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邢泉村圣母宫

文摘   历史   2024-08-21 18:07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秦安县邢泉村圣母宫

文|成纪广林


邢泉圣母宫,亦称神母宫,是县东九龙山九天圣母的行宫,位于邢泉村村坪沟南畔长山脚下。因北有可泉寺,南有可园,神母宫位于中间,故称为“两可之间”。民国时期秦安县长叶超《 游可泉、可园有感》诗曰:

未解入时未入时,居然村女有蛾眉。

可人到此成三可,知己逢来话四知。

圣母宫始建年代不确。据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功德绵绵》碑记载:

秦邑邢村有一圣母行宫,盖百年于兹。

据此推算,庙始建于康熙十几年间,即公元十七世纪后期,据今300多年。(按:清孙海《重建龙湫神母祠记》:“后以祠距县远,复别建于城南可泉溪畔。”祠,指九龙山圣母祠;县,即秦安县。此记作于清光绪年间,不著可泉圣母宫建造年代,盖年久,佚其岁月矣。)

乾隆前期,圣母宫基址比较狭小。乾隆四十二年春,邑庠生张怀忠施地“直二丈,横三丈”,张怀忠之孙张正续施庙前靠东约半亩,邑人侯炎新施靠张姓地约半亩,邑人刘通、刘进新施靠张姓地约半亩,扩建行宫,至当年庙会日(农历七月十二日)之前竣工。竣工后的行宫,“始得殿宇高敞,门闾壮观”。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圣母宫。(按:2010年初夏,县志办工作人员考察邢泉村,在邢泉伏羲、女娲宫院内发现一石碑。碑近正方形,石质坚硬,表面历经砍砸,字迹大半脱落。幸落款依稀可辨,为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圣母宫碑,首事人为胡自润。)

咸丰、同治年间,邑贡生孙振声曾募资维修圣母宫,因故未果。(按:孙海《重建龙湫神母祠记》:“惟堂宇卑陋,先君通奉公曾募资拓之而未就也。”通奉公即指孙海之父孙振声)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神母祠,次年七月中旬竣工,“壮丽崇阁,大异昔时。”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陆军步兵少校,甘肃新建左军二营营长梅光桐(字明阶,山东长清人)于邢泉圣母宫后山麓购地,培补风脉,从下王峡抬来北周建崇寺石佛塔,在岩间凿洞,又在外接建佛殿三楹,中塑南海观音像,按石塔上次序分布。在殿外建普济桥,通于山门,门额题曰“慈航宫”。院内东西建以斋舍,迤北为花墙,游人登临凭以远眺。

“文化大革命”期间,圣母宫被毁,只留有正殿之前的抱厦。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邢泉村人在原慈航宫旧址集资重建庙宇,改为圣母宫的后宫,为圣母像的临时安置之所。有正殿三楹,抱厦三楹,有西向山门下通圣母正院,有南门上山与圣母慈恩桥相连。殿院别致小巧,可以远眺县川,极具登临之趣。院内今立李国瑜书“羲里娲乡”碑一通。

1982年,群众捐资重修正殿。40余年来,先后修建圣母宫、三圣宫、伏羲殿、女娲殿、可泉纪念馆、圣母慈恩桥、二后泽润桥、太乙栖云桥、亭榭等建筑群。又铺设上上山阶道、加固悬崖护坡,工程浩大。整个建筑群整体布局依照山势自然走向,随势赋形,设计精巧完美。各个院落充分利用旧城改造中拆除的古建筑材料或者整体搬迁,保持了古典建筑特色。又有三大石桥相互连通,回环曲折,曲径通幽。各院发送栽植古柏劲松,丛竹花卉,门洞遍刻楹联,文字飘逸,又有众多古碑肃立其间,极具人文底气。

成纪广林
甘肃秦安档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