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秦安知县牛运震:一代廉吏(上)
文摘
2024-11-07 20:06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牛运震(1706—1758年),字阶平,自号真谷,因有《空山堂文集》,故又称空山先生,山东省兖州府滋阳县(今济宁市兖州区)人。祖洪范,岁贡生。父梦瑞,拔贡。叔梦英,河南息县知县。牛运震十岁即能作文,爱经史古文,仰慕韩愈,常置纸牌,上书“先师昌黎韩子”,私自祭祀。曲阜颜童如看过他写的诗,大惊说:康熙六十年(1721年),牛运震16岁,补博士弟子员。雍正六年(1728年)以选贡入太学,名已震京师。雍正十年(1732年)中壬子科举人,次年联捷登癸丑科进士,名列三甲第73名。乾隆元年(1736年)试“博学鸿词”科,以“赋长逾格,策多古字”而未被录取。
乾隆三年(1738年)六月,签掣甘肃秦安县。八月长子牛衡生,因取小字“秦安”,以作纪念。九月从兖州出发,十月抵秦安。在《寄兖郡亲友书》说:及抵秦安,乃弹丸小邑,僻处万山之中,地旷而瘠,民憨而贫。创设书院。秦安县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蔡曰逢中举,至乾隆初20多年间,全县无一人举于乡。牛运震到任后,于县署之东租赁民宅,捐俸创设书院。查出官荒地2000余亩,招户垦种,以地租作为书院经费。设置便门与县署相通,一有闲暇即去书院亲授生徒,常至半夜,一时学风蔚起,士子纷纷立志求学。乾隆九年(1744年),吴墱、路植楟中举,二人均出自牛运震门下,吴墱后来还考中了进士,官至河南通许县知县。陕西宜川张东闻牛运震之名,远来就学,亦考中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春,牛运震即将调离,“念百工不可无肆,因于县署之东偏,买侯郎中故宅,增修斋舍以处之,榜曰‘陇川书院’。”后牛运震罢官后,主讲皋兰书院,秦安学子慕名而往者尤多,张辉谱(乾隆十二年举人)、张梦熊(乾隆二十一年举人)、王勋(乾隆二十四年解元)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县人为纪念牛运震重教兴学的功绩,特立碑一通,文曰“真谷先生讲学处”,现嵌立于县泰山庙。平反冤狱。牛运震初到时,狱中积囚有十五、六人,所犯之事用杖刑即可处理,不至于关押多年。牛运震逐一进行审理,三月之内就清理完毕。巡检某诬马得才兄弟五人为盗,前任县令失察,得才自刎死。其兄马都上诉,前任县令又将马都引诱至县衙,在狱中杀死马都。其余兄弟三人将被解押至府城,牛运震审讯后,查明了事实真相,为之昭雪。清水县某令冤武生杜其陶父子谋杀罪,上司命运震再次审理。经查验,死者为自刎。牛运震以移尸治杜其陶之罪,而释放其子。上述两案例均被载入《清史稿》本传,足见其影响之大。
编查保甲。牛运震用一年时间亲历四乡,清查户口,编造册籍,发给门牌。凡入册给牌者,共2万余户。并按村堡之疏密,人户之多寡,每十户或不及十户,立一甲长;每十里或二十里立一保长;每十保长立一乡约。官有册籍,户有门牌,一县户口一目了然。如遇狱讼、钱粮等事件,可由乡官就近处理,不必长途跋涉至县城,斗争讼狱日益减少。治盗尤严,他曾说:边鄙风俗疵悍,不如此,则法不立;令不行,民不可得而治。且与其轻刑十人,不如重处一人而九人畏,是惩一而恕九也。革除陋规。牛运震到任后,两年时间内查出各项陋规20余条,随查随革。乾隆九年(1744年),牛运震离任之前,将其中9条勒碑严禁:开渠溉田。陇水水势旺盛,浑浊且带酸味,每水一石,其泥数斗,但宜于溉田。乾隆五年(1727年),牛运震捐资组织壮丁开渠,北自安家川,南及王家峡,在两岸共开渠六道,连同旧有三道,共计九道,可灌田1.6万亩,百姓深受其惠。清理田赋。牛运震深入农户,逐亩查勘,深山穷沟,无处不到,清除田赋积弊。县东北二百余里有西固所征收的本色屯粮378石,内有无着粮120多石,历年系屯民分摊,而且要赴秦安县城交粮,往返费用数倍于粮食之价。因此,百姓历年拖欠。百姓遇见带缨帽之人,即群起而攻之,甚至刀杖相见,势不可逼,逼则铤而走险,县衙胥吏视催缴西固所屯粮为畏途。牛运震单骑往谕,此地百姓从未见过县令,非常惊喜,杀鸡宰羊招待县令。经查,120多石无着粮属实,并无可垦荒地可抵补。牛运震请示上级后,将120多石无着粮免除,归入水冲沙压地亩案内。同时,召集甲首保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本色粮改为以银代纳,每粮一石,折银六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方便了百姓。栽植树木。秦安虽处万山之中,而树木稀少,用柴困难。至于修建房屋需用的木料,均购自他乡,价钱昂贵,搬运艰难。牛运震连年在环城官地捐栽树木800余株,并劝谕农民在山沟河畔栽种树木40580余株。乾隆五年(1740年),他又于坛庙空地捐栽柳树200余株,在各乡栽植柳树1500余株。推广农具。秦安地处边隅,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播种田禾,用手撒种,不但费工,而且出苗后耘锄不便。乾隆九年(1744年)春,牛运震制造耧斗10张,于川区耕地内演习使用方法,推广新式农具。全县共制造耧斗250余张,增加了亩产。
劝捐社仓。乾隆七年(1742年),牛运震率先为社仓捐粟、谷100石,士民纷纷慷慨解囊,共捐粟、谷142石5斗,共计242石5斗。抗灾救灾。乾隆四年(1739年)五月,县北玉钟峡因暴雨而山崩河塞,“土高六七十丈,长七百余丈”,河水溢出,淹毁民居。牛运震于天黑得到闻报之后,放下饭碗,亲自带上畚箕和铁锹,募集丁壮百余人,星夜赶往玉钟峡,经过连续四昼夜的奋力抢修,开通水道,保护了五六百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水退后,他缘山步行,以钱米给灾户。乾隆四年(1739年)九月,当地父老为之立碑,题曰“邑侯瑕邱牛老父母决河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