包”与“半罐”,直白地揭露这类人短视愚蠢的本质。
 


在功利至上的浪潮中,人们往往迷失于金钱的幻景,忘却了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高应美的木雕,从来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商品,它们是历史的铭刻,是社会发展脉络的忠实记录者。从清末的暮气沉沉,到民国的万象更新,木雕上的一刀一刻,锁住了时代的气息;从民间传说的具象呈现,到山川风物的虔诚表达,都映照出社会思想的流转。这些木雕静静伫立,穿越战火纷飞、岁月沧桑,本应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却惨遭无知者毒手,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高应美留下的艺术遗产,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破坏行径的谴责,更要肩负起传承与保护之责。让更多人知晓高应美这位木雕大师,领略其作品超凡魅力,唤醒全社会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良知,让这些劫后余生的木雕,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高应美的匠心,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光芒,不再蒙尘。





作者介绍


赵俊峰,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个人专著《开在大锡额头的荞花》《听石头用沉默说话》《出国部队》三部。与他人合著《仗剑红河诗酒花》《红河37.2℃》《燕归古镇状元家》《西南鞋王》《少林弟子梁山碧》等。



欢迎长按二维码

或微信扫一扫

关注、订阅


落纸如云 文艺微刊
云南有一种生活,
叫做在人间烟火里,
呼吸文艺气息和抒写百味人生。
无润笔原创,凭情怀投稿  
1316455159@qq.com

感谢赞赏,支持稿件编发工作!


落纸如云
云南有一种生活,叫做在人间烟火里,呼吸文艺气息和抒写百味人生。无润笔原创,凭情怀投稿131645515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