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侯一元上朝图》也被称作《侯郎中影图》,纵168厘米,横101厘米。文物档案记载该画的年代为明代,作者未署名。画的主人公侯一元身穿红底蓝边的朝服,双手持笏板,立于殿前,容貌端庄恭敬,神采奕奕。另有三人是他的随从,在宫墙外等候。其中,一人牵马,一人拿着马扎,一人夹着红色的匣子。
该画描绘的是侯一元单独进殿述职时的场景。之所以带马扎,是因为上朝的路是漫长的,骑马骑累了,可以坐在马扎上歇歇。作者将华表和石狮子画于左侧靠下的位置,类似于西方近代立体主义风格,既体现了宫廷建筑重要的元素,也使画面显得不机械生硬。画面的大部分为宫墙、宫门和殿宇,但人物依然是主角,体现出较强的叙事色彩,所以这是一幅人物画,而不是风景画。浓重的雾霭衬托出重重殿宇的威严和神秘,而一棵松树和两棵垂柳让威重之气稍减,增加了生气,使绘画显得不呆板。
侯一元(1480—1529),甘肃秦安人,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兵部员外郎、郎中、吏部验封郎中。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正五品、从五品。由于侯一元在京城做官,后来邑人在其故居前的街道上竖立起一座牌楼,上书“天官大夫”,天官即指在六部任过官职的人。
《杨于果夫妇影图》,纵131.2厘米,横91.6厘米,作者不详,清代中期作品。
此画是杨于果夫妇晚年的一幅影图,采用工笔写真技法勾画染色,画像人物栩栩如生。杨于果面容消瘦,髭须花白。清朝沿用明朝官服,文官用祥禽,代表有文采;武官用瑞兽,以示威武。补子前片在中间剖开分为两个半块,缝在对襟褂上。杨于果官服为六品,补子绘有白鹇,左右有仙桃、花卉,上下有祥云、海水和岩石纹,有数只赤色的小蝙蝠环绕。此外,杨于果还穿着披领。
从坐的位置来看,男左女右,体现出男尊女卑。凡是朝廷册封的诰命夫人都会有凤冠霞帔。杨夫人面容清秀、慈祥,头戴凤冠,上有“奉天诰命”四字,红色锦袍绣有蟒纹。
杨于果(1750—1817),字硕亭,号审岩,秦安县兴国镇杨家坪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主讲秦州书院。杨于果31岁中进士,但因家贫而辞官。他做官时已经40出头了。历任湖北长阳、枝江、汉川、南漳、枣阳、谷城等县知县。66岁时因病辞归故里,第二年病卒。著有《史汉笺论》四卷、《审岩斋诗文集》八卷。秦安县博物馆还收藏有一把杨于果生前使用过的古琴。
《张位燕居图》,纵115厘米,横93厘米,作者不详,清代中期作品。这幅画是对张位日常居家状态的摹写,构图巧妙,设色淡雅。古人称无事在家为“燕居”,《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在这幅表现人物生活的画中,也描绘了松树、竹子、花卉等植物以及屋宇、桌子等人居环境,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家居生活的申申夭夭、怡然自得。
近处的这位中年人即是张位,其胡须浓密,有髯,身着便服,坐于院中凳子上,一手持扇,一手捻须,神态悠然。同时绘制了两位少年子弟在屋内读书习字,两人目光炯炯有神,透出聪明灵秀之气。结合方志资料,两位少年子弟应是张位的两个儿子—张思诚和张思谔。三个人目视前方,好像现代人拍照时看镜头。
从图像上看,张位有50岁左右,张思诚20岁左右,而张思谔十二三岁。督导儿孙们读书既是一种天伦之乐,也能将诗书的精义告知后代,使家学得以继承和流传下去。事实上张位的确教子有方、培桂育兰,张位和张思诚都是进士、翰林,张思谔是贡生。
两幅影图均纵137厘米、横102厘米,作者不詳,清代晚期作品。两幅影图在档案编目上是连在一起的,从风格上来看也相近,人物背后的陈设对称,所以应该是一对。这一对影图上的老年夫妇姓名不详,没有穿朝服,但老翁的冠顶为镂花,上有银雀。根据清代的衣冠制度可以得知,这是一位秀才。老翁的马蹄袖绣有金黄色的花卉纹饰,袍子底边绣有三爪龙纹。老妪戴有黄金装饰的抹额。地毯织有方形、八边形几何图案及万字纹、花卉纹等纹饰。综合衣服、首饰和屋内陈设,可以得知这位老秀才家里很富裕。
《牛瑗像》,纵125.3厘米,横68.5厘米,作者不详,清代晚期作品。这幅画受西洋透视技法影响,人物形象逼真,如同摄影。画中的人物是晚清的牛瑗。牛瑗身穿两层大毛衣服,还有圆形毛领,可见画此画时正值隆冬时节。牛瑗的官服为五品官服,补子绘有白鹇,还绘有红日、祥云、海水、蝙蝠等纹饰。画中牛瑗足下所铺地毯织有麒麟、蝙蝠、海藻、如意纹等,寓意美好。
牛瑗,甘肃通渭县鸡川镇人,生卒年不详,字幼樵。清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加员外郎衔,四川锦州、成都宝灵知府。牛瑗家族的故居在通渭县与秦安县的交界处—通渭县鸡川镇。牛氏家族是世代仕宦的书香门第,是当地的望族。晚清以来,牛氏家族的很多成员在秦安县接受的教育,在秦安县居住。
《安维峻出塞图》,纵171厘米,横90厘米,为清代晚期作品。画的作者为罗雪峰,生平资料不详。左下方有两方钤印,可以释读为“张城温淋”“玉溪真笔”,所以画的作者应是张家口本地的一位画家,可惜不载于史籍。
尽管画家并不知名,可它的题款者却是晚清一位重要人物。图的上端有钟大愚题写的“大清孤巨安晓峰待御冒雪出塞图”“戊戌年书于成州”字样。钟德祥(1849—1904),字西耘,号愚公,或曰号大愚,晚号耘翁,广西宣化人,光绪二年(1876)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国史馆编修、帮办福建、台澎防务。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他奉命出关视师,和议成,回国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后因弹劾李鸿章而被诬陷、贬官。这是钟大愚游经、客寓成州(今甘肃成县)时题写的。钟德祥、安维峻二人都是爱国忠义之士,有着相似的思想和立场,画上题字,足见惺惺相惜之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件历史事件。中日甲午之战时,安维峻不顾个人安危,从担任御史到免职发配充军的14个月内,他利用御史的身份先后上疏65道,其中有63道被直接呈送给了光绪皇帝。慈禧看到《请诛李鸿章疏》后大为震惊,盛怒之下要求刑部严加惩处。而光绪帝则下了一道圣旨将安维峻发往张家口效力。乌里雅苏台大臣志锐给他刻一枚印章,上书“陇上铁汉”。由此,人们把安维峻称为“陇上铁汉”。
安维峻在张家口居住长达五年,一度在抡才书院讲学。整个帝制时代只有两人以铁汉著称,一人是明朝弹劾大学士严嵩的杨继盛,还有一人就是安维峻,真可谓“铁肩担道义,铁骨筑忠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