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令谢济世:竟是《雍正王朝》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文摘
2024-08-30 10:39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谢济世,清一代名臣,是《雍正王朝》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余伏案十余载,钻研地方史志,始知晓谢济世还作过秦安知县,内心不禁惶惶然。查《清史稿》及秦州、秦安新旧志,均无谢济世在秦安任职的只言片语。《清史稿》乃国史,谢济世后来轰动朝野,要记述的大事非常多,遗漏作过小小的县令此类事迹,似乎讲得过去。但州县地方志书不应将其漏记,其因可能是当时兵荒马乱、文书遗失之故。近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清谢锡伯铭端砚”,知谢济世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任秦安知县。这是一件造型简单、极其普通的端砚。长17厘米、宽10.8厘米、高42厘米。砚面斜坡,光素无纹,石质润洁如肤。砚背有楷书铭文七行:康熙五十七年,余府君署巩昌府秦安县事,前知县魏士升亏仓粮三千八百石,已求县民代为赔补。彼时正值军需旁午,百姓转运络绎,米价甚贵,索之于魏,囊空如洗;征之于民,贫窘难输。余府君代为捐完,魏士升无可报恩,送此砚,云是家传老坑之石。余不识其真否,留记以示后之子孙知之。谢锡伯志。
从砚的石质、造型、铭文内容看,其年代应为清初无误。铭文中有魏土升、谢锡伯之名,另有谢锡伯称之为“余府君”者。过去的收藏家,常把此砚视为谢锡伯之父、全州人谢济世之物。查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及道光《秦安县志》,魏士升,字允菾,苏州府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副贡生,充任教习,升秦安知县。秦安县,明代为陕西巩昌府,清因之,属甘肃省。地近西陲边境。康熙末年,准部策妄阿喇布坦遣兵扰藏,藏人乞援。当时清廷认为西藏为青海、云南、四川之屏障,西藏的战乱,实为西北之祸,故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兵西境。连年的征战,虽然巩固了国家的统和维护了疆士,但却消耗了兵力和国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天灾也接踵而至。道光《秦安县志》:国朝康熙五十七年地震,毁门楼及四角亭,周遭剥削,女墙垛口俱尽。建筑物损坏许多,但无力修复,人民生活当然更加困苦。时清廷不得不免除陕西等地的赋税,《清史稿》载:夷虏跳梁,大兵远驻西边,一切征善,秦民甚属劳苦,所有陕西、甘肃明年地丁粮税俱行蠲免,历年逋赋,亦尽除之。砚铭实反映了当时军务繁杂、物价上涨、民不聊生的社会情景。而魏士升在任期间所亏仓粮三千八百石,或由于他贪婪无厌,或为民亏损,当然都得“求县民代为赔补”,而谢某“代为捐完”,也决不会自掏腰包,也必然出在百姓身上。一方砚台,尽管是祖上遗物,石质尚佳,也抵不了三千八百石粮食,只不过是一点回报罢了,不想却记录了秦安地区一段灾难的历史。谢济世(1689年—1755年),清朝文学家,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县人,康熙四十七年,举乡试第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雍正四年(1726年),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并“列举十罪”,雍正将奏章掷还,而谢济世还坚持要上疏。雍正帝发现谢济世所劾与李绂所劾内容完全一致,认为谢济世是受了李绂、蔡珽的指使,命令广西提督、署巡抚事韩良辅调查。刑部尚书励杜讷问谁是指使者?他答以“孔、孟”。是年被发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讲学著书不辍。雍正七年(1729年),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搜查谢济世的居所,因为注疏《大学》《中庸》毁谤程朱获罪,且对时政“恣意谤讪”,雍正帝尤愤怒《注》中所云:“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十月入狱,狱中“欲自毙,绝粒五日”,但未死成,史称“谢济世注《大学》案”。十一月二十七日,同陆生楠绑赴刑场,陆生楠先被斩首,此时刑官问谢济世:“汝见否?”济世答道:“吾见矣!”锡保在刑场才宣读圣旨:“谢济世从宽免死,交与顺承王锡保,令当苦差效力赎罪”,留军前效力。清高宗即位,召济世回京,任为江南道御史。乾隆三年,授湖南粮道。乾隆八年正月,向湖南巡抚许容当面揭发李澎、樊德贻等两知县劣迹。许容反向朝廷诬告,户部侍郎阿里衮、孙嘉淦办理此案。补授湖南驿盐长宝道。乾隆九年(1744年)六月,蒋溥密奏其谬附舆论,最后以老病致仕。乾隆二十年(1755年),家居十二年卒。